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
体部:体部长100-150微米,宽40-66微米,平均长125微米,宽49微米。体部的前部有一个不明显的口吸盘,其后方有一个口,口的背侧是一个梨形的头腺,开口在口内。由口向下通到一根细长的末端略分叉的肠管里,肠管的末端是一个盲管。在体部后四分之一的地方有一个明显的腹吸盘。子腹吸盘的左右两侧和肠管之间有五对单细胞腺,即穿入腺。在腹吸盘的前方有两对,称前腺,嗜酸性染色;在腹吸盘的后面有三对,称后腺,嗜盐基性染色。由每个腺体各发出一根细的管子,开口在体部前端的左右两侧,开口处附近有小棘。
日本征结构
参与人:尤士蕾,王杨,王翔
小型个体,雄虫粗短,体表基本光滑或仅有极小的棘。睾丸7个,排为一行;雌虫较雄虫细长,前端细小,后端粗圆。有卵巢一个,长圆形。子宫颈长,其中含有50个以上的虫卵,虫卵椭圆形,淡黄色,卵无盖。体呈紫色。
结构:雄虫口吸盘和腹吸盘各一个,口吸盘在前端,腹吸盘在后端,腹吸盘略后于口吸盘,突出如杯状。自腹吸盘以后,虫体两侧向腹侧内褶,形成抱雌沟,雄虫停留其中,呈合抱状态。雌虫口吸盘与腹吸盘等大,卵巢于输卵管中。
【1】现代寄生虫学
【2】医学寄生虫学
【1】人体寄生虫学
三.日本血吸虫流行期间状况
参与人:石岱义,严聪聪,尹诗
血吸虫病流行于长江流域以南的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福建,上海,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等省市地区。解放前血吸虫病是一种瘟疫,成千上万的人被夺去生命。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有效防治,血吸虫病基本上得到了控制,有些地方还消灭了血吸虫病,然最近几年来由于血吸虫病防治有所松懈。血吸虫病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有泛滥之势,《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2年披露,我国南方12个血吸虫流行省(自治区,直辖市),有427个流行县(市,区)流行总人口为6453万人,全国共有血吸虫病人81万人,其中晚期病人26046人;疫情最重的湖南省血吸虫病人达二十一万人之多,环洞庭湖的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是湖南省最大的疫区。据了解,血吸虫病疫区的扩大,全国患血吸虫病的人数也有所增加,专家估计,实际患病人数已达100万,防治形势非常严峻。专家认为,中国南方血吸虫病疫情是否向北方扩散,并在北方局部发生危害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
五、子胞蚴
子胞蚴呈袋状,但较母胞蚴狭长,长宽可达2880微米*80微米,有前后端的区别。前体表具有小刺,称喙状突起。子胞蚴上无产孔,有胚细胞。
六、尾蚴
在毛蚴的背部有一排泄孔,可将排泄物排出体外。在腹吸盘的后面有一个圆形的细胞团,即生殖原基。尾蚴的全体可以分为体部和尾部两部分。体部和尾部的两侧有数对焰状细胞,体部和尾部交接处有一排泄囊。
低渗透压的水体,光照,可以加速毛蚴的孵化,毛蚴一般在2—32小时内即可孵出,孵出后的毛蚴,在水中靠纤毛的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并多分布在水的表层,有向光性和向清性的特点,毛蚴在水中可活一至两天[3]毛蚴游动在水中,遇到适宜的中间宿主——钉螺即利用其纤毛的摆动,体型的收缩和头腺分泌物的溶解组织作用,脱去纤毛和皮层,侵入螺体软组织,在螺体内先形成袋装母胞蚴,其两端较钝圆而透明,体壁薄,体内含许多胚细胞及胚细胞增生的胚团,再由肧团形成子胞蚴一般母胞蚴可产生五十个以上的子胞蚴,子胞蚴成袋状,比母胞蚴大而长,并随发育时间而增长,可分出前后端,前端具有凸起,子胞蝣脱离母胞蚴后,体内胚团陆续分裂,分批形成尾蚴,尾蚴成熟候,突破子胞蚴的体壁,利用头壁附近的穿刺腺溶解螺体组织,进入水中[1]从毛蚴侵入螺体到尾蚴发育成熟,所需时间随温度而不同,夏天约两个月,冬天约五个月,尾蚴自螺体出,凭借尾部的摆动在水中游动,静止时多密集的漂浮在岸边的水面上。