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与世俗化”研讨会论文选登・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宗教的世俗化张卫良 内容提要 在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宗教一方面呈现出“信仰危机”,经常去教堂做礼拜的信徒日渐减少,教堂冷清;另一方面,宗教教派十分活跃,广泛地参与现世的社会活动。
这些现象的出现源于英国宗教的历史传统及其社会的深刻变革。
关键词 英国 维多利亚晚期 宗教 世俗化基督教在英国社会生活中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但是,英国宗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①。
在工业革命以后,英国宗教呈现出新的趋势,教派众多,教理纷杂。
至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宗教一方面呈现出“信仰危机”,各个教派去教堂做礼拜的人数停滞不前,甚至下降,教堂门可罗雀;另一方面,英国宗教教派十分活跃,安立甘教、不信奉国教教派和罗马天主教教派纷纷卷入现世的社会生活,选择现世务实的世俗化道路。
对于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英国宗教,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而关于英国宗教世俗化的研究则几乎没有②。
本文尝试对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宗教的世俗化进行初步探讨,以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英国宗教的发展进程。
一 英国宗教是复杂多元的,虽然安立甘教名义上是国教,但实际上并非英国的惟一宗教,其生存也不依赖于政府的财政资助。
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国教会面临一系列的危机,首先是英国国教逐渐丧失了在教义和礼仪等方面的垄断地位。
1689年的《宽容法案》、1828年的《考试和社团法案》和1829年的《罗马天主教安慰法案》都标志着国教独断专行的失败;在19世纪晚期,英国国教在宗教事务尤其在教义解释上的垄断地位也被打破了,《三十九条信纲》已经不再是所有教徒必须遵守的准则。
其次,英国国教的传统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教区的人口变化。
在英国乡村,一些教区特别是乡村教①②本文的英国宗教主要指英国的基督教,包括英国国教、不信奉国教教派和罗马天主教教派。
关于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英国宗教,国内的论著主要有柴惠庭《英国清教》(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刘城《英国中世纪教会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蔡骐《英国宗教改革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等等;关于英国宗教的世俗化仅见董小川一文有所涉及(《现代英国宗教多元化的历史成因、表现及其特点》,《世界历史》2005年第6期,第45-55页)。
区人口萎缩,教徒大幅度减少,到教堂做礼拜的信徒日渐稀少,神职人员难以展开正常的宗教活动。
与之相反,在新兴的工业地区和城市,由于人口的迅速聚集,教徒数量显著增加,但英国国教又无力应对教堂缺乏、牧师难觅的困境。
据英国议会1740-1812年的调查得知,当时英格兰有1000多个教区找不到国教会牧师。
①这种状况在19世纪晚期没有很大的改观,与其他教派相比,英国国教的教堂数量增加缓慢,1861年大约14,731个大小教堂,1901年为17,368个教堂;教士数量的增幅也不大,1871年19,411人,1901年为23,193人②。
另外,英国国教会内部腐败滋生,一些高级教士兼领圣俸但缺席教职,一些教徒则无视基督教教义、教规以及宗教义务,这些问题早在16世纪晚期就为清教徒所诟病③,在19世纪晚期同样为其他教派所抨击。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许多的国教徒转向了不信奉国教教派。
在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宗教教派众多,安立甘教不但有“高教会”和“低教会”,还有福音派等再分的小教派。
在英国国教之外,基督教教派尤其众多,有浸礼宗、公理宗、长老宗、循道宗、卫斯理宗、一位论派以及公谊会(贵格会)、普利茅斯兄弟会、英格兰摩拉维亚会、基督会、救世军,等等。
这些教派通常有着非常相似的特点,即不遵从王命,拒绝参加国教,因此被笼统地称为不信奉国教教派。
此外,还有罗马天主教教派。
由于在各个教派之间存在着教义、教规、仪式、传教方式以及社会地位的差异,因而各个教派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
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各个教派往往以各种各样的手段来争取更多的信徒。
众多的宗教教派表面上使英国社会充满了宗教气息,使民众有了更多的教派选择机会,但实际上却使宗教信仰复杂化,有时候反而使得民众无所适从,尤其是对于缺少文化的社会下层来说,常常无法理解宗教教派之间的差别。
因此,有学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英国在现代国家中是突出的,因为其人民是“不属于任何教会的”④,即既不属于罗马天主教会,也不属于英国国教。
当然,我们不能依此推断英国的民众就没有宗教信仰。
英国宗教教派在信徒的数量上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安立甘教信徒一直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不过就信徒数量增长的趋势来看,自18世纪晚期以后,安立甘教信徒增长缓慢,有些时段甚至停滞和减少。
1851年,英国在人口普查的时候做了民众宗教从属关系的调查。
根据统计,这个国家约有1800万人,估计约400万人去安立甘教教堂,150万是各类循道宗信徒,80万是独立派信徒,60万是浸礼宗信徒,30万是罗马天主教教徒⑤。
