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关于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关于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摘要]高校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主力军,教师的管理问题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重要问题。

文章对高校体育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师资建设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进入21世纪,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高校体育面临着新的环境,对高校体育师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体育教师既要具备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又要具备适应时代发展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因此,如何建设一支能与时俱进、能适应未来要求的师资队伍,是摆在当前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观念滞后导致教师职业道德淡化。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成就巨大,步入大众化阶段。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给体育教师带来了很多与之相关的问题。

一是体育教师的工作量直线上升,大部分教师每周达到24~28节课,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得教师疲惫不堪,穷于应付。

二是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利益结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等都发生了较深刻的变化。

有少部分体育教师面临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的挑战,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为了评职称,有些高校体育教师在竞争的幌子下去拉关系、跑课题、发论文,不再把教书做学问作为自己的事业来追求,而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更谈不上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甚至连上课内容也由于缺乏应有的精力只是敷衍了事。

尽管这些问题不是普遍的、主流的,但已经或多或少地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师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

如何加强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已成为我们迫切关注和亟须解决的问题。

2.管理认识片面导致师资管理偏激化。

在高校师资管理改革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重学历、轻能力,二是重外引、轻内生。

在引进教授、博士方面舍得投入,可是校内成长起来的教授、博士却不能享受同样待遇,形成巨大的反差,引起校内人才思想动荡,造成内部高层人才的流失。

其实,高学历不等于高素质,教师的知识更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远比高学历更为迫切和重要。

同时,科研工作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导致部分高校体育教师为科研而科研,为职称而科研,助长了利己主义思想,这显然对学术的健康发展不利,影
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3.办学效益驱动导致教师管理经济化。

高校的师资采用固定的编制管理办法,限制了师资的进出和优化,“铁饭碗”思想使部分教师对工作低标准低要求,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有的体育教师职称一上便万事大吉;在师资的使用上,重数量、轻质量;教师工资与职务、职称、学历、学位挂钩,重身份、轻贡献。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高校体育教师管理缺乏活力,管理的杠杆缺乏驱力,教师的主体缺乏动力,制约了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加强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1.加强高校体育教师道德培养,形成高尚的师德。

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培养的关键是教师,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和学生的交流更广泛、更密切。

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无形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以,高校应大力加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职业道德标准和责任,引导、启发师德觉悟,培养师德感情,锻炼师德意志,确定师德信念,倡导正确的师德新理念,增强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体育教师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敬业爱岗、教书育人的奋斗精神,才能对学生充满热情和关怀,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生命价值。

同时,要根据新时期对师德建设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

高校要重视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强化体育教师的工作职责,把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职称聘任的条件之一,以促进广大体育教师加强自身的修养,增强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水准。

2.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体育教师学科专业知识水平和人文学科知识。

作为一名大学体育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具备广泛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学科和心理学科知识。

目前,体育教师“身份制”“终身制”的观念妨碍了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知识的更新和结构的优化,这样不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校应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安排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让体育教师进修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和专业水平。

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体育教师应采用公平竞争、择优上岗的方式,由岗位决定职称、级别和各项经济补贴待遇,真正体现“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优劳优酬”的激励机制。

这样会使部分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建立一支有能力、有创新、有活力的体育专业师资队伍,保证体育师资队伍的健康发展。

这样才能促进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上等级、上水平,真正体现教师的真才实学,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科研岗位上的积极性。

3.增强科研意识,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当今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周期变短,高校体育教师不能限于完成教学工作,应该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教学研究,在科研中求创新,确定先进的教学理念。

体育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
学术研究的优势在于他们处在教学的第一线,对教学目标、环境、教学对象的心理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

研究的方法是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提出问题,通过收集涉及问题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得出结论,使研究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教学课程、教学方法、授课的对象等。

学校主管部门可以从教师自身和科研环境方面加强建设。

目前大部分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目的是为了职称评定、岗位竞聘和完成每年的科研工作量,真正为教学研究的不多,急功近利的思想比较严重。

所以学校主管部门要加强引导,明确教师自身要有专业技能和生存危机,应认真反思自己知识结构的欠缺并想办法进行弥补。

学校应尽量为体育教师创造学习进修的机会,从科研方法和科研经费、时间上给以支持,为他们创造学术交流的机会,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

4.关心爱护体育教师,完善身心素质。

由于体育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长年累月在室外上课,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和脑力,所以体育教师健康的身体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分房晋级、教学工作量的系数核实、研究成果的评定等方面都排在文化课教师之后,缺乏公平的激励竞争机制。

在巨大的职业压力下,教师必然会出现许多心理适应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会出现严重的人格异常现象,对学生的心理和人格的形成及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学校领导在管理中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关心体育教师的人格及心理状况,注意加强教师业务知识和技能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适应工作的能力和业务水平,增加职业信心,降低竞争和心理压力。

同时,要注意加强体育教师伦理、心理、人格的系统教育,维护体育教师人格与心理健康。

在管理中要注入情感因素,关心爱护教师,使他们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良好的性格、心理、适应能力及自我超越的个性品质,才能圆满完成时代赋予的重任。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是科学文明的传播者,又是教书育人和文明建设的主力军,要忠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表现出良好师德风范,要不断地调整、更新、丰富、充实自己,以先进广博的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在教学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宋光春.影响体育教师参与体育改革三要素的分析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4).
[2]杨云峰.青年教师师德倾向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36).
[3]熊学梅.高校师资管理面临的形势、问题和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2006(11).
[4]邓慧.论当前高校体育师资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学术论坛,2005(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