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1)
A、魏特默 B、弗洛伊德 C、华生 D、冯特
10.“日初出大如车盖而日中则如盘盂”所描述的现象,被称之为( B )。
A、视差 B、错觉 C、知觉 D、似动
11.课堂上突然闯进来一个人,学生们的注意力被吸引过去,叫( B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前注意 D、随意后注意
12.梦多发生在( D )。
18.如果一个失语症病人无法将看到的物体和听到的物名声音之间建立起对应的联系,从而不能理解词语的意义,那么我们可以大致判断病人的( D )受到损伤。
A、布洛卡区 B、威尔尼克区 C、弓形束 D、角回
19.当人处于应激状态时会出现肌肉紧张、血压升高等反应,这是情绪的( C )表现。
A、主观体验 B、外部表现 C、生理唤醒 D、行为反应
A、1分钟 B、5分钟 C、10分钟 D、1小时
16.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 C )。
A、过度学习B、记忆的恢复现象
C、无倒摄抑制的影响D、无前摄抑制的影响
17.人们倾向于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具体物体的倾向叫( A )。
A、功能固着B、定势C、表象D、动机
五、绘图说明题(10分/题,共1题,总计10分)
绘图并解释系列位置曲线。(10分)
答:系列位置效应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双重记忆理论:把记忆区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最早由威廉·詹姆斯于1890年提出。
首位效应: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里,是一种开头刺激或信息的记忆过于引人注目的认知偏差。
8.智能不足通常分成几个等级,即(ABC)。
A、轻度 B、中度 C、重度 D、极重度
9.斯滕伯格智力三元论中的成分智力包括(ABC)。
A、元成分 B、执行成分 C、知识习得成分 D、一般成分
10.下列现象属于错觉的是(BD)。
A、两小儿辩日B、白日梦C、光阴似箭D、情人眼里出西施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5题,总计15分)
1.情境
答:情境指影响事物发生或对机体行为产生影响的环境条件。也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
2.更年期
答:,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
3.强化
答:强化是指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1)在经典条件反射中,指使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结合,用前者强化后者。(2)在操作条件反射中,指正确反应后所给予的奖励(正强化)或免除惩罚(负强化)。
A、首要特质B、主要特质C、中心特质D、次要特质
29.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的编制者是(D)。
A、冯特 B、荣格 C、巴普洛夫 D、卡特尔
30.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B )。
A、8±2 B、7±2 C、6±2 D、容量几乎无限
二、多选题(每题1分,共10题,总计10分)
1
2
3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
6
7
8
9
10
1.下列属于脑机制的研究方法的是( ABD )。
A、过渡期 B、轻睡期 C、沉睡期 D、快速眼动睡眠期
1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以(B)为核心建立的。
A、认知学习 B、观察学习 C、交往学习 D、直接学习
14.计算机辅助教学是(B)原理应用于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
A、条件反射 B、操作条件作用 C、次级条件作用 D、经典条件作用
15.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在时间上的划分界限是( A )。
24
25
26
27
28
29
30
1.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 )。
A、冯特 B、弗洛伊德 C、费西纳 D、艾宾浩斯
2.认为人类行为是由无意识动机驱使的心理学观点是属于( D )。
A、行为主义的观点B、生物学的观点
C、现象学的观点 D、精神分析的观点
3.脑干中对人的觉醒和警戒起主要作用的神经组织是( D )。
A、桥脑 B、丘脑 C、下丘脑 D、网状结构
4.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心理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矛盾是( B )。
A、自主对羞怯、怀疑的矛盾B、勤奋对自卑的矛盾
C、主动对内疚的矛盾D、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矛盾
5.最早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是( B )。
A、埃里克森 B、霍尔 C、荣格 D、何林沃斯
6.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最基本的是( A )需要。
1、运用演绎推理时,没有遵照相应规则,采用无效的推理形式;
2、运用归纳推理或类比推理时,没有注意提高结论的可靠程度。
二、运用推理的前提内容不正确,使用的论据有误,也会影响推理的准确性
4.简述意志的过程。(4分)
答:所谓的意志过程就是人能够有目的和有字控能力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意志过程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为达到既定目的而采取的自觉行动,包括自觉地确定行动的目的、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其行动以实现予定目的的心理现象。意志受情感的影响,也是认识过程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对人们的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A、小明 B、林先生 C、一样高 D、难以比较
26.推孟把智商达到或超过( D )的称为天才儿童。
A、150 B、130 C、120 D、140
27.有句俗话叫“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话体现了人格的( C )。
A、整体性 B、稳定性 C、独特性 D、社会性
2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对南宋的忠诚被后人所敬仰。此处“忠”是文天祥的个人特质中的( C )。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A、独立性 B、果断性 C、坚定性 D、自制力
24.“高分低能现象”说明( D )。
A、知识与能力完全无关
B、能力低的人同样可以获得好的学习成绩
C、掌握过多的知识反而会阻碍能力的发展
D、知识多并不等同于能力强
25.根据量表测得8岁小明的智商是110,25岁的林先生的智商也是110,则两人的智商到底谁的高些:( C )。
近因效应:在心理学中是指末端刺激或信息记忆过于引人注目的认知偏差。
六、论述题(15分/题,共1题,总计15分)
论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15分)
答: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5.问题解决过程中常用的启发式策略包括(ABC)。
A、手段-目的分析 B、算法策略
C、逆向工作 D、顺向工作
6.意志过程包括哪些阶段:(AD)。
A、采取决定阶段 B、自由意志阶段 C、自制力阶段 D、执行决定阶段
7.在智力测量中用到了(BCD)等指标来表示个体的智力水平。
A、心理年龄 B、比率智商 C、智力分数 D、离差智商
20.微弱、持久、具有渲染行的情绪状态是( A )。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心情
21.意志行动的中心环节是( D )
A、动机斗争 B、确立目的 C、采取决定 D、执行决定
22.进退维谷是一种( B )式的动机斗争。
A、双趋 B、双避 C、趋避 D、多重趋避
23.“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体现了意志的哪种品质( D )。
4.动机性遗忘
答:指人为避免不愉快的情绪或内心冲突而遗忘某些事件或人物的现象。这种遗忘常由一定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动机所致,是个体心理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
5.意志
答: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倾向。它是决策心理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的心理因素,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在人主动地变革现实的行动中表现出来,对行为有发动、坚持和制止、改变等方面的控制调节作用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
类别:网教(网教/成教) 专业:心理学
课程名称【编号】:普通心理学【0031】 A卷
满分:100分
答案必须做在答题卷上,做在试题卷上不予记分。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共计3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A、损毁法 B、切除法 C、内省法 D、微电极记录法
2.动机的功能有( ABD )。
A 、指向功能 B、激发功能 C、维持功能 D、调节功能
3.在三色说中,光线的三原色( ABD )。
A、红 B、 蓝 C、黄 D、 绿
4.哪些选项可用情绪态度解释错觉( ABC )
A、一日三秋 B、风声鹤唳 C、 度日如年 D、光阴似箭
A、生理 B、安全 C、归属和爱 D、自我实现
7.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 C )毫微米的电磁振荡。
A、280~680 B、280~780 C、380~780 D、380~680
8.“带着眼镜找眼镜",这种心理现象可以用( A )来解释。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