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柳永词两首》最好最全ppt
《柳永词两首》最好最全ppt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 吟赏烟霞。
钱塘长官高雅 的休闲生活
权贵出行气派威风。闲暇时,品 酒赏音,吟诗作画,赏玩山水,何等 风流潇洒。称赞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 民同乐的作风。
异日图将好景, 恭维颂扬钱 归去凤池夸。 塘长官政绩
“异日”“归去凤池”暗颂孙何政 绩良好,祝福他任满将要入朝执政。 而这“好景”足以向朝廷中人“夸”, 虽投赠之词恭维、夸张在所难免,但 这祝愿归结到了对壮美秀丽的杭州的荷
双峰插云
柳浪闻莺
三潭印月
南屏晚钟 平湖秋月
雷峰夕照
花港观鱼 钱塘江潮
断桥残雪
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表现自然 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
东南形胜,三吴
东南地势优越的地方,
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三十吴分的繁都华会。,如钱 烟塘 的自 柳古 树以 、来 彩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
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竞豪奢。
商品丰富商业繁荣 家家披罗着锦 市民生活殷富
镜头移近街市上。珠玉宝石遍陈于市,家 家户户绫罗盈柜,人们的衣饰更是鲜丽豪华, 竞相斗艳。“列”“盈”“竞”把经济繁荣、 生活富庶奢华落到了实处。
重湖叠巘清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西湖的
锦山秀水实在是清丽可嘉;更美的 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 秋”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 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 花。湖、山、秋月、桂花、荷花, 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
柳永秩事
柳永一生才情卓著,但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 日是跟歌伎们在一起,过着浅斟低唱的生活,柳永在 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他深深了解 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 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苏东坡在翰林院任职的时候,有一幕士很善于唱 曲讴歌。苏东坡问他:“我的词比起柳永的词来怎么 样?”幕士回答:“柳郎中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妙 龄女郎,手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 你的词,必须是关西大汉手握铜琵琶、铁绰板,唱‘大 江东去’。”苏东坡听了这番话,满意得拍案叫绝。” 这两首词风格一婉约,一豪放,分别是柳永、苏轼的 代表作。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 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 年)54 岁时方才考取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仕途不得意,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方面抱着一种玩 世不恭的态度。他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 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与教坊乐工歌伎们交往,为歌伎填词作 曲,因而熟悉市民、歌伎的生活,并通晓乐律。柳永大部分 词诞生在烟花柳巷、笙歌艳舞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都不多,而杭州 能有十万人家,堪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能铺陈 其繁华。《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钱塘江潮是天 下奇观,调名当取其意。
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 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 南下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诗余”——词
词兴起于隋唐,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流行歌曲”, 盛行于宋,并发展到高峰。被后人尊奉为能和“楚之骚、汉 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元曲”并驾齐驱“一代之文学”。
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可以配合音乐歌唱的诗体,即歌 词。词是继诗以后出现的一种新文学样式,故称作“诗余”。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 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柳永晚年穷困潦倒,客死襄阳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 妓姐妹们集资葬之南门外。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 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 “吊柳会”。
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 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 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心系官场;像诸葛亮那 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 就出山建功立业。柳永则是另类,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 治,碰了钉子后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 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才子词人,白衣卿相 柳永
才子词人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 名三变,字耆(qí)卿(景庄),后改名永, 排行第七,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到京城赶考, 以自己的才华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 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 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钱塘湖雄伟壮丽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人民富有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总括湖山之美
日图将好景,归去 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
凤池夸。
们夸耀。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东南 形胜
地理形势优越
三吴 都会
江浙最大的城市
钱塘自 古繁华
历史悠久
从地理形势和历史渊源方面总括钱塘的繁华。
起笔便大开大阔,直起直落。两个四字对句,气
势博大,力量非凡。交代地理位置空间浩瀚、面
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下句突出杭州的历史
参差十万人家。云树 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
绕 天堑堤沙无,涯。怒涛市卷列珠霜雪玑,,约环涛绕有浪着十花沙万就堤人像,家翻又。 滚高如 的又云 霜急的 雪的大 ,波树 天
户盈罗绮,竞豪奢。 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
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
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下片极写西湖表现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
重湖叠巘清
多是写离别相思、风花雪月(言情);格调上委婉柔媚,偏 于阴柔之美,音律上浅唱低回,代表作家是柳永、李清照、 姜夔等。唐代词人代表是温庭筠、南唐后主李煜。“婉约派 四大旗帜”:李清照号“闺语”,晏殊号“别恨”,柳永号“情 长”,李煜号“愁宗”。
豪放词——是由苏轼开创的,坦言自我,自然的形成了
一种疏朗刚健的独特格调。后来南宋辛弃疾因自己在政治上 遭遇排挤,在他笔下词成了抒发因报国无门悲愤不平的工 具,形成了豪放洒脱的风格。主题常常是抒发远大政治理想 和乐观旷达豪迈积极向上的精神或描写雄奇博大的景物。
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与 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
嘉,有三秋桂子, 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
十里荷花。羌管弄 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
晴,菱歌泛夜,嬉 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
嬉钓叟莲娃。千骑 姑娘都喜笑颜开。千名骑兵簇
拥高牙,乘醉听箫 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
鼓,吟赏烟霞。异 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
柳永
(婉约派)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专业词人 凄婉缠绵,俚俗自然 开创慢词(长调)
李清照
(婉约派)
我国第一位女词人 生活年代兼跨两宋 早期清新明丽,晚期低回婉转 凄切哀伤
苏轼
(豪放派)
北宋文学家、诗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旷达豪迈 “豪苏腻柳”
辛弃疾
(豪放派)
南宋爱国词人 “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 苍凉、雄奇、沉郁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 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 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 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 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钱塘江水 汹涌壮观
视线从城内转到钱塘江边,表现了钱塘江潮来 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雄伟壮丽)。“绕” 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卷”字状狂涛 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历来 钱塘江八月观潮是盛举。三变用一“怒”字将钱塘 江潮的盛世之况表现出来。
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时期 主要风格 代表作家
唐、五代、 婉约艳丽 温庭筠、李煜、
北宋初年
晏殊
北宋中叶 婉约、豪放 苏轼、柳永、
到南渡
并举
李清照
南宋前期 壮怀高唱 辛弃疾、陆游 南宋后期 哀感低吟 姜夔、张炎
诗歌诵读技巧
①“音读”:字准句清,音正腔圆, 语调控制得体。
②“意读”:读书声中见人物,读 书语气中见事态,读书语调中见变通。
柳永所处的时代正当北宋开国不久,国家统一,天下太 平,经济文化正复苏繁荣。京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
市,新兴市民阶层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艺相应发展,市民 文化呼唤着自己的文化巨人。这时柳永出现了,他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
慢词之祖,婉约之宗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 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 有重要地位。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他是北宋 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 长调慢词的词人,使词从以小令为主过渡到慢 词占优势的地位,从而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 供了相应表现方式,首创或首用词牌100多个。 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精通音律,自制新曲,善于 化旧曲为新声,创制大量的篇幅较长、句子错综不齐的适合于 歌唱的慢词,使词的体式趋向了完备(两宋的慢词时代,实自 柳永开启的)。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
悠久,繁华富庶。
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
城市风光宁静美丽 家家户户安居乐业 楼阁错落人烟稠密
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
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啊。这一处人烟阜盛,各 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走近 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 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
③“情读”:字字含情,句句融情, 篇中洋溢着情感,以一己之情与作者之 情共鸣、共振。
④“美读”:追求形象美、形式美、 韵律美、情趣美。
《望海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