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1426犯罪心理学考点汇总

01426犯罪心理学考点汇总

犯罪心理学考点汇总第一部分单选题( 1 分×20)(第一/二部分,加粗为多次考过)1. ①孟子-人性本善;荀子- 人性本恶;告子-食色性也;商鞅-预防/治理犯罪靠刑法。

②犯罪原因:德莫克里特-贪得无厌;苏格拉底-面黑;柏拉图-灵魂中的坏成分;孟德斯鸠-精神质变2.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变化的宏观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社会意识、社会风俗习惯等。

⋯⋯⋯⋯⋯⋯⋯⋯⋯⋯⋯⋯..⋯⋯⋯⋯⋯微⋯观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学校、人际交往、居住环境、工作场所等。

3. 犯罪心理与一般心理,从现象上看:无本质区别;从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来看:有本质区别。

4. 犯罪心理学的9 种具体研究方法:心理分析法(通过犯罪行为表现及后果,以犯罪人的活动产品,探索其心理因素和活动规律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谈话法、个案研究法(如:追踪研究)、比较法、心理测验法、数量统计分析法。

5. 青少年犯罪:年龄11、12岁~25 岁,特点:突发性/直接性/模仿性/结伙/暴力突出/再犯多/网络毒品多。

男性犯罪集中于青少年时期。

中年犯罪:年龄25 岁~55岁。

6. 犯罪标记行为:犯罪人为满足某种心理/情感上的需要而实施的特殊行为,是超出犯罪手段所需范围的非必要行为。

如反复折磨被害人、塞“上路费”。

7. ① 继发型渐变模式:早期无劣迹,正常参与社会生活,但在某阶段开始私欲膨胀,动摇心理防线,思想、作风蜕变,逐渐堕落走上犯罪道路。

(如:好领导开始接受小恩小惠,不知不觉就犯罪了。

)②原发型渐变模式:少年时人格就不健全,逐渐发展成犯罪。

幼年就有越轨行为,形成犯罪心理时已有顽固的恶习。

(由问题少年逐渐发展成犯罪,如:小时偷针大了偷金)③犯罪心理的突变模式: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缺乏逐渐变化的过程,由于发生对个体至关重要的情况或受到环境、气氛的刺激,突发性地形成犯罪心理。

(如:愤怒失手杀人。

)8. 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结果-- 使犯罪人形成较为顽固的犯罪动力定型。

9. 犯罪动机的恶化-- 抢劫犯/ 强奸犯防止被认出而杀害受害人、盗窃犯罪因拒捕而发展成抢劫犯罪。

10. 犯罪需要的产生主要源于-- 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的挫折感。

11. 大量研究表明,犯罪人的智力平均处于中下水平,但智能化程度在提高。

12. 犯罪人作案后的积极心理:侥幸/满足/得意,行为:炫耀、挑衅、超常消费、连续作案等。

犯罪人作案后的消极心理:紧张、忧虑、悔恨、恐慌等(做贼心虚),行为:逃避、自首等。

13. 骚乱:蔑视法律,社会秩序混乱失控的集群性行为。

骚乱群体:XXX 打砸抢、袭击城管/警察/警车。

14. 犯罪辛迪加:以非法手段牟取暴利的企业组织,如:各种P2P融资平台--e 租宝/国金宝。

15. 受害人在遇到犯罪侵害时,能最有效遏制犯罪动机的反应类型是:沉着冷静型。

16. 顺从:顺应、服从他人或群体的犯罪行为。

协从:帮凶(放钱)。

盲从:被利用。

胁从:被要挟(放刀)。

17. 犯罪心理矫正的方法:感化教育、强制劳动/ 劳动教育、教育改造。

感化教育的作用:①消除抵触情绪,实现心理相容;②有助于产生对管教干部的依赖和服从感;③唤起罪责感,加速犯罪心理良性转化;④激发重返社会的信心,争取新生。

强制劳动/ 劳动教育的作用:①促使形成新的人生观价值观;②培养劳动与收益的正确观念;③锻炼意志品质;④ 改变犯罪人的不良生活习惯;⑤培养劳动技能。

18. 初犯征兆:疏远上进、作风正派的人和事;厌烦教育帮助;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兴趣低俗;道德滑坡。

