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忻州波澜壮阔60年风雨兼程铸辉煌波澜壮阔60年风雨兼程铸辉煌| 来源:原创作者:孙崇文最后修改时间:2009-09-30 16:10:30 编辑:昱村审核:王高和|编者按: 在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60岁华诞之际,我们把60年来国家发展变迁用写意的笔法大致勾勒了一番。
同时,集中反映60年忻州风雨春秋、沧桑变化中,展示忻州60年的发展与变化的业绩,再现忻州60年文明与进步的轨迹,见证忻州60年坎坷与曲折的经历,为全市人民献上一份回顾过去、借鉴历史、展望未来的精神大餐;同时,也为共和国60岁生日献上一份精美的礼物。
岁月如歌,往事依稀,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整整一个甲子。
忻州也和全国一样,60年风雨兼程,60年沧桑巨变,60年波澜壮阔。
在这不寻常的60年里,有多少悲壮,有多少感动,有多少梦想,有多少光荣,铭记在人们的心里,写进了历史画卷。
回顾过去,我们充满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
中国乃至忻州的发展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才能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才能为忻州发展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只有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才能凝聚起爱我家乡、建设忻州的强大力量。
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
我们已经取得了光荣伟大的成就,我们必将书写更加雄伟壮美的篇章。
当前,忻州正处在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
我们既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又要勇于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严峻考验,更要积极有为地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此时此刻,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今天忻州改革发展的大好局面,在新一任市委领导班子的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努力完成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艰巨任务,全面落实市委提出的扭住“五个发展”、走出“五条路子”、打好“五个攻坚战”的“三五”工作总要求,以科学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和攻坚的精神,努力把忻州建设成为富裕文明、开放和谐、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旅游城市。
50年代:天上飞彩霞呀地上开红花呀那是一片春回大地、彩霞满天的金色黎明。
那是一种心潮澎湃、激情飞扬的欢乐情景。
那是一个百废待兴、重整山河的崭新时代。
如光芒四射的太阳从历史的地平线冉冉升起,新中国诞生了。
年轻的共和国以她特有的活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掀起一场又一场兴利除弊、弃旧迎新的运动,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抗美援朝,巩固新政权,改造旧社会,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社会生产力大解放,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共和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那个年代的人依然愿意用纯真、热情、兴奋这样的美好字眼来形容火红的50年代。
尽管50年代末“左”倾冒进的倾向明显升温,美好的愿望代替了客观经济规律,“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已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为随后的严重经济困难埋下了“伏笔”,但人们仍然愿意用赞美和怀念的笔触来记述那时候的一切,“天上飞彩霞呀地上开红花呀”便是当时人们的心境和对未来的憧憬。
那一代年轻人把建设、革命和崇高理想这样一些理念与新生共和国的成长和壮大紧密联系在一起。
那时的忻州也和全国一样。
1948年,忻县境内全部解放。
大批青年踊跃参军,大批民工奋勇支前,大批干部离乡南下,开辟新解放区工作;土地改革如火如荼,抗美援朝风起云涌。
1951年,忻县区各县响应抗美援朝总会捐献飞机大炮号召,共捐款29321万元(旧币),6247名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取缔“一贯道”,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积极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2年3月,忻县第一个国营机械厂——忻县农具制造厂创建,1952年12月,第一个国营建材企业——忻县砖瓦厂建成投产。
1953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改造,到1955年12月,国营和合作社分别占到99%和82%,到1956年底,全区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0年代初,河曲县沙畔村社主任苗二满红认定“沙畔要想富,就得风沙住”,先领小女儿种柠条80亩,继又领青年男女数十人营造固沙林带17条,到1961年,全村共营造成片林4700亩,户均24亩,受到国家林业部奖励,成为山西省林业先进单位。
这位发誓“生前造林,死后看树”的老党员,在告别人世时拿出仅有的6元钱,交了最后一次党费。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60年代:一条大河波浪宽!那是一个令人既不能忘却又不堪回首的年代。
冲动与理智相互碰撞,激情与现实发生冲突。
历史的天空电闪雷鸣,风云激荡。
大海的航船总不会一帆风顺,前进的道路也不会一马平川。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给全国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困难。
那个时期的人们勒紧裤带,努力生产,“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口号充满乐观向上的浪漫情怀;“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更多地被赋予了革命色彩;“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中国大地从此笼罩了乌云。
