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边坡勘察报告

边坡勘察报告

一、前言(一)工程概况业主边坡工程位于xxxx业主内。

拟建层,拟采用独立柱基,单位荷重约90kN/m2,位于1#号边坡坡顶,2#号边坡A段坡脚,其北侧边坡已采用毛石钢筋混凝土锚索挡墙支护。

本次业主委托勘察的边坡为1#号边坡和2#号边坡,1#号边坡位于拟建xx东北侧,全长约55米,坡高约24~30米,山体总体坡度30~35o,其坡脚为建新镇淮安村民房;2#号边坡位于拟建xx东南侧,呈环形,开挖段全长约270米,坡高约4.1~27.5米。

受业主委托,我院负责完成该边坡工程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

(二)勘察目的及技术要求本次勘察的主要目的是为业主边坡稳定性作出评价,并提出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安全可靠、施工方便的支护方案,提供设计计算指标。

具体技术要求如下:⑴查明边坡范围内地层结构及空间分布情况,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⑵查明场地范围内气象、水文地质条件,判定地下水与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及对工程建设的影响;⑶查明场地内边坡类型和可能的破坏形式,并提出治理措施建议;⑷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⑸为边坡治理提供相关设计计算参数。

(三)勘察依据⑴勘察合同书及1:500地形图⑵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⑶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2)⑷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⑸国标《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⑹国标《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⑺国标《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⑻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99)⑼国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⑽ 省《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等(四)完成工作量本次勘察外业工作从2004年10月12日进场施工,至2004年11月21日外业施工结束,共投入钻机一台,综合采用工程地质测绘、钻探、井探、取样、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手段,共施工钻孔24个、探井10个,具体完成工作量见表一。

实际完成工作量一览表表一(五)工作质量评述1、勘探点的布设及测量本次勘察勘探点由我院布设,勘探线垂直于边坡走向布置。

1#边坡共布设3条勘探线12个钻孔;2#边坡共布设12条勘探线,其中钻孔12个,井探点10个。

勘探点的测量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1:500地形图,采用建设单位提供的拟建学生宿舍楼角点A1和A2点(A1:X=xx,Y=xx;A2:X=x,Y=xxx)为引测点(均有标志桩),采用全站仪结合地物进行勘探点施放;高程以拟建物角点A2点(其xx高程H=xx米)为引测点,利用全站仪引测场地各钻孔孔口标高。

2、钻探施工钻探严格控制回次进尺,采用冲击钻进、泥浆(套管)护壁、干钻、单动双管金刚石钻进等钻探及取芯工艺,确保岩芯采取率。

并按采取的岩土芯结合钻进情况进行地层鉴定、分层与描述。

钻进深度和岩土层分层深度的量测误差低于±5cm,同时严格控制非连续取芯钻进的回次进尺,以保证分层精度符合要求。

钻孔口径一般不小于75mm,并满足取样的要求。

钻探操作的具体方法按现行标准《建筑工程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进行。

钻孔施工及探井完成后,均采用原土或干的粘土球分层回填击实,并对场地进行了清污。

3、取样与原位测试工作原状土样采用标准厚壁敞口式取土器以重锤少击法采取;岩样从岩芯管内或边坡上直接采取。

取样的具体操作方法严格按现行标准《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执行。

标准贯入试验采用导向杆变径自动脱钩的自动落锤法进行锤击,锤重为63.5kg,落距为76cm,锤击过程尽可能减少导向杆与锤间的摩阻力,避免锤击时的偏心和侧向晃动,保持贯入器或触探头、探杆、导向杆联接后的垂直度。

标准贯入试验时,贯入器打入土中15cm后,开始记录每打入10cm锤击数,累计打入30cm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当锤击数已达50击,而贯入深度未达30cm时,可记录50击的实际贯入深度,并换算为相当于30 cm的标准贯入锤击数。

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一)场地地形地貌根据场区地质调查,场区内为丘陵斜坡地貌单元,山体植被发育。

拟建xx北侧有一条东西向的沟谷发育,东出口汇入xx,西出口汇入xx,因修建体育场而被堆填,其东段采用毛石钢筋混凝土锚索挡墙支护。

拟建xx楼位于1#边坡之上,2#号边坡之坡脚,场地内现有地坪标高44.28~50.40米。

1#边坡上段为自然边坡,下段为人工边坡,坡脚标高17.20~22.00米,山体总体坡度30~35o;2#号边坡为因场地建设人工开挖而形成一环形高陡边坡,该边坡后缘山体标高49.80~74.00米,山上分布有5个蓄水池,直径7~13.1米不等,容积100~600m3,另有较多输水管道分布,2#号边坡按走向分为12段,各段走向、倾角、坡长、坡高如表二所示。

2#号边坡各段走向、倾角、坡长、坡高一览表表二(二)场地岩土层结构及特征经本次钻探揭露及工程地质测绘,勘察范围内场区岩土层从上往下分述如下:ml):灰黄色,稍湿,松散,主要由坡残积土组成,含植物根系,2#边坡A ①素填土(Q4段坡脚含强~中风化花岗岩碎块30~40%。

该层主要分布于1#边坡和2#边坡坡脚,2#边坡坡脚该层为近期因修花圃由粘性土堆填而成。

②残积砾质粘性土(Q el):褐黄色,湿,可塑-硬塑,为花岗岩风化残留物,微具原岩残余结构。

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及长石风化的粘性土,含20~30%石英颗粒,主要分布于1#边坡,上部含植物根系。

