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述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述


副交感
心率


瞳孔


平滑肌


括约肌


2、交替兴奋——交感
副交感
应激
非应激
运动
非运动
3、相对优势——心血管系统(交感神经);
瞳孔、平滑肌 和腺体(副交感神经)
效应器的主要神经支配小结
位置
主要神经支配
动脉
交感神经
静脉
交感神经
心脏
交感神经
虹膜幅射状肌,(瞳孔开大肌)
交感神经
虹膜括约肌,
副交感神经
睫状肌
1. 受体与离子通道偶联:
N2受体属配体门控型阳离子通道受体, 是一种脂蛋白,为5个亚基组成的 五聚体(2、、γ、δ)。这5个亚基贯穿细胞膜,围绕成圆筒状,中间形 成改离变子,通从道关。闭到2α开亚放基,含调AC节hN结a合+位、点K 。+A、CCha与2+位的点跨结膜合流后动,。离子通道构象
2.受体与G蛋白耦联
(2)呼吸:支气管扩张,肺通气量↑(+中枢兴奋,呼吸次数增
加)
(3)代谢:糖元分解↑,脂肪分解↑=ATP ↑ (4)瞳孔:散大 (5)汗腺和立毛肌:冷汗,起鸡毛疙瘩
二、副交感神经——“应激前后”或“休息”
消化吸收↑,脂肪合成↑,糖元合成↑,储备和补充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原则
1、双重支配——交感
AchE)水解,
3)神经末梢的主动转运入胞浆(50%), 供ACh合成之用
二、胆碱受体分类及效应机制
受体分类 受体的命名 信号转导机制
(一)胆碱受体(能与ACh结合)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 维支配的效应器
毒蕈碱型胆碱受体 (M受体)
阿托品 (拮抗剂)
❖ M1受体
胃壁细胞 → 胃酸分泌
❖ M2受体
心肌 → 心肌收缩力心率降低
量子释放:一次神经冲动可引起200~300个量子释放;每个囊泡所释放的ACh的 量为一个 量子, 静息时有少量量子释放,但不能引起动作电流.
4. 释放入突触间隙的ACh:
1)与受体结合
2作)用被消突失触。间一隙分中子的的乙A酰ch胆E水碱解酯6酶×105
(acetylcholinesterase, 个ACh分子/min。
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
支气管平滑肌
副交感神经
胃肠道
副交感神经
膀胱逼尿肌 输尿管、(膀胱三角肌与括约肌)
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交感与副交感)
唾液腺
副交感神经
汗腺分泌
交感神经(胆碱能)
竖毛肌
交感神经
脂肪细胞、肝糖原分解、胰岛素释放 交感神经
化学传递?电传递?
化学传递学说的发展
100多年前 化学传递?电传递?
第二节
胆碱能神经传递(Cholinergic
Neurotransmission)
一、 ACh的合成、贮存、释放和消除
神经冲动 →
神经末梢
Na+通道
Ca2+通道
2+ 去极化→Ca
+
Na
突触间隙
1
乙酰辅酶A+胆碱
胆碱乙酰化酶
胆碱
ACh
2
ACh ATP PG
+ H
2+ Ca
突触后细胞
乙酸
AChE
ACh
1921: 德国科学家 Loewi 的双蛙心实验
1926年: Dale等证明迷走物质为乙酰胆碱
(Acetylcholine , ACh) 1936年获诺贝尔奖
1946:Von Euler 证明拟交感胺物质为去甲肾
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或 Noradrenaline (NA)
1972年获诺贝尔奖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述
副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系统保持机体在安 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 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能 量的补充
传出神经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交感神经——“应激”或“工作”
(1)心血管系统:心脏兴奋—心率↑,收缩力↑,传导↑=心输
出量↑;血管—由于1和2的比例不同造成血液再分布(心脏和骨 骼肌血流↑,肺和脑血流-,皮肤、内脏、粘膜)
肌血管舒张的神经);
④运动神经。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大多数交感神经节 后纤维均属此类。
传出神经突触 (synapse)
神经末梢与次一级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之间的衔接处。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上一级神经元 的细胞膜构成 突触前膜
(15-1000nm) 递质:
在突触间隙进行 信号传导的特殊 化学物质
次一级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 上的膜,骨骼肌细胞的突触 后膜也称终板膜
ACh ATP PG
胆碱受体 (突触后)Biblioteka 贮存囊泡突触前受体
信号传导
新囊泡形成
生理效应
1.合成 2. 储存
ACh形成后,即进入囊泡(vesicle)与ATP和囊泡蛋白共同贮存于囊泡中。
3. 释放 放胞裂Ca外2+排内(流exoc胞yto浆si内s)C:a2神+浓经度冲升动高传,导导到致神囊经泡末向梢突触去前极膜化靠近细并胞与膜突钙触通前道膜开 融合形成裂孔 囊泡中的递质及内容物排入突触间隙
内质网贮存的Ca2+释放 胞浆内Ca2+浓度升高 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
+ DAG PKC
靶蛋白磷酸化
M 型胆碱受体的信号转导机制
M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位于细胞膜内侧,由、、 三个亚单位组成 的三聚体。
G-蛋白分类 兴奋性G-蛋白(Gs):
激活AC,使cAMP增加
抑制性G-蛋白(Gi):
抑制AC,使cAMP减少
ACh与M1或M3受体结合 G蛋白(Gq/11) 激活
磷脂酰肌 醇酯分解
磷脂酶C(PLC)激活 三磷酸肌醇(IP3)
化学传递的物质基础是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s)
2. 按递质分类:
1)胆碱能神经(cholinergic nerve) 2)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adrenergic nerve)
胆碱能神经:
①全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②全部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③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如支配汗腺和骨
效应器上N受体兴奋:
N1受体:自主神经节兴奋和肾上腺髓质 N2受体:骨骼肌收缩
分泌增加
除了突触后膜有M、N受体外,突触前膜也有M、N受体,
突触前膜M受体兴奋,抑制ACh释放(负反馈),N受体兴奋,促进ACh 释放(正反馈)
三、受体反应的分子机制
递质或药物与受体结合产生效应可能通过下列偶联方式:
❖ M3受体
腺体 → 分泌 平滑肌 → 收缩 血管 → 舒张
神经节 骨骼肌细胞
烟碱型胆碱受体 (N受体)
❖ N1受体(神经节) ❖ N2受体(骨骼肌)
效应器上M受体兴奋:
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和传导减慢 支气管、胃肠道、膀胱平滑肌、胆囊及胆道
等均收缩。但胃肠和膀胱括约肌松弛 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收缩 汗腺、唾液腺、胃肠和呼吸道腺体分泌增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