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必修四第4课 柳永词两首课件
必修四第4课 柳永词两首课件
4. 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将凄凉哀婉的感情 表现出来的?
(3)虚实结合。 上片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是写 实景,为实写;“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 天阔”是虚写。 下片重点写了想象中的别后情景,最后作者把杨 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 为一幅鲜明的画面,烘托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 愁别绪。
更 与 何 人 说 ?
便 纵 有 千 种 风 情 ,
应 是 良 辰 好 景 虚 设 。
此 去 经 年 ,
艺术特色:
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 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
写作特点一: 情景交融 写作特点二: 虚实相生 婉约词派的特点: 哀怨缠绵
词中描写的景物
意象 意境
凄切悲 凉 苍茫落寞 凄清孤寂
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
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自然风光之美 都市繁华之美 民生安乐之美
重湖叠巘清嘉
三 秋 桂 子
十里荷花
白 居 易 《 忆 江 南 》
舞 醉 芙 蓉 。 早 晚 复 相 逢 !
吴 酒 一 杯 春 竹 叶 , 吴 娃 双
江 南 忆 , 其 次 是 吴 宫 。
上 看 潮 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何 日 更 重 游 !
山 寺 月 中 寻 桂 子 , 郡 亭 枕
江 南 忆 , 最 忆 是 杭 州 。
水 绿 如 蓝 , 能 不 忆 江 南 ?
日 出 江 花 红 胜 火 , 春 来 江
——
江 南 好 , 风 景 旧 曾 谙 。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
1. 词的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杭州美丽的环境和繁荣的经济, 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生活景象。
2. 作者笔下的杭州有什么特点呢?作者是从哪些角度 来展现它的美丽和繁华的?这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 • 太平、富庶而又美丽的繁华大都市。人们生活安定 和美,一切显得极为和谐。 从地理位置上看,它是东南的重镇;从历史传统上 说,它自古以来便是繁华都市;从自然景观看,这 里有著名的钱塘江,有秀丽的西湖;从市井面貌看, 其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从百姓生活上看, 人们安居乐业,笙歌处处,男女老少心情愉快。 表现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
•
•
名句赏析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 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 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柳——留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去矣,雨雪霏霏。
——《诗经》
上 片
实 写 虚 写
寒蝉、长亭、骤雨 烟波、暮霭、楚天 杨柳、晓风、残月
下 片
感情基调:凄凉哀婉
诵读提示: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②上阕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 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 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 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 挡之势。
• • • • • • • • • • • • • • • • • • 更便应此杨今更多暮念竟执兰留都骤对寒 与纵是去柳宵那情霭去无手舟恋门雨长蝉 何有良经岸酒堪自沉去语相催处帐初亭凄 人千辰年晓醒冷古沉千凝看发 饮歇晚切 说种好 风何落伤楚里噎泪 无 风景 残处清离天烟 眼 绪 情虚 月 秋别阔波 设 节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称 为是“千古俊句”,那么这句俊在哪里呢?作 者看到了哪些景象?是什么时候看到的景象?
• (1)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 象组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意在言外。 作者深感眼前的孤寂、落寞,渴望再次团聚。 (2) 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 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 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
•
4. 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将凄凉哀婉的感情 表现出来的?
(1)直接抒情, 上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 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去 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 何人说!
(2)间接抒情(写景) 上阙作者通过寒蝉、长亭、骤雨等景象营造了一种 悲凉的环境,抒发了离别时悲伤的心情,这种手法 叫做情景交融。
背景(投赠之作)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 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 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 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 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 使其在歌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 就亲自前往见面。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都不多,而杭 州能有十万人家,堪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 能铺陈其繁华。《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钱 塘江潮是天下奇观,调名当取其意。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 节奏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4.《望海潮》全诗采用层层铺叙的手法,描写了杭州 的繁华和西湖的秀色。试着结合具体的词句,分析 这一写作手法。 • 上片侧重写杭州的社会风貌。先点明杭州位置的重 要和历史的悠久,接着就对“形胜”、“都会”和 “繁华”三个方面进行铺叙:从市内的“烟柳画桥” 写到郊外的钱塘怒涛,又从江上写到市内的繁华富 庶。 下片写西湖的秀丽风光时,先用“清嘉”二字总括 湖山之美,再从四时风物、昼夜笙歌、湖中人物等 方面对西湖进行细致描画。 所谓铺叙就是铺陈,是对事物展开充分的叙述和描 写,使所描写事物穷形尽相使人获得具体深刻印象 的一种表现手法。
影片
基础知识积累
骤(zhòu)雨 兰舟(cuī)催发 凄切(qiè) 切(qiē )除
暮霭 良辰美景
和蔼
通宵 寥若晨星
云霄
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 上阕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 (离别难) • 下阕主要是写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 (思念苦)
影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A、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用“寒蝉”“长亭”“骤雨” 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 送别图。 B、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伤感、无奈。
《望海潮》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 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 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 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 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解释词语
词的有关知识:
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 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 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 “长短句”、“曲子词”、“歌词”等。
词的分类: 词 的 分 类
按长短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0字以上
按段落 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豪放派 按风格 婉约派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雨 霖 铃
解 题
《雨霖铃》词牌名。相传,唐玄宗 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 故作此曲。
本词的感情基调是:
哀婉,悲伤。
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 仕途坎坷,更多的时日跟歌 伎们一起,过着浅斟低唱的 生活。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 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 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 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 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 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 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 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 离情景。
(1)东南形胜: 地理形势优越 (2)参差十万人家: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 (3)天堑无涯: 天然的壕沟 (4)有三秋桂子: 指秋季 (5)异日图将好景:把杭州的美景画出 (6)归去凤池夸:对中书省的美称,代指朝廷
《望海潮》译文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 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 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 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 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 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好像在比赛着豪华。 •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 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 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 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 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 耀。
风格比较
豪放派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
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婉约派 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
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 恋情。
柳永词两首
柳永(约987—1053),北宋
仕途不顺 飘零沦落 自由张狂
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 安人。 54岁时才考取进士,官屯 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 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 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 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 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 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 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 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 集》。
1.开头三句交代了哪些内容?作者选取了哪些 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 所处的特定环境。 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 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 别绪。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 三句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表现了 他怎样的心情? 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 的是想象中的景物。这里的一个“念”字,表 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 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 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 凄苦、悲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