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报批本)项目名称:山南市产城一体示范点(园区总平)-9号、10号道路建设单位:山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日期:二零一七年五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制目录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1)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简况 (25)环境质量状况 (28)评价适用标准 (32)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36)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50)环境影响分析 (51)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62)结论与建议 (71)照片:现场照片集附图:附图1项目地理位置图附图2项目9号道路总平面布置图附图2-1项目10号道路总平面布置图附图3项目9号道路外环境关系图附图3-1项目10号道路外环境关系图附图4项目9号道路施工平面布置图附图4-1项目10号道路施工平面布置图附图5山南市产城一体示范点控制性详细规划(9号道路)附图5-1山南市产城一体示范点控制性详细规划(10号道路)附件:附件一项目环评委托书附件二项目立项批复附件三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附表:附表一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登记表附表二项目环境保护措施进度表附表三项目环保竣工验收“三同时”一览表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山南市产城一体示范点(园区总平)-9号、10号道路建设单位山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法人代表/联系人/通讯地址山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系电话/传真/邮政编码850700建设地点山南市产城一体示范点立项审批部门/批准文号/建设性质新建行业类别及代码市政道路工程建筑(E4813)占地面积(平方米)80945绿化面积(平方米)-总投资(万元)10120.56其中环保投资(万元)22.3环保投占总投资比例0.22%评价经费(万元)/预期投产日期2017年12月项目的内容及规模一、项目由来产城一体示范点(滴新新区)是山南市统筹城乡发展试验示范区的优先开发项目,是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的引擎及重要经济增长极,也是拟规划建设的西藏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山南雅砻工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项目为山南市产城一体示范点(园区总平)-9号、10号道路新建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将极大的完善产业区以及与周边道路的连接,改善产业区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推进产业区的城市化建设,更好地形成产业区的城市框架。
同时,本项目为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为居民出行提供便利、加强与城区的经济往来、减轻城市内部交通压力、保障城市交通的便捷快速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本项目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33号)的要求,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类型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鉴此,山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7年3委托我公司开展山南市产城一体示范点(园区总平)-9号、10号道路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项目委托书见附件1)。
我公司接受委托后,组织项目环评工作人员到项目建设地点进行现场踏勘,同时对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建设项目的工程内容进行全面调查,收集有关信息资料,在仔细阅读、研究有关文件、资料和现场初步踏勘的基础上,按照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规定的原则、方法、内容及要求,完成了本报告表的编制工作。
二、建设项目概况项目名称:山南市产城一体示范点(园区总平)-9号、10号道路项目总投资:10120.56万元建设单位:山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设地点:山南市产城一体示范点建设性质:新建三、建设内容及规模1、主体工程(1)9号道路本次拟新建的9号道路起点K0+000位于山南产城一体示范点中3号道路与5号道路的平面交叉处,向南与两条规划道路相交,止点接至24号道路。
道路K0+000与3号道路和5号道路平面交叉;K0+294.182与规划道路1平面交叉,K0+816.401与规划道路2平面交叉;止点K1+168.791接24号道路。
本道路为城市支路,设计时速20km/h,道路标准段规划红线宽14m,为双向2车道,布置形式为:3.0m(人行道)+4.0m(机动车道)+4.0m(机动车道)+3.0m(人行道)=14m。
道路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柔性路面。
(2)10号道路本次拟新建的10号道路包括1条主线和2条支线。
10号道路主线起点K0+000位于产城一体示范点24号道路,路线由北向南分两次跨越温雄河,并与7号道路、10号道路支线1、10号道路支线2平面交叉,止点接1号道路与3号道路相接处的平面交叉,路线全长3844.963米。
