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宗教對話與宗教人文教育生活科技科教師 趙靜逸壹、前言自古以來人類戰爭起於何時?已無從查考。
從人類的成長過程,我們確定可以推論,當人類有「我」的觀念存在時,已開啟衝突之門!因為有「我」就有你、他、我之分別,有分別,貪、瞋、癡的念頭即分明而起。
本文主不在以宗教哲學或心理學,來細別因念頭所起之衝突的緣由或發展的結果,而是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類有感於戰爭所帶來的浩劫,希望能建立一個彼此相互瞭解、和諧共依的生命共同體的地球村;或可說宗教啟發了人類文明,但,歷史的記載以宗教的理由引發的戰爭層初不窮,所以地球村的建立,首先必須消除世界上不同宗教彼此之間的對立,要消除對立,唯有彼此在相互尊重的條件下,做良善溝通的對話來相互瞭解。
本文是從實務的對話論述,來找出宗教倫理教育的軌跡,而不在論述宗教教育的重要性或方法及實施的優缺點。
貳、宗教對話的建立科技的發達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愈縮愈短;地球還是一樣大,但世界似乎變小了,我們透過電腦、電視、等等訊息的傳播,使北半球的人可以同時有如身歷其境知曉南半球所發生的事,這種天涯若比鄰的感覺促進彼此之間的瞭解與關懷;但,人類自古以來的衝突就因而減少了嗎?打開資訊的訊息所聽、看似乎不是如此,小如,人與人之間,大如,國與國之間的衝突沒有一天停息,只是所使用的方法改變而已。
達賴喇嘛曾說「人類是地球上所有物種中最能運用智力造就生活更多的方便的動物,可是更多的衝突與矛盾也是因智力所造成的」。
(註1)雖說任何一個宗教的形成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依其設立的原因也都是為瞭解決人類的苦難,讓人類邁向更大的幸福,但往往因成立的時間、地點、時空、及人類各異的心靈特質而有相異教義的差別,這種差別再加上人類各別對自我本身的需求與要求,使得人類的問題更形複雜,印度大思想家辨喜(Vive Kananda)在The ideal of A universal religion (註2)很具體談到「宗教教導人類最美好的品德,但也給予人類最醜陋的教導,史上有很多慘無人道的戰爭就是美好與醜陋引發的」;而第一次、第二次的世界大戰給了人類慘痛的經驗,也讓人類更瞭解人類無法孤立獨存,若缺乏交往和理解勢必導致無知與偏見,無知與偏見則是敵視與暴力的誘因,唯有進行對話、合作與交往,人類才能避免更多的災難。
(註3)為了避免美好與醜陋再次引導人類的災難,宗教對話的更顯其重要性;著名神學漢斯、昆(Hans Kung)也以其著名的排比句來說明宗教對話的重要(註4)1沒有宗教中的和平,就沒有各民族間的和平沒有宗教間的對話,就沒有各宗教間和平沒有對宗教的研究,就沒有各宗教間的對話但各宗教都有其本位的立場,要建立什麼立場架構才能達到預期彼此尊重、溝通的成效?才能讓彼此互相瞭解,進而促進世界的和平;Hans Kung排比句最後一句談到「沒有對宗教的研究,就沒有各宗教間的對話」,即若不對他宗教有所研究,就沒有能相互尊重對話的前題,但困難的是要以何種態度研究他宗教,才能不失偏頗進而尊重對方,若對他宗教的研究是先加以預設目地如宣教、政治等立場,再對其宗教的尋求瞭解,就很難建立彼此之間尊重與肯定對方的文化存在價值,更何況要進一步互相瞭解!但一個理念的建立都是不斷從無法適應環境,而不斷的修正與環境相配合;自十六世紀西方傳教士開始走進東方世界,為了宣教慢慢接納當地文化特色,希望能與之融和達到宣教的目地,但也因而開啟對話之鑰,至今二十一世紀各宗教對話條件、方式日趨成熟,但對於對話是否會落入宣教或被宣教,彼此仍還具有十足防衛心,所以能否打開心胸對面自已宗教與他宗教對話,則還是有其複雜矛盾性,本文以近期二則宗教實務對話的論點來探討各宗教相互對話的可能性或矛盾性。