重犯征兆:对自己犯罪原因无正确认识;喊冤枉、归罪于证人和受害人;关押期间学到新的犯罪经验;自暴自弃对回归社会后的境遇毫无信心。

第二部分多选题( 2 分×5)1. 犯罪心理学的目的--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犯罪心理和行为)。

2. 犯罪心理学的任务-- 探讨犯罪心理形成原因、揭示犯罪心理活动规律、探索打击/预防/减少犯罪的对策。

3. 影响犯罪动机的6 因素:犯罪需要、本能、诱因、潜意识、最佳唤醒、认识期望和归因。

4. 犯罪行为情景包括:侵害对象、现场条件、现场气氛3 个要素。

5. 关于犯罪心理画像概念的学术观点有:辨识说、预测说、技术说、描述说。

6. 犯罪心理画像的4 个信息来源:现场勘查、调查走访、法医检验、作案规律的把握。

7. 犯罪心理画像的一般方法:归纳性犯罪心理画像、演绎性犯罪心理画像。

8. 犯罪人认知的内容往往歪曲错误,体现在: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法纪观、其他错误认识。

9. 犯罪心理预防的一般原则:早期预防原则、防微杜渐原则、综合效应原则。

10. 我国对犯罪人的处遇制度主要有:劳动改造(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收容教养、劳动教养、缓刑、减刑和假释。

11. 缉捕行动的心理依据在于犯罪人的逃避心理,无准备的逃避心理包括:恋家求助、社交亲和;有准备的逃避心理包括:远离案发地、四处流窜。

第三部分名词解释( 3 分×5)(第三/四/五/六部分,标红为最近3次真题)1. 犯罪:行为人在犯罪心理推动下实施的危害社会、应受刑法处罚、应受社会矫治/ 监控的行为。

2. 法定犯罪:行为本身不一定反社会、反道德,只因法律规定该行为应受处罚,因而成为犯罪。

3. 犯罪行为:犯罪人在犯罪心理支配下实施的违反刑法、危害社会、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包括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两大类。

4. 犯罪人属性:犯罪人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个体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的特征。

5. 犯罪群体:多个犯罪个体在相互交往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犯罪目的和犯罪行为的群体。

6. 信仰型犯罪:基于政治、宗教信仰的错误认知或反社会信仰引起的犯罪。

7. 恐怖主义犯罪:某些组织或个人在恐怖主义理念支配下,通过暴力或其他危险方法造成社会恐怖,实现其政治、宗教等目的的犯罪行为。

恐怖活动的目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8. 网络癖瘾:也称网络心理依赖,指由于经常接触网络,导致精神和心理上对网络的一种主观渴求和继续从事的强烈欲望。

9. 侦查思维:侦查主体在犯罪侦查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10. 犯罪心理预测:对个体犯罪心理形成发展的可能性所作的预测,包括初犯预测和重犯预测。

11. 意志选择行为:犯罪行为的发生是行为人意志努力的结果,且犯罪行为的发生自始至终都处于犯罪人的意志控制之下,是有意识的活动。

意志选择行为模式的典型形式:主动选择行为12. 反应性行为:实施的犯罪不是出于预谋,也未经过明显意志活动,是个体在外部诱因刺激下产生的应答性反应。

如:嫖娼钱不够被嘲笑,恼羞成怒杀了小姐。

13. 犯罪心理学:运用心理学原理,研究犯罪心理/行为/ 客观规律,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科学。

