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影中的中西文化比较

电影中的中西文化比较

电影中的中西文化比较
摘要: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

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

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

本文主要是从电影角度出发,通过电影中的中西文化思想、文字语言、价值观等方面来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更好的了解中西文化。

关键词:中国电影西方电影中西文化差异
正文:中西方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通过中西方文化价值观之比较,我们可以知道,事实上,无论是中国的文化还是西方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精华和糟粕。

生于不同的土地,长于不同的环境,中西两种文化矛盾又统一地屹立于七块大陆之上。

或是针锋相对,或是胶乳相融,两种文化从时间的沙漏遗漏,抑或张扬,抑或安分地拥着蓝色星球。

有幸,我们可以在一种文化的保护下,尝试着接受、理解另一种文化。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在多元化的潮流中,我们得以更加充实、圆满。

也只有了解了、正视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我们才得以在全球化的洪流中正视自我,知己知彼。

中西方文明由于建立在各自自成系统的迥然各异的文化背景上,两种孑然不同差异悬殊的文化背景,造成中西双方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旨趣迥异,从而使得中西方现实人格特征大异其趣。

从电影文化浅析中西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西方的基督教对电影的影响:基督教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

基督教认为人类需要从现状中解脱出来,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

救赎在基督教中是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基督教的思想。

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肖申克的救赎》。

《肖》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的是信仰,被救赎是希望。

救赎是一场战斗,希望对绝望,自由对监禁。

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

佛教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佛教提供了“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

中国许多古典文学主要采取佛家的因果报应叙事模式,而以曹禺先生的现代剧改编的电影《雷雨》也处处可见佛教意蕴。

在第一幕鲁大海刚到周公馆就对四凤说:“刚才我看见一个年轻人,在花园里躺着,脸色发白,闭着眼睛,像是要死的样子,听说这就是周家的大少爷,我们董事长的儿子。

啊,报应,报应。

”第二幕中周朴园与侍萍相认后,侍萍说:“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

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

”侍萍得知周萍与四凤之间的关系之后,沉痛地说:“这怪你妈太糊涂了,我早该想到的。

可是谁料得到就会有这种事,偏偏又叫我的孩子碰着呢?妈的命苦可你们的命……”因果报应的思想观念在剧中人
物身上很容易显现。

二、中西电影中不同的价值观
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个人主义通常被解释为独立、自恃、独断独行、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这些字眼。

人主义在西方文化中就是提倡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再者个人主义更重视民主和平等,同时也重视他人的权利。

电影《克莱默夫妇》“用一种间接的方式向人们解释了
个人主义”。

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集体主义在中国电影中有着明显的记号。

中国“文化大革命”之后,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电影,都带有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

尤其是由中国第四代导演所导的电影,大部分是以革命为题材,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他们的电影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眷恋和深思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集体主义电影”,其中代
表作有:《黎明》、《南昌起义》、《西安事变》、《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鸡毛信》等等。

三、中西电影中的人权
隐私的概念通常和西方文化联系在一起,特别是英国和北美国家。

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无隐私权一说,所以中国人对自己的隐私既不敏感也不小心保护,相反,美国人更加注重他们的隐私权。

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向人们展示了隐私权是不可侵犯的权利。

它同时警示我们必须尊重保护隐私权。

楚门的生活也启示观众,他们的生活只由自己掌控。

中国有一部电影《无形杀》说明了隐私权意识的缺乏,讲述了由于人肉搜索导致一个女人的死亡,这个女人在网上被通缉,因为她和别人有外遇。

网友们跟随调查她的情人,认识她的路人都不断质问她。

后来人们在海滩上发现了她的无头尸体,这部电影涉及到了网络搜索触及隐私的问题。

四、真情版与搞笑版
我觉得中西文化在电影中体现的最大差距是外国电影看了是让人回味无穷的和引人深思的,比如《如果在让我爱一次》等它让人联想到生活,引起人们的反思。

而中国的电影,尤其是香港电影以搞笑剧居多,只是当时逗人们的开心一笑,无法让人联想到生活,如周星驰的电影。

五、电影中的生活反应的中西文化差异。

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革故鼎新,富有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