经历过这十年的人们更不会忘记,国民经济全面调整,社会主义建设重新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导弹和原子弹试验成功,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60年代的中国虽然遭到了严重的挫折,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建立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从小经历过六十年代的忻州人到现在大多已是年过半百,他们常常用“三年困难时期”那种吃不饱、饿肚子的饥荒岁月,教育自己的后代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一位时任本区某县县委书记的领导竟也因全家人没粮食吃而偷偷用粮票在一个公社换了一麻袋胡萝卜,被人检举因此还受了处分。
连县委书记也饿肚子!今天让后辈人听起来瞠目结舌。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三年调整”后全区工农业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1965年,全区工业企业发展到326个,工业总产值达到8036万元,占到工农业总产值的25.93%,其中轻工业占14.56%,重工业占11.37%,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轩岗、石豹沟、阳方口及一批县营煤矿和地区机引农具厂等工矿企业,为忻县地区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虽然1965年是大旱之年,但全区粮食总产达到386900吨,比1962年增长16.2%,棉花总产1038.7吨,油料总产10902.7吨,分别比1962年增长2.6倍和1.89倍。
紧接着,“文化大革命”如暴风骤雨般倾泻下来了……60年代中期,中共忻县地委发出《关于学习推广李枝荣在低产区进行科学试验创造大面积高产经验的决定》,称“李枝荣是用科学技术改造晋西北低产面貌的一面旗帜,是广大农村青年学习的好榜样。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70年代:美酒飘香歌声飞这是一个由疯狂到觉醒的年代,一个由乱转治、拨乱反正的年代。
七十年代初,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在《东方红》的乐曲声中成功地绕地球运转,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取得合法席位。
南京长江大桥胜利通车,氢弹试验成功,灿型杂交水稻育成和推广……然而,痛心疾首的是,无情的“运动”,残酷的“斗争”,“文化大革命”给中国政治经济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混乱和倒退,中国人民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那个让人永远不会忘记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造成震区成千上万家破人亡的巨大灾难,全民上阵,迅速掀起抗震救灾;就在这一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三位伟人相继与世长辞。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
十年“动乱”的梦魇终于结束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伟大转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伟大起点: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其它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七十年代末,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们都有一种如梦初醒、一扫阴霾的舒畅感觉,“美酒飘香歌声飞”——一曲《祝酒歌》久久地在中国上空回旋。
七十年代中前期的忻县地区工农业生产徘徊起伏,但仍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1974年全国高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协作会议在忻县地区召开;1975年全国地下虫害防治会议在忻县地区召开;1976年,全国16省、市、区工业学大庆增产节约现场会在忻县地区召开;1976年,在七一北路兴建体育馆,1977年全国中国式摔跤锦标赛首次在忻县举行。
随着“文革”结束,忻州的工农业生产开始走向正轨并逐步好转。
七十年代末,忻州一位颇具神秘和传奇色彩的人物被新闻媒体披露。
他就是一辈子痴迷于植树造林而过着“野人”生活的保德县新畦村的张候拉。
他一生爱树,一生栽树,一生护树。
他“嗜”树如命,几乎到了成瘾成癖的地步。
他干在山上,吃在山上,住在山洞,被媒体报道为“野人张候拉”。
七十年前期,全中国正在陷入一片“文攻武卫”、打打杀杀、摧毁一切的弥漫硝烟之中时,他却充耳不闻,避而远之,一头扎进深山野岭,一心一意地种他的树去了。
这个时期也是这位年已古稀的老人植树造林的辉煌时期。
晚年他把自己一生在九塔岭上栽植的310亩、37.75万株树全部无偿献给国家。
为此,保德县将张侯拉事迹记入新编县志,昭示后代子孙;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张侯拉“造林英雄”、“特等劳动模范”、“山西义务植树模范”等光荣称号。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80年代: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这是一个巨人苏醒、万马奔腾的年代。
封闭的大门打开了,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春江水暖鸭先知,首先尝到甜头的是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数亿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在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重大问题的同时,农民基本告别了缺吃少穿的历史。
农村改革高潮之际,城市改革开始起步,建立经济特区的重大决策迈出了改革开放的强劲脚步。
粮食达到产量高峰,乡镇企业大发展,轻工业生产规模与产量大幅度提高,逐步改变了消费品偏少的状况。
世界以真实的面目呈现在中国人面前时,中国人也以极快的速度追赶着世界的潮流。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八十年代的忻州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农民不再为青黄不接吃不饱肚子而发愁,对于能经常吃上白面已不再是一种奢望,“大年一顿,转眼八月十五又一顿”已成为笑谈和历史。
1988年在农村顺利完成了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全区粮食总产达到了928204吨,创历史新高;工业生产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化,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1980年—1985年间,工业总投资42956万元,比“五五”时期增长了91.7%;煤炭外销量成倍增长,出口产品达到10多种。
到198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4094万元,占到工农业总产值的62.35%。
在新建一批工业企业的基础上,对重点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累计投资5.95亿元,完成技改项目19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