參、實務的矛盾性與可能性(1)2005年5月17日美國聖約翰大學及紐約聖文森特天主教醫學中心舉辦「第二十一屆春季天主教醫療人員宗教對話」活動,有近百位來自各宗教神職醫療行政人員參加,各發表對臨終關懷的看法,此會希望藉此宗教對話活動能讓醫療人員從各個宗教領域,能更貼近安撫病患。
(2)2005年5月28至30日美國與加拿大天主教修女,與佛教界各宗派比丘尼近三十人,在佛光山西來寺,展開「第二屆修女與比丘尼對話」大會。
此會是延續2003年宗教對話主題「出家修道的意義及與社會關係」,對談著重在經驗的分享,包括禪修體驗、處於西方文化的冥想生活方式,以及修道生活的共同要件等,並就現代婦女扮演的角色、修行方式等,互相觀摩學習,分別提出見解交流。
本文對第一則臨終關懷實物中,在瀕臨死亡時刻的宗教關懷來探討。
目前佛教與西方國家他宗教進行對話,而較有文獻可參考則是達賴喇嘛與基督教的對話,而且在任何有機會參予對話的場合,他也都以宗教家的立場提出自己的11、參閱【四聖諦】138-139頁達賴喇嘛台北慧炬出版1998、92、參閱SWAMI VIVEKANANDA’S WODKS頁資料來源:第一次印度學研討會論文集3、參閱【宗教學是什麼】278頁張志剛台北智揚文化 2003、14、同(註3)275頁論點。
如他2005年5月19日到約旦彼德拉市,與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和各國著名政界人士及學者一起共和同探討貪窮、疾病和暴力等全球性問題。
雖然此國際會礒非典型宗教對談,但達賴喇嘛仍以宗教家本懷呼籲「應以人類理性的頭腦及愛、同情心、團結等崇高的精神共同來解決人類共同的困境。
」由此點而言,身為一政治宗教精神領袖,他是以一宗教家精神努力推動不同宗教之間的理解,希望尋求各宗教對生命和宇宙的態度共同點,來共同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困境。
在本文的後論也以達賴喇嘛為一實修的修行者與他宗教對話為主點,來敘論第二則宗教對話中的宗教經驗包容性與排他性的問題。
(一)各宗教對臨終關懷同異點:臨終關懷是一實務的工作,本文對此探討也以實例的死亡時的狀態切入,此實例是發生在上座部佛教斯裏蘭卡地區,主角是一位臨終的獵人,當面臨死亡時業報現前,而露出精神錯亂、面貌恐慌、扭曲,而他的兒子是一位上座部的長老,見狀速以花供佛塔,引領他的父親產生出佈施的善的心識狀態,讓他的父親免於轉生到悲慘世界;(註5)2這個實例的故事,若只單純從人類面對死亡關點來看,是通各宗教的安寧療法;因一神教認為一位敬仰上帝的教徒,上帝會赦免他的罪,所以盡其所能給予身心上的溫馨感,並幫助臨終者回憶美好的事,讓其意念在安寧的狀態回到上帝的懷裡;而漢傳的大乘佛教則以唸佛號及佈施功德幫助臨終者,讓其身心靜寧能順利得到阿彌陀佛的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至於藏傳的佛教除了助唸佛號讓其身心靜寧外,更認為應幫助臨終者的意識進入本覺虛空中,把心與佛結合而往生善道。
(註6)各宗教的做法都合乎臨終關懷定義,也就是提高臨終患者的生命質量,使其安祥、平靜而有尊嚴地走完人生終點。
但若是救贖學的神學角度而言,恐怕一神教的基督新教、天主教、可能各會堅持自己的方法與觀念,(註7)而佛教各宗派對於業的輪迴、因果緣起點也各有詮釋,如唯識「有」觀精於剖析諸法相狀與中觀「空」觀諸法無自性,對因緣果報的微細的切論點有很大的不同點,所以在修行法也有了相異之處,因而在臨終的引導也稍有不同,彼此之間也會有如新教與天主教堅持自己的方法與觀念;同質宗派已有自身詮釋、方法的差異性,更何況與他宗教的差異性呢?一神教的上帝創造萬物觀,一切唯上帝的指示而行的宗教觀與佛教的依因起緣的緣起觀,這種相對的差異性,在面對臨終者時上帝、馬利亞、佛陀等此時都應是真理慈悲與愛的化身了,Sogyal Rinpoche在《西藏生死書》也認為予臨終者最大的精神幫助是給予希望和找尋寬恕;無論是得到上帝的寬恕,或依空觀的對治修行,都是希望淨化了過去行為的黑暗面,這應是任何宗教信仰的共通性,若各宗教能有此共視,且相互研討各宗教面對5、參閱【DyingToLive】72-73頁Aggacitta Bhikkhu 高雄淨心文教基金會2004、66、參閱【西藏生死書】284頁Sogyal Rinpoche 鄭振煌譯台北張老師文化 1996、10 。
