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边坡勘察报告

边坡勘察报告

*************************办公楼边坡地质灾害勘察报告*******************************************************************************办公楼边坡地质灾害勘察报告工程负责:报告编写:报告校对:报告审核:总工程师:单位长:勘察单位:*******************************提交日期:****************目录第一章概述 (1)(一)、任务由来 (1)(二)、勘察目的 (3)(三)、勘察依据 (4)(四)、勘察手段与完成工作量 (4)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6)(一)、气象、水文 (6)(二)、地形、地貌 (7)(三)、地层岩性 (7)(四)、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9)(五)、工程地质条件 (10)(六)、水文地质条件 (11)(七)、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2)第三章、场地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12)第四章、边坡稳定性分析 (14)(一)、地质破坏类型 (14)(二)、现状分析 (15)(三)、理论计算法 (17)第五章、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27)第六章、边坡稳定性治理措施 (28)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29)附图:1、勘探点位置平面图2、工程地质剖面图3、钻孔柱状图4、静力触探曲线图5、固结试验e~p分层曲线6、三轴试验曲线7、直接剪切曲线附表:1、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数理统计表2、静探试验成果表3、标贯试验成果表4、土工试验成果总表第一章概述(一)、任务由来*****************************************************。

******枕山濒江,市内山丘林立、市外群山环抱,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游览胜地。

由于特定的环境地质条件,美丽的城市时常遭受山体滑坡、崩塌、塌陷、危石跌落等斜坡地质灾害的危害。

******市******************办公楼边坡地质灾害勘察工程位于*******************工业园内,交通便利(图1)。

拟建办公楼3层,框架结构,拟建点睛阁1层,拟建位置处于粮山山顶,砖木结构。

拟建物均拟采用浅基础。

图1 交通位置图(1:120000)勘察区主要有南侧和东侧两处边坡:1、南侧边坡:该地段边坡为为建房人为削坡而形成的高陡边坡,长约160米,走向近东西向,由上部土质边坡和下部基岩边坡组成,为双层结构。

坡顶最大标高42.11米,坡脚为21.61米,总体高差近21米,坡度大于45°;坡顶土体厚度分布不均,最大达7.5米;坡顶降水为自然排泄,极易入渗到边坡土体内,减低边坡土体强度,使该地段局部发生滑坡、崩坍等地质灾害。

(照片1)照片1 南侧边坡特征2、东侧边坡:该地段边坡为人为削坡而形成,长约100米,走向近南北向,地表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粉质粘土,但其厚度不均,下部为闪长玢岩;坡顶最大标高37.50米,坡脚约为18.50米,总体高差近19米,坡度大于20°,由三级平台组成,局部高差近8米,坡度大于55°;因受降水的影响,在雨季边坡局部已发生小规模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照片2)照片2 东侧边坡特征该边坡地质灾害危害对象等级为三级,勘查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类型。

受******市******************委托,我承接了该地段的边坡地质灾害详细勘察任务。

(二)、勘察目的本次勘察为设计勘察阶段,勘察等级属丙级,勘察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查明勘察范围内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2、查明勘察范围内各层岩土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3、提供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设计所需的有关参数;4、对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评价,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建议;(三)、勘察依据本次勘察执行的技术标准和依据有: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滑坡防治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3、《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0219-2006;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6、《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TB10018-2003;7、《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四)、勘察手段与完成工作量1、勘察手段及工作量本次勘察孔位置、数量、类型及深度由我队按照有关勘察规范确定。

勘察手段采用机械钻探、单桥静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土工试验、测量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勘察评价。

该工程于*****年**月**日和12月1日进场施工,最终于12月5日结束野外工作,共历时8天,共完成工作量如下:①机械钻探孔8个,孔深15.00~25.90m, 总进尺180.70 m。

②静力触探孔7个,孔深7.20~13.00m,总进尺65.70m。

③取原状土样61件,进行常规项目测试;三轴试验4组。

④进行标准贯入试验34次。

⑤测量放样点15个,并进行滑坡地段1:500地形图测量。

2、机械钻探本次勘察采用1台套GXY-150型工程钻机及其配套设备,钻孔开孔直径为110mm,钻孔直径为91mm,采用φ89mm取土器锤击法取样,所取样品现场及时蜡封并送试。

3、原位测试3.1标准贯入试验以φ42mm触探杆自由落锤(锤重63.5kg,落距76cm)进行标准贯入试验,试验时先预贯15cm不计击数,以后每贯入10cm记一阵击,以记录30cm的锤击数作为实测击数。

3.2 静力触探静力触探采用SY-3型触探架,10cm2单桥探头,φ38mm探杆,下地锚作为触探反力,测试数据由JC-X3多功能测量仪量测数据并人工记录,数据采集每贯入10cm记录一次,每2m回零一次,以减少误差。

