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一历史暑假作业18 缺答案
一、选择题(20小题,共80分)
1.清末竹枝词曰:“轮船减价货争装,局设招商是保商。
不让外人专垄断,经营经济策都良。
”
这里描述的“招商局”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是
A.揭开中国航空业的序幕B.奠定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C.推动交通运输业近代化D.实现中国航运完全自主
2.下列有关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现象的表述能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
A.“马车专门为游览观光而发”
B.“坐电车男女可以杂坐,不以为嫌”
C.“人力车夫讨厌马车”
D.“对超越洋人马车的华人马车,按违章处理”
3.1882年底,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
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这说明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
A.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B.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独立的道路C.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D.奠定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
4.1915年离开中国的俄国人赛可夫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的十五年期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他的回顾性材料中不可能包括
A.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
B.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
C.在北京观看电影《定军山》的首映演出
D.在报纸上看到关于同盟会成立的新闻
5.《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此亘古未有之便益,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
其始止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
”
对该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材料反映的是火车的优点
B.该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该发明在清末已经传入中国
D.该发明促进了各地的联系,作者持积极发展的态度
6.右图为民国时期的一则广告,从中可以看出
A.中国积极参与第三科技革命
B.民族工业的春天已经到来
C.中国的无线电技术世界领先
D.近代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
7.袁昶《乱中日记残稿》:“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
”
材料反映铁路的修筑
A.阻碍当地经济发展B.利于反抗外国侵略
C.促进社会经济转型D.改变传统就业结构
8.袁世凯用一万两白银购得一辆“奔驰”送给慈禧,京郊哈德门一个名叫孙富龄的人做御驾司机,孙富龄跪着开车,需要一手压油门一手压制动一手握方向盘——两只手的孙富龄不久即畏罪潜逃。
因为没能找到“三只手”,慈禧又重新回到了她的16抬大轿上。
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有失天朝体统
B.专制皇权体制
C.司机技术不佳
D.坐轿更显威严
9.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枝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
是
A.公共汽车
B.飞机
C.火车
D.轮船
10.“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中国近代哪一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A.铁路运输B.航运C.航空 D.电报电讯
11.19世纪70年代,上海有人写了一首《咏火轮车》的竹枝词: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
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
”这首竹枝词不能反映的是
A.新旧交替时期的认知B.上海人的自豪感C.近代交通工具的快捷D.交通运输业发达12.1934年,活跃在长江水域的四大航运公司共有轮船53艘,总吨位12.424万吨。
其中,英国怡和公司占24.8%、太古公司占27.8%、日本日清公司占24.3%,而中国的轮船招商局只占23.1%。
这表明
A.日本垄断了中国的长江水域的航运业
B.中国的航运业得到了外国的大力支持
C.中国的航运业受到了列强的压制
D.中国完全打破了外国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局面
13.“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不啻出入户庭;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之枢也。
”利于当时列强侵略最为便捷的是A.火车B.轮船C.电报D.报刊
14.上海世博会成为普通中国人了解世界的窗口,它让中国民众有机会了解世界最新文明成果,近距离接触各国文化、学习全球先进科学技术。
如果100年前,在上海举办世博会,中国人了解世博会不可能采用的方式是
A.充分利用各轮船公司的客轮
B.增加各地区飞往上海的民航班次
C.通过政府增发的报刊杂志
D.通过上海装置的无线电台
15.阅读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可以发现,“马上”“马甲”“马头”“马褂”“马蹄”“马前卒”“马到成功”“马革裹尸”“马首是瞻”等有关“马”的用语特别多,而现代常用文字中“机器”“机舱”“机车”“机电”“机工”“机构”“微机”“机械”“机帆船”“机关枪”
等关于“机”的词汇比较多。
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生态恶化,物种消失B.农业文明转变到工业文明
C.传统文明的逐渐消失D.古代文字发展到近代文字
16.在1896年至1911年间,中国新建铁路9002余
公里,其资本构成见下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国交通运输完成近代化
②清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
③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
④政府禁止民间资本参与铁路修筑
A.①③B.②
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17.1904年,商部头等顾问张謇上书商部,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
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
这一史实
A.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B.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源的掠夺
C.有利于发展实业与维护海权D.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
1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中国近代,“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
”下列西方事物成为中国人生活组成部分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西装②电话③无线电报④电影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④①②③
19.“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歌词中的“天路”指的是
A.兰新铁路
B.宝成铁路
C.京九铁路
D.青藏铁路
20.20世纪初,北京刚刚引进自来水与电力照明的时候,社会上流行着一些传言:“北京新的供水系统是外国人布下的圈套,供应的水是腐败的;电力是外国人的鬼魂,西方人的阴谋。
”一些电力事故则被当作这一诡计和幽灵的最好注解而被大肆宣扬。
这一现象深刻反映了
A.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对立
B.百姓排斥先进工业文明
C.传统生活观念的顽固性
D.开明与守旧的思想并存
二、非选择题(20分)
21.铁路建设关乎国计民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列强加紧资本输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铁路修筑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末,高速列车开始在广(州)深(圳)铁路上奔驰。
xx年,在上海,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列车投入商业运营。
xx年中国拥有了第一条时速超过30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
xx年中国又拥有了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的高速铁路——武广客运专线。
预计到2020年,中国200公里及以上时速的高速铁路建设里程将超过1.8万公里,将占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的一半以上。
——人民网。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高速铁路建设给国民经济和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铁路建设的认识
xx届高一年级历史暑假作业(十八)答案
21.(1)特点:半殖民地化。
影响:铁路成了列强疯狂掠夺中国资源和财富的得力工具;铁路修到哪里侵略者的势力就扩展到哪里;用铁路可以运兵,便利了军事上侵略以及镇压人民的反抗;加快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2)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促进了铁路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言之有理皆可)对百姓生活的影响:缩短了出行时间,使人们生活更加方便、快捷、舒适。
(3)铁路建设关乎国计民生,利国利民。
政治制度、经济发展、观念更新、科技进步是铁路建设的关键因素。
W20812 514C 兌<:p26170 663A 昺r35993 8C99 貙*31528 7B28 笨37164 912C 鄬<39843 9BA3 鮣36886 9016 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