[3]尾蚴遇到终宿主,便利用其尾部的推进作用,体部的收缩,口腹吸盘的附着作用和其刺穿腺分泌物的蛋白酶溶解宿主皮肤组织而钻入终宿主的皮肤脱掉体部的皮层及尾部,逐渐形成新的皮层而发育成童虫。[1]童虫进入外围的毛细血管或淋巴系统,移行到达右心,然后进入肺脏钻入后第三天,童虫出现在肺部毛细血管,第四天,童虫以宿主细胞为食,开始进入快速生长和发育期,7——10天后,童虫经过肺静脉到达左心
专家指出,即使目前被认为是钉螺非适宜孳生的地区,如北方部分省份,在夏季其仍能受血吸虫毛蚴的攻击,最终造成人或动物感染血吸虫病。此外,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由于长期人为地大量向北方调用江水,可能使部分钉螺通过自然选择,逐渐进化成适应北方自然环境的地理种群。
李枢强说,南水北调工程为钉螺北移提供了可能性。为防患于未然,在工程实施期间及竣工后,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包括灭螺、防螺防病、螺情疫情监测以及在非疫区人群开展预防宣传教育等活动。同时,适当开展深入研究十分必要,如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及时空动态模型监测来预测钉螺孳生地和北移区域,建立中国钉螺种群DNA数据库等。
一是感染性钉螺是否可能随水流向北迁移并短暂存活。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中国长江流域的钉螺随漂浮物和水流扩散的态势十分严重——钉螺可顺水漂流最长达168公里,在洪峰期钉螺可浮游超过100公里。钉螺除有可能浮于水面、随水浮游向北扩散外,感染性钉螺也可随人和其它生物扩散。由于钉螺本身有较强的生命力,夏天在北方(如北京),它有可能生存数日。
四、母胞蚴
母胞蚴是一个短粗的囊状体,两端钝圆,在较老的母胞蚴中部,有时稍稍凹陷,如草履虫状。据周述龙的观察:早起的母胞蚴较透明,后呈现暗黄色。体壁分内外两层,但两者难以分离。囊内有体细胞、胚细胞和胚球,胚球以后形成子胞蚴。在同一时期,母胞蚴内胚细胞数目一般最多不过90个左右,子胞蚴的数目一般最多不过50个左右。母胞蚴体形颇大,长宽可达806.4*207.3微米。母胞蚴上无产孔,囊壁破裂后子胞蚴从中有利出来。
雌虫:雌虫的颜色比雄虫深暗,长12-26毫米(20-26毫米),平均19毫米,在虫体最宽的地方也不过0.3毫米。腹吸盘比口吸盘稍大,但都比雄虫的小。生殖器官发达,有卵巢、输卵管、卵成腔、梅氏腺、子宫、生殖孔、卵黄巢、卵黄管等部分。卵黄在雌虫的中央部,是一个拨打的椭圆形的东西。从卵巢的后端发出一根细的输卵管,立即转向前方,通到卵成腔里。在卵成腔的周围有许多单细胞腺围绕,即梅氏腺。有卵成腔再向前是一个细长且病不盘绕的子宫。子宫再向前开口在腹吸盘后面的生殖孔。在子宫里一般含有虫卵50-300个。在虫体后半部有卵黄巢。卵黄巢与卵巢钱的输卵管会和,通到卵成腔中。雌虫无受精囊。雌虫肠支会合的部位为虫体中部卵巢的直后,肠支长度约为虫体的二分之一。
二、虫卵
虫卵是椭圆形或进圆形,淡黄色或黄色。虫卵长74-106微米,平均89微米;宽55-80微米,平均67微米。卵壳中已经含有一个长成了的毛蚴。卵壳很薄,在卵壳一边上往往有一个弯曲的小刺,小刺大小和形态很不一致,甚至在有的卵壳上只是稍稍有点增厚罢了。在成熟活卵卵壳上常有一层东西包围着,这层东西是有中型和酸性白血球、坏死的组织细胞及其其他颗粒和小球构成。小刺往往因为这层东西的掩盖而不能看见,如用5%的硫酸钠溶液洗涤剂很容易看到小刺。
三、毛蚴
