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本主义流派述评

人本主义流派述评

人本主义流派述评班级:10心本姓名:玉聪慧学号:*************摘要:人本主义心理学,或称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是由许多具有类似观点的心理学家共同发起的一中心理学界的革新运动。

该运动以反抗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姿态出现。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阵营中,有许多著名的、有特色的人格理论家,其中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领袖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

除此之外,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戈尔德施泰因、奥尔波特等人也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密切的关系。

本述评主要介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及其理论和应用。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需要层次理论、自我理论、存在分析论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人本主义心理学虽然产生于心理内部,但它与整个西方思想、社会文化有密切联系,其产生有身后的哲学想想根源与社会文化背景。

14—16世纪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意识领域发了的一场反封建、反神学的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即文艺复兴运动。

这场运动辗转传播到欧洲,主要思想倾向是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权利和尊严,解放个性,使人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现实生活的个人幸福。

人本主义者直接反对宗教教义对人的精神的强制,例如,英国哲学家洛克猛烈批判了宗教对人的束缚,反对宗教和某些政治家所主张的人本性恶、必须压制的观点。

在某种程度上,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当代对后工业社会的反人性的反省,以及反战和反主流文化的产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空前富足,但社会压力增大,导致十分严重的精神危机。

而且,战争的威胁并未解决,国际军备竞赛、越南战争正在继续,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正是对蔑视个人尊严、价值,使人卷入战争的反思和反抗。

以马斯洛为首的一些心理学家意图创立一门研究人类积极本性的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他们把心理学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许多年来一直被忽视了的领域,这一领域是研究心理健康的、机能健全的人类有机体。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研究中采用开放性模式,直接面对现实问题,不求证明,而求发现;不排斥客观性,但强调主观性;不忽视外部因素,但重视人的主观体验,诸如感情、态度、信念、价值、抱负等。

心理学家的研究对象不再仅仅是实验室中的被试,而是现实生活中的人。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流派(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学,在著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

之后,留校任教。

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

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代斯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

1967---1970年曾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

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

弗洛伊德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学病态的一半,而马斯洛则将健康的那一半补充完整。

马斯洛人格理论的中心是动机理论,及需要层次理论。

他认为,人类价值体系中有两类需要:一种是随着生物的进化逐渐变弱的本能需求,称为低级需要或生理需要;另一种是随生物的进化逐渐显示出来的潜能,称为高级需要或心理需要。

这两类需要分七个层次,一金字塔的结构形式排列,最底层是生理需要,往上分别是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生理需要——对生存基本套件的需求2、安全需要,表现在人们对秩序、稳定、工作与生活保障的需要。

3、尊重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

4、认知需要也是获得基本安全的一种方法,也是全面发展人类潜能的一个前提。

5、审美需要是指对秩序、对称、闭合、结构以及存在于大多数儿童和某些成年人身上的对行为完美的要求。

6、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一个人进步的愿望,一种想要变得越来越像人的本来样子、实现人的全部潜力的欲望。

人类需要由低到高发展,低一层次需要完全满足后,才能升上高一层次需要。

马斯洛指出,需要的发展是连续的、重叠的和波浪式地向前推进的。

(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罗杰斯(Rogers,1902---1987),美国心理学家,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是美国应用心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1964---1967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6、1972年先后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科学奖和卓越专业贡献奖。

罗杰斯建立了一个人格改变的新模式,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成长、变化的潜能。

1、自我概念关于自我概念,他认为自我概念代表对自我感知的一种组织化和模式化的模式,是指个体对自己全部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

但自我概念不等于自我意识,而是自我知觉与自我评价的统一体。

2、自我实现倾向当自我和自我概念发展时,实现倾向的左右是使生物体的这个新生部分实现,罗杰斯把这个称为自我实现倾向。

罗杰斯认为,实现自我倾向是一种独立的基本的人类动因。

人类有机组织先天的趋于保持自身,并且努力提高。

3、无条件积极尊重罗杰斯认为,当自我发展时,个体需求被爱与被接受,有一种他人对自己积极尊重的需要。

按罗杰斯的观点,当一个人感到他所有的自我体验(感情、思想、感悟等)都平等的值得其他重要人物的积极尊重时,无条件积极尊重就被接收到了。

当另一个人的全部自我体验都被平等的衡量时,无条件积极尊重就被传达出了。

4、机能完善的人最后,罗杰斯在其人格理论中提出“机能完善的人”的概念。

他认为自我实现倾向是生命的驱动力量,使人更加特意化、更加独立、更具社会责任感,称为“机能完善的人”在罗杰斯眼里,理想的“机能完善的人”处于一种一致的状态他们开放性的接受生活提供的经验并自由运用它们,采取存在主义的生活方式,信任自己的机体,体验很大的自由度,自由的选择与取舍,具有高度的创造力。

