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卷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卷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全真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1.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专门从事教育工作,著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教育家是()。

A.马卡连柯B.赞可夫C.苏霍姆林斯基D.凯洛夫2.“学为文士”是()的教育目标。

A.古希腊B.古罗马C.古印度D.古埃及3.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这体现了教育对()具有促进作用。

A.政治经济B.人口C.文化D.生产力4.学会写“石”这个字后,有助于写“磊”。

这种现象属于()。

A.一般迁移B.具体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5.素质教育以()为根本宗旨。

A.培养创新精神B.提高国民素质C.发展实践能力D.促进全面发展6.西欧中世纪,教会学校教授的“七艺“属于()。

A.活动课程B.分科课程C.综合课程D.校本课程7.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8.一年一度的教师资格考试属于()。

A.绝对性评价B.相对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诊断性评价9.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

这种理论是()。

A.形式教育论B.实质教育论C.传统教育论D.现代教育论10.小鹏因为将同桌的本子、橡皮等学习用具占为己有,被崔老师叫到办公室进行教育。

他满口答应不再犯,可是第二周崔老师发现小鹏又将其他人的学习用具占为己有。

这体现了德育过程哪个规律?()A.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B.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C.长期、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D.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11.“5+2=0”的现象,表明应强调贯彻的德育原则是()。

A.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B.理论联系实际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D.正面启发,积极引导12.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触摸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A.感觉B.知觉C.感受性D.感觉阈限13.小吴、小李、小赵是三个要好的朋友,三个人在学习上都很认真刻苦,但是三个人对于“为什么要好好学习”的想法却不太一样。

小吴认为自己认真学习是为了得到家人与老师的认可与表扬,小李认为自己好好学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小赵认为自己好好学习获得好的成绩而在班级中更有地位。

那么,小吴、小李、小赵的学习动机分别是()。

A.附属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D.自我提高内驱力、认知内驱力、附属内驱力14.“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

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教育一致性与连续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15.学生学习完动物的概念,再去学习两栖动物、哺乳动物、爬行动物、海洋动物等概念。

这种学习迁移属于()。

A.水平迁移B.横向迁移C.纵向迁移D.逆向迁移16.平平望着天上的云彩发呆,一会儿觉得云彩像一条条小河,一会儿觉得云彩像一座座高山。

平平的这种想象属于()。

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幻想D.无意想象17.一堂活动课上,老师让同学用小石头和沙子进行两种演示:先放沙子再放石头和先放石头再放沙子,通过所得出的完全不同的效果对比来引出时间管理的方法:石头比喻重要的事情,沙子比喻小事情,以此让同学们自己得出结论。

这种教学方法所体现的学习理论是()。

A.社会学习理论B.认知发现说C.有意义接受说D.信息加工学习理论18.苗苗看到自己最要好的朋友被隔壁班级的东东欺负,于是将东东暴打一顿。

此时苗苗的情绪状态是()。

A.愤恨B.心境C.应激D.激情19.宾宾看到安安扶老奶奶过马路很是敬佩,宾宾的这种敬佩感属于()。

A.理智感B.道德感C.美感D.尊敬感20.张老师发现,小雨同学在平时课堂上,总是喜欢第一个举手发言,但是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并不高,那么小雨同学的认知风格属于()。

A.场独立型B.场依存型C.冲动型D.沉思型21.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

这里他强调的是教师的专业知识中必须包括()。

A.文化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本体性知识二、辨析题22.素质教育就是多组织课外、校外兴趣小组,以发展学生的多种才艺。

23.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对实际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智力开发无需特别训练,这是形式教育论的观点。

24.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认为儿童在十岁之前属于他律阶段。

25.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三、简答题26.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和基本结构。

27.简述教师专业知识结构。

28.简述奥苏伯尔成就动机的分类。

29.简述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要求。

四、材料分析题30.材料:一位老师在执教《荆轲刺秦王》后总结全文时,问学生:“大家在学完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学生A说:“俗话说得好,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刺杀秦王,相当于当今战争的斩首行动,就是要斩杀最高军师指挥首脑,借以瓦解敌军,使敌军方寸大乱。

2003年在对伊拉克的袭击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擒杀的是萨达姆。

”学生B说:“我感受到荆轲勇于反抗暴秦、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深刻体会到大丈夫一诺千金、蹈死不顾、义薄云天的性格。

”……(同学们都各抒己见,说得都很好)突然,学生E站起来说:“我认为荆轲不该去刺杀秦王。

因为六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没人能够阻止历史的进程,荆轲去刺杀秦王就是违背历史规律!”听了E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

这时候,这位老师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同学们,荆轲应该怎么办呢?请你们思考之后有秩序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

”(学生稍微安静)有的学生说:“荆轲去刺杀秦王,主要还是受燕国太子丹的委托,是意气用事,不够理智。

”还有的学生说:“荆轲找了个樊於期将军当炮灰,将军自杀得太不值了,还不如发挥将军才能,率兵去打仗呢。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虽然刺杀秦王没有成功,但是却展现出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迈,这种豪情值得肯定。

”也有人说:“当初荆轲就不应该接下这个任务,太危险了!”又有一名学生说:“荆轲应该帮助秦王统一六国,真正在历史的舞台上发挥正能量!”……(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下课了,但这位教师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在课后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作文题目就是《假如我是荆轲》。

问题:请用教学的相关理论评析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

31.材料:小明和小华是同桌,某次考试中二人均得85分。

小明开心地说:“我太幸运了,昨天做了套模拟题,居然有3道题重复。

”小华却嘟囔着嘴说:“哎,我已经复习得很充分了呀,可是还有几个题目不太明白,最后一个题用哪个公式呢?看来,我还得好好地看看。

”问题:(1)根据归因理论,分析一下两个人态度差异的原因。

(2)作为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全真模拟试卷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C。

解析: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著作。

他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2.【答案】D。

解析:古代埃及,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事权限,比较受到尊重,“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

3.【答案】D。

解析: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体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教育也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

4.【答案】B。

解析: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5.【答案】B。

解析: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6.【答案】B。

解析:“七艺”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属于分科课程。

7.【答案】D。

解析: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8.【答案】A。

解析: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

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

教师资格考试属于绝对性评价。

9.【答案】A。

解析: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

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10.【答案】C。

解析: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

学生品德过程中的反复是不断深化的过程。

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现象,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11.【答案】C。

解析:“5+2=0”意思是五天的学校教育加上两天的家庭教育等于零教育,体现了我国目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品德要求出现的差异甚至对立的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应该贯彻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12.【答案】A。

解析: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题干中描述的就是人对苹果味道、颜色、光滑度这些属性所产生的反映。

13.【答案】C。

解析:认知内驱力,即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

14.【答案】D。

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15.【答案】C。

解析: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

16.【答案】D。

解析: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

它是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

17.【答案】B。

解析:用常见的石头和沙来引导学生去思考时间管理,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习,引出时间管理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