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 巧
1 表达手法 记叙,抒情,描写,
议论,说明

2 表现手法



3 修辞手法
手法;艺术手
法、艺术技巧; 4 篇章结构 以景结情,卒章显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题型一:赏析表达方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变式提问:诗人是怎样来抒发情感的? 答案构成:首先判断其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对 于描写,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描写手法;对于抒情, 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明方式) 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具体分析。(阐运用) 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析效果)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借物咏怀。 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 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 和否定。
返回
闽中秋思 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二、托物言志、借物咏怀、借景抒情的区别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 “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 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 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 快乐、悲伤等感情。 3、借物抒怀的“物”是一个或一处景物或意象,此物 并不能象征诗人自己,“怀”是一种情感,而非一种志向。 三、注意情与景之间的正衬和反衬的关系。正衬就是情 景交融,反衬就是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抒情类
区别几种情景手法的区别
一、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
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
某种情感的抒发。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问: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
答:采用叙事、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第一句叙事,第二句描写春天万物更新,第三、四句抒情, 赞美春光无处不在和作者的热爱之情。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问:这首诗是怎样叙事抒情的?

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 合、虚实结合等
修辞类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 比、设问、反问、反复,此外还有双 关、对比、互文、通感、顶针等
其他类 联想、想象、抑扬、赋、比、兴等
题型二:赏析手法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点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 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 面来解答。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
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 某句诗时,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的。
答题范式: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 +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 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叙——析——评】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返回
滁洲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叙) 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 鹂。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析) 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 伤的情怀。(评)
返回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司春之神。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答: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叙) 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 幽芳。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 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析) 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评)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后人评价
极高。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 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4分)
(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 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 景来寄托感情。
(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 “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 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 “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 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 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 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 情。(叙)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 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 ,(析) 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 感。(评)
答:诗的前四句写母爱,是叙事;后两句写子女对母亲的 深情,是抒情,两部分结合得紧密完美。
抒情类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
景交融、触景生情、托物言志、托物
寓理、借人物言志、怀古伤今、借古

讽今、借故抒怀、咏史言志、即事感 怀、用典抒情等)

描写类 直接和间接

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