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威科特先生的陷阱
阅读理解
•
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 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 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卒 ”为完毕。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 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 点睛”的艺术效果。 亦作“卒章见志”。
阅读理解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写作训练
1.记述你印象深刻的一位老师的一节课的教学片段。 2.就本次课教师授课过程截取一个片段进行记述。 3.就你所熟悉的一款产品做一个营销计划。
课堂小结
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造性思维即脱离窠臼、开辟新路的思维 方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思维的 最高境界,但创新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必须落实到每一个国民的实践中,从这个
与字母之间的顺序关系。由此创造了按字母顺序排列信息的方法。直到现
在,它依然是我们排列、存储、查找信息的主要方法。
课堂讨论
根据课文和上面的案例回答问题: 1.什么是营销计划? 2.评价一份营销计划好坏的基本标准有哪些?
课堂讨论
乔治·赫伯特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2001年,美国布鲁金斯营销学会将刻有“最伟大的推销员”的一只金靴子颁发给学员乔治 ·赫伯特,因为他成功地将一把斧头推销给了小布什总统。布鲁金斯学会有一个传统,在每期 学员毕业时,设计一道最能检验推销员能力的实习题,让学生去完成。克林顿当政期间,他们 出了这么一道题目:请把一条三角裤推销给现任总统。8年间,无数学员为此绞尽脑汁,最后 都无功而返。克林顿卸任后,布鲁金斯学会把题目换成:请将一把斧头推销给小布什总统。 许多学员知难而退。然而,乔治·赫伯特却做到了,并且没有花多少工夫。他说:我认为将 一把斧头推销给总统是完全可能的。小布什总统在得克萨斯州有一个农场,那里种着许多树。 于是我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有一次,我有幸参观您的农场,发现那里种着许多矢菊树,有些 已经死掉,木质已变得松软。我想,您一定需要一把小斧头,但是从您现在的体质来看,小斧 头显然太轻,因此您仍然需要一把不甚锋利的老斧头。现在我这儿正好有一把这样的斧头,它 是我祖父留给我的,很适合砍伐枯树。假若您有兴趣的话,请按这封信所留的地址,给予回 复„„最后他就给我汇来了15美元。
阅读理解:初读课文
2.全文是怎样设
置这个陷阱的?即
1.扫清课文
中难读难理解的
全文的层次结构是
怎么安排的。
字、词、句。
阅读理解
结局
高潮
发展 开端
•三个寓言 .落伍的老头 •设置陷阱
•可爱的老头
阅读理解
2.威科特先生 给“我”的答
1.威科特先生
的“陷阱”是什
卷A级,为什么 依然说“我” 愚蠢?这二者 矛盾吗?
• 他们被众星拱月,万人景仰,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把他们捧在手心里;
答案揭晓:可是,在当时,第一份名单中的人物是多么辉煌与显赫啊!
而第二份名单中的人物呢?曾经是那样寂寞孤独,郁郁寡欢,门庭冷落,默默 无闻。 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后者全是当时落第秀才。
课堂讨论
傅以渐,是清代头一名状元,山东聊城人,他是一个“学而优则仕”的典型,中状元后一直 做官,曾担任过康熙皇帝的老师。后做到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职衔。傅家是宦官世家,历代当 官。傅以渐的七世玄孙是傅斯年,是一位学者,也是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曾担任过台湾 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傅以渐不及傅斯年出名。 刘子壮,湖北黄冈县人,寒窗苦读二十年,于清顺治六年中状元,担任国史馆修撰。过了两年 ,出任会试主考官。因苦读把身体弄坏了,过了一年病死,享年44岁,无著作传世。 王式丹,是康熙朝的一名“花甲状元”,“知天命”后仍是一名秀才。直到58岁那年,才时来 运转,进京赶考,连中会元、状元。康熙皇帝破格命他参与纂修《皇舆图表》,1711年,王式丹因 参与弹劾陈汝弼事件,被处罚夺俸一年,第二年罢官归乡。他精通医道,传世之作是一本治疗痘科 的《灵痘录》。 林召棠是清末的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后又担任陕甘正主考官。因深感官场污浊,托病辞归 故里,终身从事教育,受聘肇庆府端溪书院主讲十五年。林则徐来粤禁鸦,与林召棠有书信往来。 林召棠淡出政治,享年87岁,是清代状元中最长寿的一位,但他的状元及第文章无人提起。
间的间隙。无论是玻璃管还是玻璃棒,做起来都非常容易,而且这样做出来的过滤
器组装和拆卸都非常方便。”就这样,一个发明家诞生了。
阅读理解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难读难理解的生字、词,对 照课文注释加以理解。 2、威科特先生的陷阱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做一个说明。(练习一) 3、全文是怎样设置这个陷阱的?即全文的层次结构是怎么安排的。 4、威科特先生给“我”的答案A级,为什么依然说我“愚蠢”?这二 者矛盾吗? 5、你怎么理解“威科特先生的陷阱”这个标题?