毛蚴是一种梨形的小体,在澄清的水里可以直接用眼看到。据唐仲璋观察:用热的福尔马林固定毛蚴后,毛蚴长78-120微米,宽30-40微米,平均场90微米,宽35微米;(新鲜的毛蚴比以上数据要长些窄些)。毛蚴体表有许多细小的纤毛,用于毛蚴在水中的运动。在毛蚴的前方中央有一个原肠(不具消化功能)。原肠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单细胞的腺体,称头腺,开口在原肠前端的两边,起分泌物有溶解组织的能力,具进攻作用。原肠的后方是一个神经团,有多数圆形的细胞构成。在毛蚴左右两侧前后各有一个焰状细胞,每册焰状细胞个通道一根细小的管子里,病再连成一条总管,看ikoudao毛蚴两侧后三分之一的排泄孔。在毛蚴后部有一个囊,囊里约有50-60个胚细胞。
尾部:尾部较长而窄,末端分叉。尾干部长140-160微米,宽20-35微米,平均场148微米,宽27微米。分叉部长50-70微米,平均60微米。
参考文献:
《寄生虫病学》下册上海科技出版社
《传染病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二.日本血吸虫生活史及存在区域
参与人:杨雪,杨宗卓玛,沈舰
1.生活史
日本学习虫的生活史比较复杂,包括在终宿主体内的有性世代和在中间宿主钉螺体内的无性世代交替,生活史分成虫,虫卵,毛蚴,子胞蚴,尾蚴,童虫等7个发育阶段(无雷蚴期)成虫寄生在终宿主(人或家畜)门静脉,肠系膜静脉,虫体可逆血流移行到肠粘膜下层静脉末梢,合抱的雌雄交配受精后产卵,产出的虫卵一部分顺血流到达肝脏,一部分沉淀在肠粘膜下层的静脉末梢是肠粘膜形成结节,虫卵在肠壁或肝脏内逐渐发育成熟内含毛蚴,由于虫卵内毛蚴头腺分泌的溶组织酶通过卵壳的微孔到组织内,破坏血管壁,并使周围的肠粘膜组织发炎,坏死。同时,由于肠肌收缩,使结节或坏死组织向肠腔破溃,其中的虫卵随之进入肠腔内混于粪便排出终宿主体外,不能排除的虫卵沉淀在局部组织中逐渐死亡钙化[1],虫卵落入水中在一定的光照下,水温5-35摄氏度PH7.4_7.8之间均能孵出毛蚴。[2]
特征:成虫寄生于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中,雌雄虫经常抱在一起。雌虫产卵于肠壁,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毛蚴,如遇钉螺则侵入其体中,毛蚴在钉螺体内经过无性生殖,产生大量的尾蚴。尾蚴自螺体内逸出后,借尾部摆动,遇到人或易感染的动物而从皮肤钻入,引发感染。其寄生能引起人和动物的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可分为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
参考文献:
【1】周晓农 姜庆五 孙乐平等。我国血吸虫病防止与监测[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5,17(3):161-165
【2】赵慰先 高淑芬。实用血吸虫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4
然后进入体循环,大约在钻入后三周,虫体到达门静脉,40天后,性器官初步分化,遇到异性童虫即开始合抱,并移动到门脉——肠系膜静脉寄生,逐步发育成成虫,每条雌虫每日产卵约300—3000个,从尾蚴侵入人体至发育为成虫产卵,约需30到40天,成虫平均寿命约4.5年,最长可活四十年之久。【2】
存在区域
日本血吸虫在我国流行区域是长江流域及以南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云南,四川,浙江,广东,广西,上海,福建等省市,自治区的370个县市,累计感染者达1160万人,钉螺面积为143亿平方米,受威胁人口达一亿以上,经过四十余年的努力,截止1999年,已有五省,市,自治区,234个县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52个县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