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李嘉图等价定理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悖论..
李嘉图等价定理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悖论..
托宾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分析
托宾在其著作《财产积累与经济活动》一书中,对 李嘉图等价定理失效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分析。他 认为,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失效,是由下述原因造成的: 1.关于遗产动机的分析 ⑴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成立,不但要求各代消费者具 有利他动机,而且还必须保证消费者遗留给后代的 财产为正值。而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具有利 他动机的消费者遗留给后代的财富并不总是正值。 比如,虽然消费者关心其后代的效用,但如果后代比 他本人更富裕,他便会认为即使从后代那里获得财 富,也不会影响后代的效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留 给后代的财富就不一定会是正值,这并不改变消费 者的利他属性。
什么是扩张性财政政策:
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根据财政
政策对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可分为“扩张性 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在经济 衰退时期,通过发行国债,增加财政支出和 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 使经济尽快复苏,这称之为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措施: 主要是减税(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 在减税与增加支出并举的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一 般会导致财政赤字,从这个意义上说,扩张性财政政 策等同于赤字财政政策。 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 动因,也是现代国家的普遍作法。因此,增发建设国 债是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重要措施之一。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定义: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表达了这 么一种推测: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用债券还 是税收筹资,其效果都是相同的或者等价的。从表 面上看,以税收筹资和以债券筹资并不相同,但 是,政府的任何债券发行都体现着将来的偿还义 务;从而,在将来偿还的时候,会导致未来更高 的税收。如果人们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会把相当 于未来额外税收的那部分财富积蓄起来,结果此 时人们可支配的财富的数量与征税的情况一样。
李嘉图等价定理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悖论: 巴罗提出“李嘉图等价定理”实际上是为
了证明财政政策的无效性。扩张性的财政 政策认为可以通过发行国债,实现赤字财 政来刺激投资与需求,促进国民收入的增 加;而李嘉图等价定理则认为选择增税或 发行国债都不会影响居民消费和资本的形 成。 那么究竟李嘉图等价定理是否成立呢?
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与扩张性 财政政策的悖论
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产生: 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 主张自由放任的主流经济学失去了解决现实 问题的效力,以扩大政府支出、减少税收来刺激需求 为特征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应运而生。按照标 准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当总需求不足,从而出现大规 模失业时,可以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刺激总需求和 国民收入的增加。由此引起的财政赤字则由政府发 行公债筹措资金来弥补。
巴罗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再解释:
李嘉图等价定理无法解释下面的现象:假如一
些或全部消费者在政府偿还公债之前去世,这 些人既享受了政府因举债替代征税而带来的 减税的好处,又无需承担由此而发生的未来的 税收,那么,他们生前的消费行为同样不会发生 变化吗?
巴罗在其1974年发表的《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 一文中,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对李嘉图的思想进行重 新阐述。 巴罗提出,在一个跨时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在特定 假设(例如完备的资本市场、一次总付税、代际利 他和债券增长不能超越经济增长)下,如果公众是 理性预期的,那么不管是债券融资还是税收融资, 政府所采用的融资方式并不会影响经济中的消费、并没有遗赠动机,因为可能他们没有子 女,或许他们根本就不关心他人的福利。因而,当政府采用公 债替代征税时,消费者便不会将债券留给后代,让其用于应付 未来税负的增加。相反,由于偿还公债本息所需增加的税收要 在他死后才开征,因而他所要承担的税负的现值下降,财富会 增加。因而消费者当期的消费支出完全可能会随之而增加。 ⑶除此之外的家庭则会很明显地意识到,公债偿还时他们的后 代将不得不承担起这些家庭转移的额外税收负担,尽管他们仍 然会给自己的后代留有遗产,但对这种负担的不均衡、不公正 分布预期,将使遗产不至于增加到能够支付起后代人所负担的 税收,更不用说人们一般也没有能力维持其本人和后代人的效 用(尤其是一个家庭有多个孩子时)。因此,由公债发行引起的 纳税相对减少会减轻人们的即期预算约束,相对增加的收入不 会完全用于增加遗产形式的储蓄,消费的增加是必然的。
前提与条件: 该定理是以封闭经济和政府活动非生产性为前 提与条件。 重要假设: 1. 人们在作出消费和储蓄决策时具有充分的知识 和先见之明,即人们的决策行为是建立在理性基 础上的 2.政府对每个消费者减少税负的数额相同,并且每 个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没有差异。 3.政府发行的债券在政府举债时活着的人的有生 之年内偿还。 4.税收是一次总付税。 5.存在完全信贷市场。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核心观点: 公债仅仅是延迟的税收,当前为弥补财政赤字 发行的公债本息在将来必须通过征税偿还,而且税 收的现值与当前的财政赤字相等。根据李嘉图等 价的观点,消费者具有完全理性,能准确地预见到无 限的未来,他们的消费安排不仅根据他们现期收入, 而且根据他们预期的未来收入,为了支付未来因偿 还公债而将要增加的税收,他们会减少现时的消费, 而增加储蓄。从本质上说,李嘉图等价定理是一种 中性原理:选择征收一次性总量税,还是发行公债为 政府支出筹措资金,对于居民的消费和资本形成(国 民储蓄),没有任何影响。
原因是当政府为弥补赤字而发行债券时,具有理 性预期的公众明白债券变现最终还是要靠增税来 完成,政府债券融资只不过是移动了增税的时间。 而且,消费者具有“利他主义”的遗产动机,即 他不仅从自己的消费中获得效用,而且从子女的 消费中获得效用;他不仅关心自己的消费,也会 间接关心子女的消费。尽管举债具有的减税效应 使消费者收入增加,但在理性地预期到将来税收 将增加从而子女消费水平将受到不利影响时,消 费者就不会因为现期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消费。消 费者不会将政府发行公债融资引起的财政扩张及 收入增加看作是幸运的意外收获,他们宁愿将一 部分收入储蓄起来以支付未来(甚至子女)的税 收负担,因此消费需求不会上升,更不会出现消 费支出的乘数效应。
李嘉图等价定理
等价定理的产生背景:
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战后经济发
展的黄金时期的结束,各国纷纷陷入滞胀的困 境。于是扩张性财政政策遭到各种非凯恩斯 主义经济学家的攻击和批判。其中,理性预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罗伯特· 巴罗在70年代中 期通过复活古老的“李嘉图等价定理”,全面 否定了财政政策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