上述数据显示不信奉国教教派和罗马天主教教派信徒增长比较快,差不多是英国国教的一半。
霍布斯鲍姆也认为“1851年差不多有半数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新教信徒,参加了不同于英国国教的宗教仪式。
各种教派这种异乎寻常的胜利,主要是自1790年以来,或更准确地说是自拿破仑战争末期以来,宗教发展的自然结果。
1790年时,英国卫斯理派仅有5.9万名领受圣餐的成员,然而1850年,该会及其各种分支的成员人数差不多是上述数目的10倍。
”⑥在19世纪晚期,传统教派的信徒数量有所增加,例如,罗马天主教教派的教徒在1891年达到了大约73万,但92 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宗教的世俗化①②③④⑤⑥王美秀、段琦、文庸、乐峰等:《基督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页。
A. D.吉尔伯特:《工业英国的宗教与社会》(A. D.G ilbert ,Reli gion and S ociet y in I ndust rial England :Church ,Chapel and S ocial Change ,1740-1914),伦敦1976年版,第28页。
柴惠庭:《英国清教》,第100-106页。
杰弗里・考克斯:《一个世俗社会中的英国教堂:兰贝斯,1870-1930年》(J effrey Cox ,T he English Churches in a S ecular S ociet y :L ambet h ,1870-1930),牛津1982年版,第16页。
J.R.H.穆尔曼:《英国教会史》(J.R.H.Moorman ,A History of t he Church in England ),伦敦1976年版,第386页。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王章辉等译:《革命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2页。
是,新宗派的发展特别迅速,救世军在1877年6月少于5000人,1900年估计人数达到10万人,到1911年达到了11.5万人①。
如果就英国宗教信徒与人口增长的数量相比较,那么,大多数教派的信徒人数增长在19世纪晚期呈现下降的趋势。
在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宗教教派虽然在绝对数量上似乎有所增加,但传统的信仰方式却日渐式微,去教堂做礼拜的人越来越少。
这种衰落的景象在18世纪晚期即已显露,尽管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有过短暂的宗教复兴运动,然而,在这个世纪中期去教堂做礼拜的人数已经大为减少。
1851年3月,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宗教礼拜普查说明,英国国教教徒去教堂做礼拜的数量下降特别明显,而其他教派出席教堂人数却有一定数量的增加,但就英国总人口而言,经常去教堂做礼拜的人已经不到全国总人数的一半。
另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宗教普查显示英国宗教信徒做礼拜的人数在地区之间是不平衡的。
在英格兰,教徒去教堂做礼拜最频繁的地区是东密德兰地区和西南地区,那里出席教堂礼拜的人数比例在城乡都比较高,在农村通常更高。
在城市区域,大多数主要城市去教堂做礼拜的人数并不多,除1851年布里斯托尔、朴里茅斯、,这些城市报告的出席人数高于城市平均数②。
在大城市,各个教派教徒去教堂做礼拜的比例或许是最低的。
1851年,伦敦安立甘教教徒出席教堂的人数占伦敦总人口的14.3%,不信奉国教教徒占11.1%,所有做礼拜的人数也只占25.4%。
在10万人以上的8个城市,去教堂做礼拜的人数为27.2%;在5万到10万人的17个城市则为35.5%③。
1851年、1886年和1903年的3次调查也显示了相似的状况,让人感觉普遍的不信教。
伦敦东部和南部在教堂出席人数方面是全国最低的,在工人阶级聚集的区域,不到1/5的人出席一个礼拜地,1851年3月30日星期天,2,362,236的伦敦人口只有874,339人出席任何一种形式的公众礼拜,以致可以得出结论:“伦敦是没有上帝的城市”④。
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年,英国宗教的教堂礼拜仪式更趋于衰落。
杰弗里・考克斯认为经常去教堂做礼拜及其相关虔诚的真正衰落似乎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在伦敦的兰贝斯地区去教堂做礼拜的人数明显地低于先前的年份,上午出席教堂的人数从1851年人口的17.2%下降到1886-1888年的11.7%,到1902年的8.7%。
晚上出席者从1851年的13.5%上升到1886-1888年的14.4%,在1902年下降到11%。
在20世纪初,经常去教堂做礼拜的人数急剧下降,1906年、1907年和1908年,每一个不信奉国教教派的信徒去教堂做礼拜的次数都在减少。
1900年12月,《布里克斯顿自由报》宣称“离教堂越近,离上帝越远”。
1927年,《不列颠周刊》对一个“工人阶级地区”和一个“郊区”的教堂出席人数进行了一次有限度的调查,结果发现:在1886年和1902年间,安立甘教和不信奉国教在工人阶级地区教堂的出席人数绝对地下降到大约10%,在1902年和1927年间两者均下降了70%以上;在郊区,安立甘教在上述两个时期下降了大约50%。
在第一个时期,不信奉国教的绝对出席人数增长了大约30%,但在1902年以后,绝对的所得变成绝对的所失,真正的损失将近60%,高于安立甘教教堂出席人数的比例⑤。
不去教堂做礼拜在那个时期的英国或许是普遍的,全国城镇的牧师都在谈论吸引大众支持的困03 世界历史 2007年第1期①②③④⑤A. D.吉尔伯特:《工业英国的宗教与社会》,第46、42页。
休・麦克劳德:《19世纪英国的宗教和工人阶级》(Hugh McLeod,Reli gion and t he W orking Class in N ineteent h-Cent ury B ritain),伦敦1984年版,第13页。
哈罗德・珀金:《现代英国社会的起源,1780-1880年》(Harold Perkin,T he Ori gin of Modern English S ociet y1780-1880),伦敦1969年版,第2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