Sogyal Rinpoche以蓮花生大士的「中陰聞教得度」:現在臨終中陰巳降臨在我身上,我將放棄一切攀緣、欲望和執著,亳不散亂地進入教法的清晰覺察中,並把我的意識射入本覺的虛空中;當我離開這個血肉和合的軀体時,我將知道它是短暫的幻影。
談到死時心境的改變,可以決定性影響我們的未來,並轉化我們的業。
7、參閱【信仰的疆國】115頁「英」米歇爾‧基恩張興明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7 羅馬天主教認為死後,入天堂前必須待在煉獄清洗乾淨,所以他們祈禱能縮短在煉獄的時間;基督新教則認為死後直接入天堂。
臨終關懷的優缺點,真誠相互對話讓彼此之間因教義不同矛盾性減低,能相互學習達到各宗教領域互相交流的目的。
(二)宗教經驗交談:天主教自利瑪竇(Matteo Ricci)16世紀末到中國宣教,開啟與當地文化融合的宣教方式,讓基督教確實走出西方世界,基於實務上的需要,梵蒂岡於1962年10月11日舉辦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主要提倡教會必需與世界的問題接軌,且要積極與不同文化乃其他宗教交談;(註8)是天主教的教會打破過去將近兩千年傳統的約束和規格,積極地走入人間社會,也打開實質與他宗教對話的序幕;1984年2月27日天主教宗教交談宗座委員會召開討論有關交談與使命大會,(註9)主探討教會對其他宗教信徒的態度,而將新的態度稱之為交談,在所發表的「交談與使命」的文件中,將交談方式分成四大重點(1)生活交談:是指對他人的關懷、尊重、友善(2)行3動交談:此交談大部份屬國際性的,是基督徒與他宗教的信仰者,一起面對共謀來解決世界問題與困難。
(3)專家交談:交談的雙方要彼此瞭解和相互欣賞對方的精神價值與文化特色,並為大眾促進共融與友誼。
(4)宗教經驗的交談:此交談包括祈禱、默觀、信仰以及追尋那位絕對者的不同方式與表達。
(註10)本文所要探討即是天主教與佛教關於第四點宗教經驗的交談;此點最主要是在分享彼此信仰中密契的經驗。
2005年5月28至30日天主教修女與佛教比丘尼的對話,也著重於第四點;達賴喇嘛於1994年9月參加「世界基督宗教冥想團體」(註11)在倫敦米得賽司(Middlesex)所舉辦的若望.緬因研討會,與基督教對話的方式,以一佛教徒身份來解釋聖經,從而引領天主教與佛教的對話,但其中所穿貫的則是著重於以禪修的經驗為主;由以上二種對話是否意味著宗教的對話,應著重於密契的分享,較能達到對話的目地或者是避免宗教對話流於高倫理的空談。
(註12)宗教經驗是屬於深層性的心靈探索,即是屬於較密契經驗,筆者認為這才是最不易拋下彼此雙方護教心防的,且最容易流於形式上的溝通;任何宗教的宗教經驗都有層次上的高低,有時還會因規範不當成了8、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論教會往現代世界牧職憲章」教會很清楚地表示,教會應與世界各種問題接觸,其中也包括與不同的文化及其它宗教的交談-文件第九十二號指出「教會負有以福音神光照耀整個世界,並將所有的人,不分國籍、種族及文化、團結於一個聖神內的使命;因而教會使成為有愛的信號,這友愛許可並鼓勵人們坦諴交談」資料來源:王志弘學長提供9、教宗保祿二世於會中指出「今天大家都看清與其他宗教和其他信仰者交談的必要性,我們更需要彼此合作,這樣,每一人才能在迅速的社會變遷中達到他超性的目標,實現真正的成長,並幫助文化維護其宗教和精神的價值」「真正交談成為見証,真正的福傳是在於彼此尊重與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