课堂讨论
1.傅以渐清朝第一位状元,曾经加封太子太保。 2.王式丹参与编修《明史》、《大清一统志》。 3.毕沅曾经官至河南巡抚、湖广总督,死后追封太子太保。 4.林召棠曾经担任陕甘两省主考官,后看不惯官场辞职,和林则徐关系很近。 5.王云锦参与编修《康熙字典》。 6.《清史稿》曰:开国之初,若熊伯龙、刘子壮、张玉书,为文雄浑博大,起衰 式靡。 7.陈沅著名诗人,文学家,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 8.刘福姚曾经担任翰林院秘书郎兼学部图书局总务总校。 9.刘春霖是最后一届状元,曾经在北洋政府总统府秘书帮办兼代秘书厅厅长,后 又任直隶省教育厅厅长、直隶自治筹备处处长等。 •
阅读理解
威 科 特 先 阱 生 的 陷
开端 落伍的老头 发展 三个预言 高潮 设置陷阱
学 习 现 可爱的老头 成 维知 更识 重比 教法个性 要 创 造 独特 性 思
结局
强调学好 知识
只出一道 考题
考出我的 愚蠢
先抑后扬 卒章显志
阅读理解
•
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指为肯 定某人、事、物、景,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 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注意抑少扬 多,扬能压抑。 先写坏的,后写好的,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来衬托。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理 论 教 学 教 案
语文 学科 执行记录 检查签字 节次 课题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主要教授方法 教具挂图 威科特先生的陷阱 了解“创新”的内涵,深刻理解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在创新能力培养过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记叙文设置悬念、起伏跌宕的叙述方式,学习课文“先抑后扬”的人物刻画方法。 在学习中实践本课思想主题 朗读法 分析法 讨论法 多媒体 1、组织教学时间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 2、复习导入时间 5、作业布置时间 教 学 后 记 2 2 2 3、讲授新课时间 4、归纳小结时间 5、考试时间 82 2 3.4 1.2 课的类型 新授课 日期 4.1 3.28
课堂讨论
显然,状元大多没有真学问。状元写的及第文章,大多没有流传下来。状元做了大官,能写 出传世之作的,为数也不多。能收入古文观止中的,可谓凤毛麟角。不过,状元有真学问的也有 。如帝师翁同龢。但绝大多数的历代状元,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湮没无闻了。因为他们是科举制度 的产物。他们的死读书,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中了状元,或做大官,或卷入官场争斗,或锦衣 肉食,或浮于应酬,许多人把经史之学这块敲门砖丢了。 值得思索的倒是,清代的顾炎武、黄宗羲如果中了状元,世上会不会少了两位大学问家?曹 雪芹、蒲松龄、吴敬梓如果热衷科举,还有没有《红楼梦》、《儒林外史》和《聊斋》的问世, 中国文学史是不是在有清一代将黯然失色?胡雪岩虽以“红顶商人”自居,但他买顶官帽是为了 帮助生意。如果中了状元,他的生意又能不能做得如此之大? 不要把高考看得太重,不要以一考定终生。当上“高考状元”将来未必出挑,没考上名校未 必是人生的失败。1982年,马云首次参加高考落榜,数学只得1分。后来他到一家酒店应聘服务 生,因长相不好而被老板拒绝。他又蹬过三轮车送书。次年,马云又参加高考,再次落榜。1984 年,马云第三次参加高考,这次数学考了89分,由于英语专业招生指标未满,部分英语优异者获 得升本机会,马云被杭州师范学院破格升入外语本科专业,毕业后创办阿里巴巴公司而成名。 所以,人生的真正的考场不在于高考,而在于社会实践。
课堂讨论
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一名年轻的图书馆管理员需要设法找出一种效
率更高的方法来排列和查找他藏储的数以千计的手稿。“我应该按照什么 顺序来排列它们呢?”他想:“按照主题?作者?颜色?”后来他想到了 字母表。当时的人们都把字母表看成是一组语音符号,当它们相互组合就 成了单词。这位图书馆管理员决定弱化字母表的语言学特征,而强调字母
星期
班级
一
高77
五
高77
悬念式的开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兴趣只是一瞬间,老师感到失败
威科特先生的陷阱
本课教学目录
● 教学目标 ● 阅读理解 ● ● 课文导入 课堂讨论
● 写作训练
● 课后作业
●
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了解“创新”的内涵,深刻理解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在创新
能力培养过中的重要作用。 2.学习记叙文设置悬念、起伏跌宕的叙述方式,学习课文“先 抑后扬”的人物刻画方法。 3.在学习中实践本课思想主题。
课堂讨论
营销计划
• 定义:为销售产品所做的方案。 • 基本标准:1.锁定市场 ; 2.发现现实的和潜在的客户; 3.使营销效率最大化。
课堂讨论
1.这两份名单你认识多少?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 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 龄、洪秀全、袁世凯。 2.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
阅读理解
•
《白杨礼赞》 片段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 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 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 … …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 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 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