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 (5)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 (6)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2、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 (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 (5)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与合作。 (6)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第一,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成功经验会
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感。 第二,替代经验。 第三,言语暗示。 第四,情绪唤醒。
五、成就动机理论
• 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通过 练习和使用某种力量克服障碍,完成 某种任务的愿望或倾向。 • 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 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二、需要层次说(人本主义取向)
•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通过对各 种人物的观察和对一些人物传记的考察,从理论上和原则上 对人类行为的动力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 他将人的需要分为七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 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 要。需要按层级出现,成为推动人的行为的动力。
四、四种取向学习动机理论比较:
1、行为主义:动机来源于外部诱因,重要影响因素 是强化、奖励和惩罚,代表人物是华生。 2、认知主义:动机来源于内部需要,重要影响因素 是信念、归因、期望、自我决定,代表人物是韦纳、 德西等。 3、人本主义:动机来源于内部需要,重要影响因素 是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代表人物是马斯洛。 4、社会文化:动机来源于内部需要,重要影响因素 是学习共同体、集体活动,代表人物是温格和雷夫。
学习动机的整合模型(影响学习动机的个 体因素与环境因素及两者间交互作用)
需要 情绪状态
信念 目标定向
教师变量



学习动机





任务变量
家庭、同伴变量
学习动机理论
• 一、强化说(行为主义取向)
• 斯金纳不仅用强化来解释操作学习的发生, 而且也用强化来解释动机的引起,在他看来, 个体行为动机的激发与先前这种行为所受到的 强化有很大关系。一般说来,过去受到强化的 行为比没有受到强化的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 更高;反之,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则会降低。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 单项选择题 A、近景性内部动机 B、近景性外部动机 C、远景性内部动机 D、远景性外部动机 5、马斯洛认为,下列哪一种需要永远也得不到完全满足?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爱的需要 D、审美需要
6、下列属于影响学习动机的外部因素的是( )。 A、学习任务 B、兴趣 C、自我效能感 D、归因 7、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可以通过两条途径 来形成,其中主要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 足,属于( )。 A、直接转化途径 B、间接转化途径 C、直接发生途径 D、伺接发生途径
8、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知识和问题
的方法是( )。
A、讲授法
B、发现法
C、掌握学习法 D、头脑风暴法
9、某学生看到自己的同学因学习刻苦成绩优异而受
到老师表扬,自己从此也暗下决心努力学习,根据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这属于( )。
A、外部强化 B、内部强化
第八章 学习动机
一、概念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 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动力倾向。 这种动力倾向也可视为一种动力机制, 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 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学习动机的作用: 1、引发学习 2、定向作用 3、维持作用 4、调节作用
三、学习动机的分类:
11、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 )。 A、线性关系 B、U型关系 C、倒U型关系 D、平行关系 12、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 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 安排应该是( )。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 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电视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个体在某一行为上趋向成功的倾向(用 Ts表示)取决于他的稳定的趋向成功的 倾向性(用Ms表示)、他对行为成功可 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用Ps表示)与取 得成功的诱因价值三者之间的乘积, 用公式可表示为:
Ts=Ms×Ps×Is
同理,个体避免失败的倾向性(用Taf表 示)取决于他的稳定的避免失败倾向(用 Maf表示)、他对行为失败可能性大小的 主观估计(用Pf表示)与失败的消极诱 因价值(用If表示)三者之间的乘积, 用公式表示为:
不稳定的 努力 “我下了功夫” “我实际上没
运气 “我运气好” “我运气不好”
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 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 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能改变 事件的结果时,学生会形成低的期待, 形成动机和情感的混乱。归因理论不但 可有助于我们解释这些症状,而且以此 为理论基础的归因训练还可以改变学生 与动机有关的个性特征。
自我 实现 需要 审美需要 认识和理解需要
尊重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生长需要 缺失需要
三、归因理论(认知取向)
•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 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
•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 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 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 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
们的自信心不强,倾向于外归因。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 1、培养
•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为学生树立成功榜样。
•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C、替代强化 D、自我强化
9、某学生在英语测验中取得了高分,他将成功归 于运气好,这种归因具有的特征是( )。 A、内部—稳定—可控的 B、内部—不稳定—不 可控的 C、外部—稳定—可控的 D、外部—不稳定—不 可控的 10、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 倾向和( )。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避免失败的倾向 C、避免困难的倾向 D、追求刺激的倾向
Taf=Maf×Pf×If 其中,If=1-Pf
个体在某一行为上的成就动机等于 他趋向成功的倾向的强度减去避免 失败的倾向的强度,即:
Ta=(Ms×Ps×Is)(Maf×Pf×If)
学生的成就动机与他的成败归因方式之间存 在相互影响。趋向成功者有很强的自信心和 内归因,成功更增强了使他们更相信自己的 能力,一旦失败,他们会认为是自己采取了 不合适的策略,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而不 会将失败视为是缺少能力,他们会更加努力 地去完成任务。避免失败的学生正相反,他
练一练
1、小明学习不是为了获得家长的赞许,也不是为了赢得名次,只是 他发觉知识学习过程本身就有乐趣。根据奥苏伯尔关于学校情境中 的成就动机理论,小明的学习动机属于(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自我效能感 2、有人把学业失败的原因说成是努力不够,这种归因属于( ) A、内部而稳定的归因 B、外部而不稳定的归因 C、外部而稳定的归因 D、内部而不稳定的归因 3、根据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 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 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 )。 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坚决选择 D、回避任务
1、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 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即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信息 的愿望。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 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
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 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 3、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
• 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根 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根据可 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这一关 系可用下表表示。
成功与失败归因
稳定性程度 控制点 内部的 成功 失败
下功夫” 外部的 成功 失败
稳定的 能力 “我很聪明” “我很笨”
任务的难度 “这很容易” “这太难了”
四、自我效能感理论(认知取向)
•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 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
• 班杜拉等人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对行为活 动具有五方面作用。
• 第一,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 • 第二,影响对活动的坚持性。 • 第三,影响人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 第四,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 第五,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