该主线设计时速20km/h,道路标准段规划红线宽14m,为双向2车道,布置形式为:3.0m(人行道)+4.0m(机动车道)+4.0m(机动车道)+3.0m(人行道)=14m。
道路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柔性路面。
10号道路支线1起点K0+000与10号道路K2+226.784平面交叉,路线向东跨越温雄河,止点接6号道路,道路全长543.864米。
该支线1设计时速20km/h,道路标准段规划红线宽12m,为双向2车道,布置形式为:2.5m(人行道)+3.5m(机动车道)+3.5m(机动车道)+2.5m(人行道)=12m。
道路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柔性路面。
10号道路支线2起点K0+000接10号道路K3+551.226,向南接3号道路K2+049.792,路线全长301.793米。
该支线2设计时速20km/h,道路标准段规划红线宽14m,为双向2车道,布置形式为:3.0m(人行道)+4.0m(机动车道)+4.0m(机动车道)+3.0m(人行道)=14m。
道路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柔性路面。
2、附属工程(1)桥梁工程本项目拟新建的9号道路全线不涉及桥梁工程。
10号道路全线共涉及跨越温雄河的三座桥梁:由南向北依次为多若一桥(主线跨越)、多若二桥(支线1跨越)、多若三桥(主线跨越)。
多若一桥:4.0m(行车道)+4.95m(行车道)+2×3.0m(人行道)+2×0.3m(栏杆)=总宽15.55m。
本桥为正交3×20m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桥梁全长68.78米;两岸桥台均采用桩柱式桥台,基础均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桥墩均采用桩柱式桥墩,钻孔灌注桩基础;桥面面积为1069.5平方米。
多若二桥:7.4m(行车道)+2×2.5m(人行道)+2×0.3m(栏杆)=总宽13m。
本桥为斜交15°3×20m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桥梁全长68.79米;两岸桥台均采用桩柱式桥台,基础均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桥墩均采用桩柱式桥墩,钻孔灌注桩基础;桥面面积为894.3平方米。
多若三桥:10.48m(行车道)+2×3.0m(人行道)+2×0.385m(栏杆)=总宽17.25m。
本桥为斜交30°6×20m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桥梁全长129.15米;两岸桥台均采用桩柱式桥台,基础均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桥墩均采用桩柱式桥墩,钻孔灌注桩基础;桥面面积2227.8平方米。
(2)给水工程产城一体9号道路给水管网起点接至产城一体24号道路给水管网,给水管道布置于路东北侧车行道,距中线7.5米。
管网全长约1180米,设计管径DN200。
产城一体10号道路给水管网起点接至产城一体主干道路给水管网,给水管道布置于道路东、北侧车行道,给水管距中线7.5米。
全线长4528米,其中:主干管设计管径DN400,长3801米,支路1给水管设计管径DN300,长529米;支路2给水管设计管径DN200,长198米。
(3)雨水工程9号道路:雨水管道布置于道路东北侧车行道,其中主干道距中线2.0米;雨水管道全长1120米,设计管径DN800~DN1000。
大多数埋深控制在3.0~5.0米之间。
10号道路:雨水管道布置于道路东、北侧车行道,其中主干道距中线2.0米;雨水管道全长4310米。
设计管径DN600~DN1000。
大多数埋深控制在3.0~5.0米之间。
(4)污水工程9号道路:污水管道布置于道路西南侧车行道,其中主干道距中线2.0米;污水管道全长1150米。
设计管径DN400~DN500。
大多数埋深控制在2.5~4.0米之间。
10号道路:污水管道布置于道路西、南侧车行道,其中主干道距中线2.0米;污水管道全长4558米。
设计管径DN400。
大多数埋深控制在2.5~4.0米之间。
(5)交通工程交通工程由交通标志牌、交通标线及交通信号灯组成。
(6)照明工程照明灯具布置在道路两侧人行道上双侧交错布置,单杆单挑路灯,光源为1x100W 高通光LED灯,灯杆高度为10米,挑臂不大于1/4灯高,双侧交错布置,布置间距约40米左右,平面交叉口采用灯杆高度为10米的2x100wLED投光灯补充照明。
灯具的位置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
灯具采用半截止型灯具,具体型号由业主确定。
光源采用高通光LED灯,灯具配置相关附件。
(7)电力管线9号道路:根据区域总体规划及实际工程情况,电力通道在道路南侧设置12根φ150电缆排管。
10号道路:根据区域总体规划及实际工程情况,电力通道在道路西侧设置12根φ150电缆排管。
(8)通信工程9号道路:通信管道采用白色硬质塑料管在南侧铺设12管排管(其中6管为φ110PVC-U管,另6管为7孔梅花管),人行道下埋深0.8~1.0米,埋地敷设,穿过道路时采用混凝土包封保护。
10号道路:通信管道采用白色硬质塑料管在东侧铺设12管排管(其中6管为φ110PVC-U管,另6管为7孔梅花管),人行道下埋深0.8~1.0米,埋地敷设,穿过道路时采用混凝土包封保护。
(9)燃气工程本次设计只考虑预留燃气管道位置。
(10)竖向控制规划:①管道布置从地面算起,从上至下管道布置顺序为:电力电缆沟、路灯管线、通信电缆沟、燃气管道、给水管道、雨水管道、污水管道。
②管道建设优先次序为:雨水管、污水管、给水管、燃气管、电力电缆沟、通信电缆沟、各类支管。
各类管线过街时应尽量采用净厚度较小的管材,并采取技术措施,减小总构造厚度。
③管线竖向布置各种管线在交叉时竖向布置从上至下的埋深次序为(以管道所对应的道路中心标高为±0.00):路灯照明-0.5m、天然气管道(管中心)-1.0m、给水管道(管中心)-1.1m、通信排管(管中心)-1.2m、电力排管(管中心)-1.6m、雨水管道(管顶)-2.0m,污水管道(管顶)-2.6m。
综合管网在交叉路口交叉时,为避免碰撞冲突,相应的作竖向标高控制。
给水管道、通信排管、电力排管在与其它管道交叉时应相应下沉。
表1-1管道竖向位置控制表管线名称覆土管线名称覆土天然气管道0.6~0.8电缆沟0给水管0.7~1.0雨水 1.7~2.0路灯管0.5~0.7污水 1.8~2.5通信管0.7~1.0本表的数字为主要覆土埋深,各交叉口处的埋深根据交叉口处的竖向设计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