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教案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教案

第3课时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学习目标定位]建立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结构模型,形成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思维方法程序,学会有关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典型题目的分析解答方法。

[知识结构模型][思维方法程序]1.明确知识主线。

学习理解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主线是:单质―→氧化物―→酸―→盐。

如掌握硅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的思维程序是:单质硅(晶体结构、亲氧性、半导体);二氧化硅(难溶性酸性氧化物,能与强碱反应);硅酸(硅胶具有胶体的性质);硅酸盐(硅酸钠及复杂硅酸盐)。

2.把握横向联系。

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其存在、保存、检验、用途、制取。

因此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要结合物质的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从本质上认识物质的性质,并注重联系氧化还原和离子反应等基本概念。

如氯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较多,易得到1个电子,其单质氯气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3.理清转化关系。

分析理解同一元素不同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时,一是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化合价不同的元素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如S-2¬S―→S+4S+6,N-3―→N+2N+4N+5等。

二是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化合价相同的元素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如“NH3NH3·H2O NH+4(铵盐)”,“SO2H2SO3HSO-3SO2-3(亚硫酸盐)”,“SO3―→H2SO 4SO2-4(硫酸盐)等。

”题型一非金属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应用1.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

工业上利用反应3Cl2+2NH3===N2+6HCl检查氯气管道是否漏气。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管道漏气遇氨就会产生白烟B.该反应利用了Cl2的强氧化性C.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D.生成1 mol N2有6 mol电子转移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氢气、氧气、氨气等气体,但不能干燥有较强还原性的HI、H2S等气体B.浓硫酸与单质硫反应的方程式为:S+2H2SO4(浓)=====△3SO2↑+2H2O,在此反应中,浓硫酸既表现了强氧化性又表现了酸性C.把足量铜粉投入到含H2SO42 mol的浓硫酸中,得到气体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22.4 LD.常温下能够用铁、铝等容器盛放浓H2SO4,是因为浓H2SO4的强氧化性使其钝化规律方法浓硫酸具有极强的氧化性,主要是构成酸根的中心原子S+6易获得电子,显示出稀硫酸不同的强氧化性。

而稀H2SO4具有氧化性是电离出的H+得到电子,如氧化较活泼的金属Zn、Fe等。

3.盐酸、硝酸都是用途相当广泛的两种酸。

(1)瑞典科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为MnO2)时,将浓盐酸与软锰矿混合加热,产生了一种黄绿色气体。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单线桥方法表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校合作学习探究小组学习科学家探究精神对氯气性质进行序号)。

②写出实验D中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

题型二非金属元素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4.下图中A是气体单质,根据下图所示的A、B、C、D、E五种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按如下要求填写相应的物质和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是_____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D是________________,E是________________。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规律方法非金属元素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5.非金属单质A 经如图所示的过程转化为含氧酸D ,已知D 为强酸,请回答下列问题: A ――→O 2B ――→O 2C ――→H 2O D (1)若A 在常温下为固体,B 是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

①D 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在工业生产中B 气体的大量排放被雨水吸收后形成了________而污染了环境。

(2)若A 在常温下为气体,C 是红棕色的气体。

①A 、C 的化学式分别是:A________;C________。

②D 的浓溶液在常温下可与铜反应并生成C 气体,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规律方法 推断题考查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和相互转化关系。

特别要抓住特征现象、特征性质、特性转化和特征条件等。

(1)特征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等。

如:①焰色反应:Na +(黄色)、K +(紫色)②有色气体:Cl 2(黄绿色)、NO 2(红棕色)③有色溶液:Fe 2+(浅绿色)、Fe 3+(黄色)、Cu 2+(蓝色)、MnO -4(紫色)④有色固体:红色(Cu 、Cu 2O 、Fe 2O 3)、红褐色[Fe(OH)3],浅黄色:S 或Na 2O 2,蓝色[Cu(OH)2]、黑色(CuO 、FeO 、Fe 3O 4)、白色[Fe(OH)2、CaCO 3、BaSO 4、AgCl]⑤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SO 2(加热后又恢复红色)、Cl 2(加热后不恢复红色)⑥特征反应现象:白色沉淀[Fe(OH)2]―→红褐色[Fe(OH)3]。