“东方人并不具有西方人的忙碌和竞争意识,他们总是显得严肃、执重,从不着急,时间观念淡漠。

就象‘效率’一词代表着西方社会中支配人们思想的基调那样,中国人常说的‘马马虎虎’一词也表明了他们对生活所持的态度。

”生活圈子的狭隘与封闭,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固定性和长久性,为了能够和睦相处,国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既文章”,这也培养成国人谦虚、谨慎、忍让、含蓄的传统美德。

六、电影中的伦理型文化与功利型文化
中国传统伦理总体取向是重义轻利。

作为支配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张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以义制利”,提倡义利发生矛盾时,应当舍生取义。

从而导致科学在古代中国失去独立的人格价值和社会地位。

人专注于自身的内心世界,丧失对理性和自然的兴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传统和对科学的探索热情。

功利主义始终在西方社会中占据主流地位,起主导作用。

毫无疑问,这种功利主义对于催生后世资本主义萌芽取着催化剂地作用,这也导致西方社会重理性而轻情感,长于说理而短于谈情,善于逻辑思维而疏于直观感受。

七、电影中超现实主义的比较:
尽管现实中的迷信意识早已在唯物主义面前败北,但至少在艺术和电影中,富有灵性的东方文化还是不时地显现出优势。

超现实主义电影,最能突显东西方文化的这种差异和差距。

在杨德洛维斯基的《圣山》中,我们便可见墨西哥大师是如何不惜一切地卖弄奇幻同时又小心翼翼地为自己的“超现实包装”寻找科学的解说和理由。

其实,西方此类电影很多时候都局限在以超现实主义现象验证着现实,而此时东方电影却能洒脱地以现实主义原则解构超现实主义现象。

比较《雨月物语》,我们就会发现沟口健二是如何自信并理所当然地让鬼魂随心所欲地出入银幕。

然而也正是他这种天经地义的自信,才使影片始终笼罩着一层虚实结合的快慰和朦胧幽哀的凄美意境。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两种文化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以及无权威的状态,使得社会问题突出;而中国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也让中国在很多方面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因此,西方向东方取经,东方向西方看齐,东西方民族相互取长补短,这是中西方文化重新获得活力和新生的唯一出路,也是两种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八、电影中的自由与民主
西方《勇敢的心》和中国《英雄》
由梅尔.吉布森主演的《勇敢的心》,这部摄于1995年的好莱坞电影,将公元十三世纪的苏格兰人民大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搬上银幕,以宏伟壮阔的气势为影片赢得了史诗巨片的称号。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苏格兰的山脉、森林和村庄,凄婉的风笛和苏格兰人民在贫困痛苦中发出的反抗的凄厉的呼号,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

九、婚姻与爱情
同性之爱也是爱情的一种,但它包含了更多的矛盾与冲突。

近年来蜚声国际影坛的华人导演李安,在第78届奥斯卡上凭借这一题材的《断臂山》获得了最佳导演奖。

在1993年他就导演了相同题材的一部电影——《喜宴》。

在《喜宴》中,李安就借助这个题材向我们展示了东西方文化中的一些明显差异。

电影一开始就介绍了旅美华人伟同在美国的纽约曼哈顿区生活,他和他的同性爱人西门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

他们两人在早上亲密吻别,对于邻居的注视他们视而不见。

但可以看到注视他们的人惊恐和鄙视的眼神。

这就向我们展示了在美国文化背景下同志的生活环境,即便没有太高的地位,但也没有人来制止你的行为。

但是反观中国的同志们,绝没有人敢毫无顾及地在光天化日之下“亲密”。

这样的文化差异就给予后面影片的矛盾和碰撞展开了铺垫。

[1]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
[2] 王俊霞:《美国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 刘小晨:《关于女性与自我价值的思考:〈克莱默夫妇〉的启示》,《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