(三)罗洛·梅的存在分析论罗洛·梅(Rollo May,1909年4月21日-1994年10月22日),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家。

是以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是存在心理治疗的代表之一。

他在1969年期间撰写了具有影响力的书《爱与意志》。

他经常被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存在主义哲学联系在一起。

顾名思义,存在分析是存在主义与精神分析的结合产物。

1、存在论存在分析所有的理论均建立在“人的存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

该理论认为“存在”不能等同于“物质”,存在是指人的具体存在,即作为意志或行动主体的个人存在。

人的存在是个人在此时此地或一定的时间、空间的存在,个人存在具有意识性、自由选择性、动态性,以及与非存在的统一性等特点。

2、人格论罗洛·梅认为:“人格是与社会整合且具有宗教紧张的自由、独特的个体生活过程的实现化。

”罗洛·梅认为,人格具有以下特点:(1)中心性。

中心性是指个体在本质上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特存在。

(2)自我肯定。

自我肯定的勇气分为四种:生理勇气、道德勇气、社会勇气、创造勇气。

(3)参与。

人不能脱离社会,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必然损害人格的正常发展。

(4)觉知。

觉知是人体与外界接触时发现外在威胁或危险的能力。

(5)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独有的特征,是指个人能够使自己观察自己的能力。

(6)焦虑。

焦虑是个体对威胁他的存在的反应,是人的存在面临威胁时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3、人性善恶并存论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而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

在国外,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是恶的,人心底潜藏着邪恶和叵测之心,在潜意识中充满着各种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本能和冲动。

而罗杰斯假定人的本性是善的、建设性的,人性中恶的一面是由社会和文化的因素造成的。

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评价行为主义者把人格看成是一套由环境决定的行为模式;精神分析学家表本地人的意识经验的作用,强调本我的原始欲望与人的消极方面。

不同于以上两者,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健康的人身上,着重研究人的主观世界,突出人所有的选择性、创造性、自我实现等,回复人的尊严和价值。

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人的内在体验,强调人性本善的优点同时也是它的缺陷之一。

它的缺点如下:(一)研究方法过于主观,不够科学。

(二)许多关键概念不够清晰。

(三)虽然重视意识的主观内容,但并没有为其理论提出理论支持。

今天,作为一个学术运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已经消失了,但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某些思想和理论已经渗透进了人格心理学中,称为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应用随着人们思想的进步,个性的独立,人本主义心理学中“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和应用。

(一)在教学中的应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应该促进学生自觉乐意地积极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

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气氛和情境,提供丰富广泛的学习资料,以利于学习时自由地发展自身在认知、情感方面的潜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在教学领域更多的运用计算机多媒体、Internet网络、通讯技术,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学习者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现象、观点、数据和资料,不直接或轻易地呈现结论,并留出空间让学习者参与进来活动,向学习者留下自我修改、自我思考、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二)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应该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1.善于认识人根据不同的标准,认识人的角度不同。

关注、支持、鼓励员工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员工将个人的发展与组织的发展匹配起来。

2、马斯洛提出了七个不同层次的层次需要理论,组织要针对员工不同需要,通过满足这些需要促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

3、从尊重和欣赏的角度来观察员工的工作,发现每位员工的优点和特长,如将这些优点和特长加以放大,并在团队内部不断地传播,使它成为所有组织成员的共同财富。

4.善于用人。

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大,如性格、爱好、文化程度、技术水平等等。

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和不同情况安排不同的工作,这样个体的潜能就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它的身影,处处可以应用,希望我们可以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1、郑雪,人格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243—273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3—2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