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旅游地空间竞争
3.1.1 旅游地理系统模型
地理学将旅游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空间形势 来研究,从地理学观点来看, 来研究,从地理学观点来看,旅游活动的由 三个成分构成,即客源地、旅游目的地、 三个成分构成,即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 联系两者之间的旅游通道。如图所示: 联系两者之间的旅游通道。如图所示:
旅游者离开
旅游 通道
旅游目的地
旅游者到达、暂 停、游览
旅游客源地
旅游者返回
自然、经济、社会、政治、 自然、经济、社会、政治、技术环境
3.区旅 游业的竞争力不仅体现为暂时的旅 游流的增加, 游流的增加,也表现为一个地区旅 游业长远的发展能力。 游业长远的发展能力。强调在开发 过程中维持旅游供给地区生态环境 的协调性、 的协调性、文化的完整性和旅游业 经济目标的可获得性。 经济目标的可获得性。
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
旅游地的空间竞争主要是同类型旅游地之 间的竞争; 间的竞争; 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出现, 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出现,主要 产生互补作用; 产生互补作用; 两个旅游地对客源地的竞争力,与他们的 两个旅游地对客源地的竞争力, 吸引力成正比例关系, 吸引力成正比例关系,与客源地到旅游 地的距离成反比例关系。 地的距离成反比例关系。
旅游流与旅游流的等级体系
旅游流是旅游者从旅游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流向和流 量的统称,旅游流从需求面角度反映了旅游空间结构。 量的统称,旅游流从需求面角度反映了旅游空间结构。 地理学认为,地理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地理学认为,地理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人口、物质和资金在空间上的移动就是这种作用的表现。 人口、物质和资金在空间上的移动就是这种作用的表现。
2.1 国外旅游地空间竞争研究
旅游地空间竞争以竞争理论为理论基础,作为区 旅游地空间竞争以竞争理论为理论基础, 域旅游的一部分, 域旅游的一部分,其研究始于区域旅游研究的近 期发展时期。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 20世纪 期发展时期。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 年代,方法上主要是从引力模型、 年代,方法上主要是从引力模型、概率旅行模型 和价格需求交叉弹性入手进行。 和价格需求交叉弹性入手进行。 在不同的阶段,研究的焦点也不同: 在不同的阶段,研究的焦点也不同: 最初研究的焦点是旅游资源的区域禀赋和品质, 最初研究的焦点是旅游资源的区域禀赋和品质, 人们注重通过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来扩大旅游地的 吸引范围,从而提高区域旅游空间竞争力; 吸引范围,从而提高区域旅游空间竞争力;
3.2 旅游空间结构理论
目前,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是由旅游地理学家进 目前, 行的, 行的,旅游地理学家开展的工作主要是描述旅游空间结 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并试图作出解释。 构,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并试图作出解释。他们对旅 游空间结构的描述往往从两个角度着手。 游空间结构的描述往往从两个角度着手。一个是从需求 面出发,即通过对旅游流的描述来反映旅游空间结构; 面出发,即通过对旅游流的描述来反映旅游空间结构; 另一个是从供给面出发,即通过对旅游供给的空间分布 另一个是从供给面出发, 的描述来反映旅游空间结构。 的描述来反映旅游空间结构。 从研究旅游空间竞争的角度出发, 从研究旅游空间竞争的角度出发,旅游空间结构理论中 空间相互作用、资源禀赋、核心一边缘理论是其主要支 空间相互作用、资源禀赋、 撑。
进入80年代,强调旅游需求成为旅游竞争研究 进入80年代, 80年代 的主旋律, 的主旋律,提高客源市场份额是旅游空间竞争 的目标, 的目标,围绕旅游系统各要素及其整合所形成 的相对比较优势,开展旅游空间竞争研究, 的相对比较优势,开展旅游空间竞争研究,成 为常用的方法,同时80 80年代区域旅游空间竞争 为常用的方法,同时80年代区域旅游空间竞争 研究引入空间的概念,更多地开始关注旅游区 研究引入空间的概念, 域的竞争力。 域的竞争力。
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者开始关注旅游者 20世纪70年代以来, 世纪70年代以来 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社会文化价值差异、 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社会文化价值差异、旅 游地环境容量限制、 游地环境容量限制、旅游管理与政策等对旅 游地竞争力的影响, 游地竞争力的影响,研究的地域范围从单一 景点走向区域整体, 景点走向区域整体,跨地区旅游空间竞争成 为研究的热点,并开始系统应用行为理论解 为研究的热点, 释旅游者的消费行为; 释旅游者的消费行为;
在旅游研究中引入旅游区的概念, 在旅游研究中引入旅游区的概念,既可以了解区域旅游 要素的整合程度, 要素的整合程度,又可详细认识到对一个地区旅游发展 重要的区域关系和区域特性。一般地, 重要的区域关系和区域特性。一般地,决定区域生产能 力的因素有两个方面, 力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区域内部生产要素的专业化 分工程度或空间结构组合方式, 分工程度或空间结构组合方式,二是区域对外贸易与区 域间生产要素的流动, 域间生产要素的流动,或者说区域增长是区域专业化指 数和区域关联度的函数。 数和区域关联度的函数。 旅游活动既可以理解为一种服务输出活动,通过与区际 旅游活动既可以理解为一种服务输出活动, 服务交流,不断增加区域旅游竞争力; 服务交流,不断增加区域旅游竞争力;也可以理解为是 生产要素对外交换的一种形式, 生产要素对外交换的一种形式,交换强度表示其竞争力 强度, 强度,而交换强度又与旅游专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呈正 相关。 相关。
