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第1讲思路、情感、语言一、[2018·福建]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15分)好沉的一抔土石英①在这里,旧的皇历是更不灵了。
②原本我以为,黄河口的土是粗糙的、贫瘠的。
因为在我幼小时,大人们就告诉我:那是个盐碱沙荒、十年九不收的地方。
③但当我实地来到这黄河入海处,亲眼领略了它的豪迈气势和不凡的资质后,我便意外地发现:这里不仅地阔,而且土肥,攥在手里,酥细得像润了油,却又不腻而匀和;凑近鼻沟下一闻,别有一种清香。
以我年轻时在老家从事农桑的经验,这样的土质,不管种蔬菜还是种庄稼都是很理想的。
④果然,在后首那块干松的地段,好一片秋禾!风过时,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
那千支万条谷穗的金笔,在漫野里尽情描绘秋熟的图景。
⑤再往前,更接近河口的一片土地,许是刚冲积成不久,还没有好好利用。
如此潮润的沃土,瞅着都会口舌生津,谅也不会长时被闲置的。
⑥我是个庄户底儿,颇有些“爱土成性”,走着走着,禁不住又珍惜地捧起一抔土来,觉得好沉重,真的——比一般的土要有分量。
“你的手感不一样吧?”我们的老向导、四十年的治黄专家王总工程师看出来了,接着他以充满诗意的幽默口吻向我解释,“这土确实有点特殊:黄河口虽说在山东,这里的泥沙却不全姓鲁,它们有的姓甘,有的姓秦,有的姓晋,有的姓豫,大都是外来户。
你手里攥着九个省区呢,怎能不重?”⑦我始而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再一琢磨,或许还真有道理,但究竟是科学上的依据,还是哲理上的深远含义?科学上的道理,土质的某种特殊性,还有待请教;引我深思的倒是他所说的“攥着九个省区”这句话,确实是够有分量的,其中不但有地理上的广阔,更有历史的重负,大河不舍昼夜滔滔奔流,融雪纳雨,诸种情味,羼和着千年万载艰辛的汗珠。
经过漫长历史淘滤,轻浮的、劣质的分子被冲出河口,混杂于海水中;能够落下来的便执着地痴恋于河口,不肯随波逐流。
这些分子多是精华,它们当然最凝重。
⑧这土,攥在手里是无声的,我却觉得它储留、凝结着我们这个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
太遥远的且不说,七十多年前,就有黄泛区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哭泣,更有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雄浑声浪……⑨我更深深感悟到:我手里攥着的不是一抔普通的土,一时竟舍不得扔弃它——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一种精神的动力。
这时我不仅觉得它的分量沉重,而且攥得好苦!⑩但不论是何种滋味,过去的毕竟已成为过去。
现在,我闻到的是风赠秋熟的醇香;眼前,是驰向海口的两栖机动勘测船。
王总兴致勃勃地向我透露:三年以内就将结束这里“有水无航,有油无厂,有口无港”的局面。
“到那时,你再来看!”他的语气是那么坚定,那么充满信心;不需怀疑,他过去四十年间的治黄成绩就是金质“信用卡”。
至此,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
土,被攥成紧紧的一团,我随手把它揉碎,轻松地撒开去,土星儿均匀地铺在地面上,幻觉中,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新洲远景图……(略有删改) 1.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6分)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
(1)赏析画线句子:(2)赏析加点词语:2.第⑨段写“我”将土“攥得好苦”,第段写“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我”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分)3.作者为什么认为黄河口的土“好沉”?请简要分析。
