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理学》化疗类抗菌类药物笔记

《药理学》化疗类抗菌类药物笔记

《药理学》化疗类抗菌类药物笔记第八部分化疗类抗菌类药物I(包括39,40,41章抗菌类药物)A.抗菌药物概论一.化学治疗药物化学治疗(Chemotherapy) : 对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癌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

化疗指数(CI):动物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之比。

是毒性、疗效的重要指标,值越大,表明药物毒性小,疗效高,临床应用价值也较高。

化疗药物包括:抗微生物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感染性疾病),抗恶性肿瘤药。

种类:抗菌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氯霉素类抗生素,人工合成抗菌药抗结核病药抗恶性肿瘤药二.抗菌药概述1.定义: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

分为抗生素(天然/半合成)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2.机体、抗菌药物及病原菌的相互作用:细菌对人体的致病力1.吸附、侵入、定位、繁殖和扩散2.胞外酶侵袭宿主3.外毒素及内毒素入体对微生物的免疫天然免疫-机械屏障、体液、补体、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背解素、防御素NK细胞获得性免疫--体液免疫(B细胞);细胞免疫( T细胞)三.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1.抗菌谱: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广谱抗菌药: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杀灭作用的;如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等对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有抑制作用。

窄谱抗菌药:对一种或有限的几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杀灭作用的;如青霉素类对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阴性菌有作用。

2.抗菌活性: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3.抑菌剂:凡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能力而无杀灭细菌能力的药物。

4.杀菌剂:凡有杀灭微生物能力的,具有足够穿透力的药物称杀菌剂。

5.最低抑菌浓度(MIC):体外培养18-24h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6.最低杀菌浓度(MBC):能杀灭培养基内细菌99.9%的最低浓度。

7.抗生素后效应( PAE):指细菌短暂接触抗菌药物后,虽然抗菌药物的血清浓度降低至最低抑菌浓度(MIC)以下或已消失后,对细菌依然有持续抑菌作用。

较长PAE类的药物:氟喹诺酮类、氨基苷类、大环内酯类、碳青霉烯类、硝基咪唑、多肽类等。

意义:更新了传统认为的抗菌药物血药浓度必须高于MIC水平的给药模式,为临床合理设计给药方案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思路。

理想的抗菌药物给药间隔时间=前一剂量大于MBC ( MIC)时间+前一剂量PAE时间+细菌进入对数生长期的时间8.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e effect):抗菌药物在首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增加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相隔相当长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如氨基苷类顿服:疗效最佳,不良反应最少,减少耐药菌的产生9.不良反应:A.毒性反应:随剂量增大而增大。

B.变态反应:和剂量基本无关。

因此,理想的抗菌药物应具备:高度选择性,无毒或低毒,药代特性好,不易产生耐药性,顺应性好,强效、速效、长效,使用方便,价格低廉。

四.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菌药物作用机制及其相关药物抑制细胞壁的形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磷霉素、抗菌肽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多粘菌素B、E、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唑类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抑制核酸代谢利福平、喹诺酮类影响叶酸的代谢磺胺类、甲氧苄啶(TMP)抗菌药物依其作用又可分为四类:万古霉素与N-乙酰胞壁酸五肽的最后二肽-D丙氨酰-D丙氨酸的尾部结合。

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的有:氯霉素、林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大观霉素。

与核糖体30S亚基结合的有: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

作用期药物一类繁殖期杀菌药青霉素、头孢菌素、万古霉素、多粘菌素、利福平、氟喹诺酮类二类静止期杀菌药氨基苷类、杆菌肽、磷霉素,多粘菌素、利福平、氟喹诺酮类三类速效抑菌药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四类慢效抑菌药磺胺A.协同:Ⅰ类+Ⅰ类B.相加:Ⅰ类+ Ⅰ类C.无关:Ⅰ类+ Ⅰ类D.拮抗:Ⅰ类+ Ⅰ类五.细菌耐药性:1.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天然耐药性(固有耐药性):由染色体决定,代代相传获得耐药性:由质粒介导,与抗菌药物多次接触后产生,也可稳定遗传。

不是能不能产生,而是何时产生的问题2.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有:①产生灭活酶:A.水解酶,如β-内酰胺酶 B.钝化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②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阻碍药物通过胞浆膜进入菌体内,使药物不能到达靶位。

③菌体内靶位结构改变:蛋白与药物结合受阻④改变自身代谢途径:代谢拮抗物形成增多3.避免细菌耐药性的措施: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滥用;限制预防应用和局部用药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加强抗菌药的管理五.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B.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概述1.β-内酰胺类抗生素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基团的一类抗生素。