(5)将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相结合进行研究。一定空 将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相结合进行研究。 间范围的旅游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间范围的旅游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个系统与其环境 有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有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区域之间自然地理特 自然资源及发展水平等方面参差不一,各有长短, 征、自然资源及发展水平等方面参差不一,各有长短, 既有差异性又有互补性,如果一味强调竞争, 既有差异性又有互补性,如果一味强调竞争,往往容 易出现过热开发、低效率重复建设、 易出现过热开发、低效率重复建设、地区间与部门间 发展失调、规模效益低下等严重问题。 发展失调、规模效益低下等严重问题。旅游地要壮大 自身竞争力,就必须打破地方局限性, 自身竞争力,就必须打破地方局限性,走区域旅游业 合作发展之路,以强化区域合作联系; 合作发展之路,以强化区域合作联系;优化区域系统 组合,以谋求较大系统的整体效益。 组合,以谋求较大系统的整体效益。
2.3 旅游空间竞争研究的趋势
(1)强调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旅游区域竞争力时,必 强调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旅游区域竞争力时, 须充分考虑旅游地的承载力; 须充分考虑旅游地的承载力; 旅游地形象策划(CI) (2)旅游地形象策划(CI)与促销作为提高旅游地竞争 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受到研究者和开发者的重视。 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受到研究者和开发者的重视。李蕾 蕾从认知学角度提出要建设我国区域旅游形象设计的理 论框架,并建立了旅游目的地进行形象策划的模式—— 论框架,并建立了旅游目的地进行形象策划的模式 TDIS模式 模式; TDIS模式; 竞争优势理论” (3)将“竞争优势理论”引入到旅游竞争战略和竞争力 的研究中。沈钢运用波特的行业竞争分析框架, 的研究中。沈钢运用波特的行业竞争分析框架,对上海 旅游饭店业存在的五种竞争力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性探 讨。
3. 旅游地空间竞争理论
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理论框架应有基础层、 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理论框架应有基础层、中间 具体层三层: 层、具体层三层: 基础层包括旅游系统理论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理 论; 中间层为旅游空间结构理论, 中间层为旅游空间结构理论,包括空间相互作 用理论、资源禀赋理论和核心一边缘理论; 用理论、资源禀赋理论和核心一边缘理论; 具体层为旅游空间竞争理论, 具体层为旅游空间竞争理论,包括比较优势理 竞争优势理论以及旅游阴影区理论、 论、竞争优势理论以及旅游阴影区理论、旅游 者空间行为理论。 者空间行为理论。
旅游地空间竞争
主要内容
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含义和特点 国内外旅游地空间竞争研究 旅游地空间竞争理论 决定区域旅游竞争优势的五个基本因素 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应用研究
1. 1 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含义
旅游地的空间竞争是由于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 域内出现引起的, 域内出现引起的,当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出 现时, 现时,它们各自的吸引力往往会出现此消彼长 或同步增长的动态变化和地域旅游市场结构的 再组织。 再组织。
90年代以来, 90年代以来,区域旅游空间竞争研究在逐步完善理论的 年代以来 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向: 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向: 一是可持续旅游发展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一是可持续旅游发展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认为一个旅 游地的竞争力不仅体现为暂时的旅游流的增加, 游地的竞争力不仅体现为暂时的旅游流的增加,而且是 一个地区旅游业长远的发展能力, 一个地区旅游业长远的发展能力,应从更为综合的角度 理解旅游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旅游地的承载力; 理解旅游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旅游地的承载力; 二是开始注意到信息流对旅游消费者行为的指导作用; 二是开始注意到信息流对旅游消费者行为的指导作用; 三是引入竞争优势理论。 三是引入竞争优势理论。 总之, 总之,区域旅游空间竞争研究的重点基本是循着从旅游 资源产品、市场需求到区域旅游环境区域行为这样一个 资源产品、 由简单到复杂、由单因素到多因素的多元化道路前进。 由简单到复杂、由单因素到多因素的多元化道路前进。
3.2.2 资源禀赋理论
资源察赋理论认为,产品的生产需要使用多种要 资源察赋理论认为, 产品的相对成本不仅可以由技术差异来决定, 素,产品的相对成本不仅可以由技术差异来决定, 也可以由产品生产中要素的比例和一些国家资源 储备的稀缺程度来决定。因此, 储备的稀缺程度来决定。因此,根据要素禀赋理 论的观点, 论的观点,生产要素的空间结构决定了经济活动 的空间结构。在要素禀赋理论的基础上,有观点 的空间结构。在要素禀赋理论的基础上, 补充说,除了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外, 补充说,除了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外,不同地区的 文化、地理位置等“自然优势” 文化、地理位置等“自然优势”的区别都可能造 成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 成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