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瓷器鉴定
一、造型
要全面研究钧窑瓷器,必须了解钧窑所处的历史环境。
正如前文所述,钧窑的兴盛与宋徽宗密切玻璃质料含量过高,且烧成工艺又未能达到宋钧水平,故而仅能得貌似。
过去古玩商人中流行一句行话:“钧窑不带红,一辈子要受穷。
”说明当时钧窑文物中,没有红斑者,价格远远低于带红斑的。
其实评论钧窑瓷器的价值,并不能单纯以釉色定论,红釉固然难烧,又是钧窑首次大批生产,其斑斓的红斑也确实令人赏心悦目。
但没有红斑的,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月白釉出戟尊、月白釉匜等,虽没有红斑,但造型庄重,做工精细,仍不失为国宝级的文物。
二、铭文
钧窑瓷器底刻有“一”到“十”的数字铭文,并非所有钧窑瓷器都有此铭文,这主要见于尊、盘、盆、奁和洗造型之上。
其铭文为烧制以前刻上。
据考古发现证明,数字为配套而刻,一号最大,十号最小。
此外,故宫中旧藏钧窑瓷器还有刻宫殿使用铭文及乾隆御制诗的,多为清代宫廷工匠所刻。
其铭文有“养心殿”“长春书屋”“重华宫”“静憩轩用”“瀛台”“涵元殿用”“明窗用”“漱芳斋用”“虚舟用”“金胎玉翠用”“建福宫”“凝辉堂用”等。
字体工整,刻工精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件钧窑枕,刻乾隆御制诗一首:“汝州建青窑,珍学柴周式。
柴已不可得,汝尚逢一二。
是枕犹北宋,其形肖如意。
色具君子德,睟面映于背。
髻垦虽不无,穆然以古贵。
今瓷设如兹,脚质在所弃。
贵古而贱今,人情率若是。
然斯亦有说,鲁论示其义。
大德不逾闲,小德可出入。
色润玛瑙釉,像泯烟火气。
通灵旁孔透,怡神平底置。
我自霄衣人,几曾此安寐。
”诗后题“乾隆丙申中秋御题”。
钤印有二,为“比德”和“朗润”。
是诗当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所作。
此外,乾隆还于乾隆二十九年、四十一年、五十七年分别写过咏钧窑瓷器的七首诗。
刻诗的均为宫廷工匠,属“大内高手”,其字体刚健俊秀,后人实难模仿,这也是鉴定的要点。
三、鉴定要点
第一,首先分清宋钧和元钧。
后者多见,但其价值与宋钧相差甚远。
元钧产地很多,河北、河南、山西、浙江、广西等地都有生产,主要特征是胎质粗松,釉色僵硬。
浙江铁店窑产品曾远销国外,1976年韩国木浦沉船出土钧窑系瓷器,即为铁店窑产品。
造型有花盆、瓶等,其胎质为灰黑色,坚硬致密,釉色多为月白和蓝斑。
胎体则较薄,釉质不如宋钧厚重,地方特点十分明显。
第二,其次要分清后仿之品。
后仿宋钧者,明代仅见宣德仿钧盘、碗两种,颜色均为玫瑰红色,虽无款识,但造型为宣德典型器。
故宫博物院收藏宣德仿钧盘两件,台湾清玩雅集个人亦藏一件与故宫的完全一样,米糊底,玫瑰红色。
至清代雍正、乾隆景德镇窑所仿最佳,这些仿品都是唐英任督陶官时所仿,属于官仿官,其制作精细,几可乱真,如不仔细分辨,还真会鱼目混珠。
但仿品毕竟是仿品,与真物相比,还是有区别的。
如故宫博物院陶瓷馆曾展出清雍正仿钧窑鼓钉洗一件,通高7.3厘米,其口径23.5厘米。
宋钧窑鼓钉洗底刻“一”号者,通高在9.2厘米~10.5厘米之间,口径则在23.5厘米~26.3厘米之间。
底刻“二”号者,其高为8.7厘米,口径为22.5厘米。
底刻“八”号者,其高为
6.8厘米,口径为17.5厘米。
可见仿品的高与口径之比与真品是不相合的。
仿品造型与真品近似,但略有差异,真品口沿为方棱形,器足内敛。
仿品口沿为唇口,器足外撇。
弦纹和鼓钉纹仿品不如真品轮廓分明。
若以刻“二”号者为据,则仿品低于真品1.4厘米,若以刻“八”号者为据,则仿品略高出真品近0.5厘米。
仿品和真品的最大区别在于釉色。
宋真品釉色有标准的“蚯蚓走泥纹”,仿品釉色则无此特征。
“蚯蚓走泥纹”系因多次施釉,多层厚釉相叠,烧成过程中釉层开裂,相互渗透熔融所致。
所有仿品在烧成时,均未掌握此工艺要点,故都不会有这种自然流淌渗透的“蚯蚓走泥纹”。
包括近现代新仿钧窑产品,尽管造型、釉色近似,但始终未掌握好施釉工艺的要点,故其釉色都不得神韵。
这是鉴定后仿钧窑瓷器最需仔细辨认的一点。
唐英所仿钧窑瓷器虽系仿器,但仍然有较高的价值,况且传世品也不是很多,又是官窑产品,至今仍是珍贵的文物。
近现代新仿钧窑产品不少,尤其是最近10年,产量剧增,其中仿元钧有比较成功的作品,碗、盘、炉都有,尤以碗最多,而仿宋钧者,至今未见有仿得八成以上的成功者,主要是釉色,顶多也只达到元钧的九成。
读者若想不上当,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到大博物馆中,仔细观赏宋钧瓷器,尤其是釉色,只要熟记真品釉色,就会有一种识别真伪的直觉。
后仿者釉中玻璃质过多,均有后期开片,而宋钧很少有开片的。
此外,釉面配方也有问题,这是要害问题,读者只需观其与真品的颜色对比,就可知道其“败笔”之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