(2)特征转化:要熟练掌握无机物之间的衍变关系(见知识网络),在物质之间按照一定规律反应时,会形成一定的特征转化关系。

如:金属――→O 2碱性氧化物――→H 2O 碱――→酸盐 非金属――→O 2酸性氧化物――→H 2O 酸――→碱盐 A ――→O 2B ――→H 2O C ――→碱 DNa ――→O 2Na 2O ――→H 2O NaOH ――→HCl NaClNH 3――→O 2NO ――→O 2NO 2――→H 2O HNO 3 C ――→O 2CO ――→O 2CO 2――→H 2O H 2CO 3。

题型三 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典型计算6.将充满NO 2和O 2的混合气体的量筒倒置于水中,充分反应后,保持气体压强不变,水进入至量筒体积的一半处停止了,则原混合气体中NO 2和O 2的体积比是________。

规律方法 氮的氧化物溶于水的计算(1)NO 和NO 2的混合气体NO 、NO 2的混合气体溶于水时仅涉及反应①:可利用气体体积变化差值进行计算V 剩=V (NO)原+13V (NO 2)(2)NO 2和O 2的混合气体NO 2和O 2的混合气体溶于水时涉及反应③:其计算如下表:(3)NO 和O 2的混合气体NO 、O 2的混合气体溶于水时涉及反应④:其计算如下表:7.将32.64 g铜与140 mL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铜完全溶解产生的NO和NO2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 L。

请回答:(1)NO的体积为________L,NO2的体积为________L。

(2)参加反应的HNO3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待产生的气体全部释放后,向溶液中加入V mL a mol·L-1的NaOH溶液,恰好使溶液中的Cu2+全部转化成沉淀,则原硝酸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_mol·L-1。

规律方法对于硝酸与金属(Mg、Zn、Fe、Cu、Ag等)的反应,有四点特别重要:一是从离子方程式的角度把握反应的实质和关系式(如Cu与HNO3、H2SO4的混酸反应);二是要注意反应中硝酸扮演两种角色;氧化剂(被还原为NO x)和酸(生成硝酸盐);三是把握原子守恒、电子得失守恒等关系列等式;四是当条件不足时要运用极限法、讨论法等数学思维方法灵活处理问题。

8.将一定质量的铁粉加入到装有100 mL某浓度的稀硝酸溶液中充分反应。

(1)容器中剩有m g的铁粉,收集到NO气体448 mL(标准状况下)。

①所得溶液中的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原溶液中的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上述固液混合物中逐渐滴加稀硫酸直至刚好不再产生气体为止,该气体遇空气变成红棕色,此时容器中有铁粉n g。

①此时溶液中的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m-n的值为________(精确到0.1)。

第3课时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课堂活动区1.C [本题通过一个陌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考查氨气和氯气的性质及氧化还原知识。

当NH 3过量时会与HCl 反应生成NH 4Cl 白烟,故A 对;又反应中氮和氯两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因而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 错;氯气化合价从0价变为-1价,化合价降低,氯气为氧化剂,NH 3中的一个氮由-3价升高至0价(得到3个电子)为还原剂,生成1 mol N 2需2 mol 氮原子失去6 mol 电子,D 对。

]2.D [A 项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但由于其具有强氧化性和酸性,故不能用来干燥具有还原性的气体和碱性气体(NH 3);B 项金属与浓硫酸反应时,生成相应的盐和SO 2,此时浓硫酸显酸性和强氧化性,而与S 、C 等非金属单质作用时,由于没有盐生成,故只显强氧化性;C 项Cu 与浓H 2SO 4反应过程中,浓H 2SO 4浓度逐渐降低,当稀到一定程度变为稀H 2SO 4时,反应自行停止,故产生的SO 2不足22.4 L ;D 项利用浓H 2SO 4强氧化性而使Fe 、Al 钝化的反应,可以用铁、铝容器来盛放浓H 2SO 4,D 正确。

]3.(1)(2)①B 、C ②Cl 2+2OH -===Cl -+ClO -+H 2O4.N 2 NH 3 NO NO 2 HNO 3 N 2+3H 22NH 3,N 2+O 2=====放电2NO,4NH 3+5O 2=====催化剂△4NO +6H 2O,2NO +O 2===2NO 2,3NO 2+H 2O===2HNO 3+NO,3Cu +8HNO 3(稀)===3Cu(NO 3)2+2NO ↑+4H 2O 解析 根据一系列的转化关系,进行有关物质成分的推断,必须找到合适的突破点。

已知A是气体单质,气体单质有:氢气、氮气、氧气、氟气、氯气和稀有气体,A既能与O2反应,又能与H2反应,A不可能是稀有气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