②-1辉绿岩残积粘性土(Q el):褐黄、灰绿色,湿,可塑-硬塑,为辉绿岩风化残留物。

含少量石英、云母颗粒,光泽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主要分布于1#边坡。

3):浅黄色,为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主要矿物成分③全风化花岗岩(r5为长石、石英,长石已全部风化,岩芯呈砂土状,粗粒结构,散体状构造,手搓即散,遇水易软化。

主要分布于山体斜坡中。

③-1全风化辉绿岩(λ):褐黄、灰绿色,为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细粒结构,散体状构造,手搓即散,遇水易软化。

主要矿物成分为辉石、角闪石,基本已风化为粘土矿物,岩芯呈土状,以岩脉形式存在。

3):浅黄、灰白色,为软岩,岩体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④强风化花岗岩(r5级,中粗粒结构,碎裂散体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及长石,长石大部分已风化,岩芯呈土状、碎块状。

裂隙发育,该层大部分场地有分布。

④-1强风化辉绿岩(λ):褐黄、灰绿色,为软岩,岩体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细粒结构,碎裂散体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辉石、角闪石,大部分已风化,岩芯呈土状、碎块状。

以岩脉形式存在。

2):灰黄、灰白色,为较硬岩,岩体破碎-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⑤中风化花岗岩(r5等级为Ⅲ~Ⅳ级,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裂隙发育,边坡露头测量节理每米2~14条。

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及石英,岩芯呈块状、柱状,RQD=30~70%。

该层在场地均有分布。

⑤-1中风化辉绿岩(λ):褐黄、灰绿色,为较硬岩,岩体破碎-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Ⅳ级,辉绿结构,块状构造,裂隙发育,裂隙面见铁质浸染,主要矿物成分为辉石、角闪石,岩芯呈块状、短柱状,以岩脉形式存在。

各岩土层的具体空间分布特征请参阅本报告剖面图、坡面素描图及照片。

(三)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根据钻探、土工试验、岩石力学试验结果,按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各岩土层物理力学试验结果统计如表三、四、五、六。

岩石抗压、抗剪强度统计表表四场地土颗粒级配统计表单位: %表五各岩土层标准贯入试验击数修正值N统计表表六(四)各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的选取根据钻探、原位测试及岩土室内试验物理力学参数的统计分析,结合地区建筑经验,综合分析提出如下设计计算指标如表七,供设计计算使用。

各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表表七注:“*”为经验值,中风化岩对应的内摩擦角为摩擦系数“tgФ”三、场地气象、水文地质条件概况(一)场地气象条件本地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19.4℃,一月份平均气温11℃,7月份平均气温28.7℃,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9.9℃,极端最低气温-2.0℃。

平均雾日为22.4天。

最高达70天,年日照时数在2000小时以上。

每年4-9月为汛期,降水量可占全年的70-77%,闽江下游一带年平均降雨量约1200-1600毫米。

常风向为东南风,频率约为15%,强风向为西北风,最大风速约为22m/s,台风的影响发生在5月中旬至11月中旬,台风平均每年2-4次,7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盛行期,受台风影响平均风速和极大风速均达约12级,风向东北。

(二)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本场地勘察期间在钻探深度范围内未测到地下水水位,地质调查范围内也未见泉点出露。

从钻探资料及坡面调查结果看,岩体裂隙较发育,是地下水径流的主要通道及地表水进入地下的潜在通道,坡面上可看出强风化及中风化花岗岩中有辉绿岩脉穿插,而辉绿岩风化程度比花岗岩强烈,两种岩性接触界面也是地下水径流的通道,在长期雨水冲刷及风化的自然条件下会形成对边坡极其不利的软弱结构面。

调查范围内汇水面积约30000m2,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大气降水沿坡面径流及下渗,汇集于低洼处及排水沟中排入乌龙江或闽江,地下水位受大气影响大。

地下水埋深较大,可不考虑地下水对建筑材料和地基施工的影响。

(三)场地环境类型根据GB50021-2001附录G ,拟建场区位于东南沿海,属湿润区。

本场地岩土层均为弱透水层。

综合判定本场地环境类别为Ⅲ类B型。

(四)地基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场地周边环境未见污染源,也未受其它可能的污染源的污染。

根据在ZK1、ZK8 钻孔及坡面中取三组土样进行土的腐蚀性分析,指标见附表。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十二章有关条款,按腐蚀性评价标准判定,场地内地基土对砼结构不具腐蚀性,对钢筋砼结构中钢筋不具腐蚀性,对钢结构不具腐蚀性。

具体判定结果见表八。

地基土的腐蚀性评价表表八根据判定结果结合当地建筑经验,场地地基土对砼结构不具腐蚀性,对钢筋砼结构中的钢筋不具腐蚀性,根据土层电阻率经验值大于150Ω·m判定场地地基土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四、场地地震效应分析(一)区域地震地质背景该拟建场地为丘陵斜坡地貌单元,从坡面露头及钻探资料分析,边坡大部分为岩质,局部为上土下岩。

根据工程地质调查,拟建场区未发现古滑坡、坍塌、地面沉降及有泥石流的迹象,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拟建场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东部紧连西太平洋地震带,隔台湾海峡与我国地震最活跃的台湾省相望,地处长乐~诏安地震构造带北段,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活动,近期尚有弱震活动,潜在震源为中等应力积累区,主要地震危险区为xxxx5.5级危险区与xxxx6.75~7级危险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