2.种类:1)青霉素类和半合成青霉素类2)头孢菌素类3)其他β-内酰胺类4)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复方制剂3.抗菌作用机制:结合PBPs,抑制细胞壁合成①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酶的活性,阻碍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胞壁缺损,菌体胀裂而死亡。

② 触发细菌自溶机制,使细菌溶解。

③人体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受抗菌药物影响,故对人毒性较小。

二.青霉素:1.分类:天然:窄谱青霉素:青霉素G人工合成半青霉素:耐酶青霉素:甲氧/苯唑西林广谱青霉素:氨苄/阿莫西林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羧苄/哌拉西林抗G-菌的青霉素:美西林青霉素相比其他半合成青霉素:优点:起效快、疗效高、毒性低、杀菌剂,便宜缺点:不耐酸、不耐酶、抗菌谱窄、作用时间短、过敏严重三.头孢菌素类药物: 1.头孢菌素类药物分类2.头孢菌素类药物作用(重要)【不良反应】 1.过敏反:皮疹、荨麻2.肾毒性II 代3.中枢神统反应:头头晕4.药物相用:与作用肾损害与乙醇合用可产生“醉酒样”反应。

四.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C.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一)概述1.概念:大环内酯类是一类含有14-16元大内酯环的抗生素。

2.分类:天然类( I代):红霉素合成类( II代) :罗红/阿奇/克拉霉素合成类( III代):泰利/喹红霉素(酮基大内酯环类)3.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不可逆地结合到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靶位上。

抑制新合成的氨酰基-tRNA分子从核糖体受体部位(A位)移至肽酰基结合部位(P位),而抑制细菌蛋白合成。

(细菌为30S小亚基,50S大亚基;人体为40S小亚基, 60S大亚基。

可复习生化蛋白质合成)(三)第二代大环内酯: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

特点:抗菌谱较红霉素广,增加了对G-菌的抗菌作用;对红霉素敏感菌的抗菌活性与其相当,而对G-菌明显强于红霉素;对G+及支、衣原体、厌氧菌活性增高。

对某些细菌表现为快速杀菌作用;胃肠道反应、肝损害轻。

半衰期长。

二.林可霉素类抗生素和多肽类作用机制类似于大环内酯类药物:第八部分化疗类抗菌类药物II(包括42,43,44,46,48章抗菌类药物)D.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一.氨基糖苷类药物概论:1.化学结构:氨基苷:氨基糖+苷元(氨基醇环)2.分类:小单孢菌产生:庆大霉素、西索米星链霉菌产生: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半合成类:阿米卡星、奈替米星本类药物是有机碱,不能与β-内酰胺类在一个容器内混合使用。

但他们适合联合用药。

四.氨基糖苷类药物作用特点性质稳定,作用时间长;抗菌谱广,对G-杆菌作用强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多个重要环节;可与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治疗量与中毒量之间距离较窄;胃肠道吸收差,口服不能治疗系统感染E.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类抗生素一.四环素类1.共同的基本母核:菲烷2.分类:天然品: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半合成品: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美他环素3.酸性环境中稳定,碱性环境中易降解4.具有完全交叉耐药性二重感染: 广谱抗生素长期大量应用,使敏感菌受抑,不敏感菌(如真菌等)乘机在体内生长繁殖所造成的继发感染。

(三)氯霉素类抗生素氯霉素在脑脊液中的分布是所有抗生素中最高的。

主要与肝脏葡醛酸结合而灭活,从肾脏排泄,尿中浓度高。

、甲砜霉素F.人工合成抗生素一.喹诺酮类药1.定义:喹诺酮类是一类以4-喹诺酮为母核的合成抗菌药。

2.分类:抗结核杆菌一线药: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吡嗪酰胺,在下章讲到。

二.磺胺类药物:对氨基苯磺酰胺对氨基苯甲酸的衍生物,人工合成的广谱抑菌药; 分子中含有苯环、对位氨基和磺酰胺基。

抗菌机制: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用药注意:忌与PABA的衍生物合用,对脓液和坏死组织应先清疮排脓。

体内代谢过程相似,抗菌机制互补,可双重阻断叶酸合成代谢,使抗菌作用增强,不易产生耐药性;三.硝基咪唑类:甲硝唑抗厌氧菌作用强,脆弱类杆菌对其尤为敏感;主要用于厌氧菌引起的口腔、腹腔、女性生殖器、骨关节等感染;阿米巴病、滴虫病和破伤风的首选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