4、勘探点定位及高程测量勘探点孔位及平面图由我队专业技术人员测放,采用静态测量方法,根据******常发置业有限公司提供的基准点座标和高程,以及地形图和规划图,利用SOKKIA SETZBⅡ全站仪进行数据采集;利用AutoCAD成图软件进行数字化成图。

勘探点孔口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5、土工试验土工试验由我队实验室完成,土样测试项目分为天然含水量、比重、天然重度、液限、塑限、固结试验、直接快剪试验、三轴试验等。

(详见土工试验成果总表)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一)、气象、水文******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5.1℃,最低气温-12℃(1969年2月5日),最高气温40.9℃(1959年8月22日),年最大降雨量2636.3mm (1991年),年平均降雨量1074mm,其中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是造成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主要时期。

******位于长江下游,镇扬河段南岸,河流主要有长江、古运河、大运河等,下距入海口320km;长江镇扬河段为感潮河段,每日涨落两次,平均潮差1m左右,历史最高洪水位(黄海高程)6.48米(1954年8月17日),长江在江苏境内具有流速缓(平均流速1m/s),流量大(平均流量28300m3/s),坡降小(1/60000),年径流量9730×108m3,泥沙量4.86×108t/a。

勘察区内无地表水体。

(二)、地形、地貌该地段为下蜀土岗地(阶地)地貌单元,坡顶最大标高42.11米,多为灌木覆盖,坡底为******************拟建办公楼,勘察期间标高约为21米,总体坡度大于45°(照片3)。

照片3 地貌特征(三)、地层岩性1、前第四纪地层******地区地层属于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小区,根据******地区基岩地质图(1:5万)及****地区地质图(1:5万),评估区及其邻近地区分布的地层见表1:勘察区主要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上统灯影组灰白色白云岩。

岩浆岩归属谏壁岩体与大港岩体边缘之脉岩—石英闪长斑岩和闪长玢岩,脉宽一般2~10余米。

前第四纪地层简表表12、第四纪地层******第四纪地层发育,分布很广,沉积厚度较大,更新统下蜀土构成岗地,全新统多分布在沟谷洼地及长江漫滩平原上,构成坳沟平原和洲滩。

受古河道及树枝状古沟谷影响,下蜀土被切割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条块状。

该地段均为上更新统下蜀组(Q3x)粉质粘土,厚度约5米左右(勘察区区域地形地质图2)。

勘察区图2 勘察区区域地形地质图(四)、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地区处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褶皱带东段,为***弧形构造所在地,地质构造较复杂。

勘查地段地处******市东部,位于茅东断裂以东,该断裂属全新活动断裂(见******市地质构造略图图3)。

***山脉是扬子准地台上一个以前震旦系为基底,从震旦纪至三叠纪的长期拗陷带,由于近南北向的水平挤压,形成了******弧形隆起带,其北侧为仪征凹陷,南侧为句容凹陷。

印支活动后期开始上升隆起,构造运动以褶皱为主、断裂次之,并伴有岩浆活动。

地震活动是区域稳定性最直接最典型的标志。

******市位于—铜陵地震带东段,是我省主要地震活动带,1913年4月3日曾发生5.5级地震,震中烈度达7度。

建国后,地震活动较平稳,仅在1972年3月1日谏壁发生过3级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评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Ⅶ级,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值为0.15g 。

总体而言区域稳定性一般。

(五)、工程地质条件勘查地段为******土岗地(阶地)地貌单元,根据机械钻孔及静力触探资料揭示,自上而下地质特征如下:①填土:主要由粉质粘土夹生活及建筑垃圾等组成,结构较松散,北侧BC 地段原岗地地表分布为耕植土;总体厚度0.50~6.10米。

②粉质粘土(Q 3al ):褐黄色,硬塑状态,中压缩性。

见有褐色铁、锰质矿染及结核,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偏高,韧性中等偏高; 该层主要分布于边坡及坡顶一带,顶板标高为22.34~14.74米,层厚3.40~7.90米。

③粉质粘土(Q 3al ):灰黄色,软塑~可塑状态,中压缩性;土质均匀,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层顶板标高为10.24~14.44米,层厚1.70~4.30米。

④粉质粘土(Q 3al ):褐黄色,硬塑状态,局部可塑状态,中压缩(图3)性。

见有褐色铁、锰质矿染及结核,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偏高,韧性中等偏高;该层顶板标高为6.54~10.97米,层厚2.30~4.50米。

⑤粉质粘土(Q3al):褐黄色,硬塑~坚硬状态,中~低压缩性。

见有褐色铁、锰质矿染及结核,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偏高,韧性中等偏高;该层顶板标高为1.44~6.54米,层厚大于9.10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