14. 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心理活动、心理因素的总称。

15. 犯罪认知心理:犯罪人对犯罪相关事物现象、性质和规律进行认识和理解时产生的心理活动。

16. 犯罪个性心理:犯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倾向与心理特征的总和。

17.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已经形成的心理特点和正在发生进行的全部心理活动的认识。

18. 流动型犯罪:犯罪行为、犯罪结果、犯罪人和受害人四要素涉及两个以上地区的犯罪。

P21619. 有组织犯罪:有组织的犯罪群体共同实施的有组织的犯罪活动。

P23920. 主犯:在群体犯罪中起组织、领导、智慧作用和在犯罪中起首要作用的犯罪人。

P25121. 从犯:在群体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犯罪人。

P25222. 心理痕迹:犯罪现场及痕迹物上折射出的犯罪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及个性品质。

(难点)23. 反侦察心理:犯罪人在其已有犯罪心理结构支配下,处于防御需要,在犯罪准备、实施和犯罪后情境中出现的逃避和对抗侦查的心理活动。

P33924. 犯罪心理画像:运用心理学、逻辑学和统计学原理,结合画像者的经验,根据犯罪现场的物质痕迹、心理痕迹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刻画和描绘犯罪人的心理特征、行为特征和生活背景信息,确定侦查范围的方法和技术。

(难点)25. 犯罪预测: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未来或未知的犯罪发展趋势、数量增减、种类变化,以及个体犯罪或重新犯罪的可能性进行的估计与推断。

P42026. 犯罪心理征兆:在犯罪心理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被称为犯罪心理预测依据的返程行为的表现和征象。

P42527. 犯罪心理预防:通过采取适当预防措施,给其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以防止个体形成犯罪心理。

P43128. 犯罪团伙:由三人以上个体所组成,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而纠集起来的群体。

P24029. 犯罪心理恶性发展:在主题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在犯罪活动中,犯罪心理得到巩固和发展。

P10330. 信仰危机:经过一定困惑和忧患对自己原有信仰产生怀疑和动摇,知道全面抛弃,但还没有重新确立新的信仰的精神状态。

P14531. 诈骗犯罪:犯罪人与受害人在直接接触过程中,使受害人丧失警惕后骗取钱物的一种犯罪活动。

P19132. 犯罪动力心理:推动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的总称。

P11433. 犯罪动机:推动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部驱动力,也就是内心动因。

P11434. 标签理论:也称标定理论。

当一个人被对其有影响的人,如教师、警察、邻居、父母或朋友等贴上犯罪人的标签,甚至以犯罪人相待时,他就会真的以犯罪人的身份行动,进行犯罪活动,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犯罪人。

(难点)P4935. 罪责扩散感:指在一个群体中,多人共同实施某一违法犯罪行为时,其内心产生的一种后果是由多人共同造成的,责任由大家分担,因此自己不比全部承担责任的心理感受。

P248第四部分简答题( 5 分×5)1. 简述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犯罪与犯罪人;②犯罪心理;③犯罪行为;④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规律。

2. 简述犯罪心理的特征①犯罪心理的内隐性;②犯罪心理的整体性;③犯罪心理的危害性。

3. 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基本规律(或两者的关系)是什么?①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犯罪行为具有外显性,了解犯罪心理一般从犯罪行为入手;②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独立性,犯罪行为具有依存性;③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④犯罪行为的性质由犯罪心理的状况而定。

4. 我国学者关于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代表性观点有哪些?1)内外因素论;2)动力因素论;3)系统模式论;4)聚合效应论;5)综合动力论;6)综合动因论。

5. 国外关于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类?(必考题,多选/简答)1)生物学观点:①隔世遗传说;②性染色体异常说;③智力落后的观点。

2)精神分析学观点:①原始本能的复活,无意识罪恶感增长的结果;②挫折-- 攻击说3)学习理论的观点:①塔尔德的模仿论;②萨瑟兰的差别交往理论;③艾森克的条件反射说;④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4)社会学观点:①塞林的文化冲突理论;②标签理论;③紧张理论;④亚文化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