(6分)第2讲形象、含义、主旨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16分)密密的针脚赵宜辅①母亲愈发衰老了,习惯在脑后随意绾一个髻,花白的头发已失去了原先的光泽,干枯发黄。
这些年地里家务的劳累,使母亲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走路时腰老伸不直,稍微负重,腰就疼得站不起来,可即便是这样,母亲还坚持种了一亩地的棉花。
她说:女儿家的棉被该换新的了。
②我给母亲去过电话,说市场上的羽绒被轻盈美观又不失暖和,不愿意母亲再劳累。
母亲坚持说棉被才更暖和贴心。
③十年前,母亲也是这般,选了绒长一点的棉花请人加工成棉絮,买来崭新的被里、被面,她要为心爱的女儿缝制嫁妆。
④秋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倾泻进来,洒下一片暖。
那时母亲尚且年轻,眼神好,眯着眼穿针引线,在右手中指戴上顶针后就开始缝纫了。
母亲动作娴熟,不时地把针在头发上擦一下,加点润滑,遇上厚的地方,针穿不过去,就把针尾在顶针上顶,母亲神情很专注,似乎在刺一幅精美的苏绣。
我知道,她是在把那份浓浓的爱一针一线缝在这棉被上。
⑤母亲做这些的时候,我除了默默看,什么也帮不上。
索性将脸贴在棉被上,闻着棉花散出的那种淡淡的清香,还有残留着的阳光的味道,有一种暖意在心底蔓延开来。
⑥转眼间春去秋来,这期间烦琐的育苗、除草、打药直至棉花收获,不敢想象母亲是如何在地里劳作的。
仿佛看见那些寒露沾衣的清晨,我那单薄的母亲围着自家做的蛇皮袋穿行在高出她许多的棉花垄里拾捡棉花,而露水悄无声息地打湿了她的衣衫;仿佛看见母亲在堂屋里剥棉花,黑乎乎皴裂的指头掏开一朵朵的洁白。
而做着这些,支撑她的只是那份心心念念的牵挂。
⑦待到缝制好了四床厚实的崭新棉被,母亲便要亲自给我送来。
因为晕车,只好坐三轮车一路颠簸来到小城。
我接过棉被的那刻,鼻子发酸,泪水忍不住就落下来。
轻轻地抚摸着光滑的被面,抚摸着密密麻麻的针脚。
这针脚里有我熟悉的气息,属于母亲的气息。
⑧抬眼望见母亲,她正开心地笑着,眼角的皱褶堆积得更深了,这笑,是那般慈爱,是那般暖心暖肺。
⑨母亲一边说我是傻丫头,一边替我擦拭泪水。
她的手指关节粗大,粗糙得像干枯的树皮,动作却很轻柔,生怕弄疼我似的。
我把头埋进母亲的胸前,母亲用双臂抱着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些旧时光里,开心了、委屈了也是这般依恋母亲的。
而不管岁月的脚步走过多远,我知道,母亲永远是给我温暖的那个人,无论我飞多高,母亲的牵挂始终在。
⑩有时候,大爱就是无言的,一如这密密的针脚。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7年第1期,有改动) 1.请简要分析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分)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
(4分)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选文的主题。
(4分)4.文章以“密密的针脚”为题有何妙处?(4分)第3讲作用、手法、探究三、[原创] 阅读下面散文,回答问题。
(16分)苔意华里①“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②你折过巴陵的桃花,吹过龙门的风沙;你攀过昆仑的雪峰,看过浩瀚的彩虹;你观过凌烟阁顶的落日、水云坊畔的歌舞、论剑峰上的积雪、三生树下的月色……世间万千风物,你看过那么多的波澜壮阔,你知道何谓惊心动魄。
③可是,你有没有注意过那咫尺间、低眉处,那抹青苔?④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心如小小的安静的城,恰如青石的街道向晚,足音不响却回荡悠长。
而青苔,就那样静静地兀自生长。
⑤或是叶黯花残抵死未朽的枯梗,或是粗糙青旧缺边的瓦楞;或是久无人迹的荒芜院落,或是满怀情谊的小叩柴扉;或是河洲水湄的长堤,或是荒烟蔓草的沼泽;或是青石铺就的台阶,或是老屋滤水的屋檐……⑥老屋门前的青石子路被阳光吻得泛白,在乌青色的石子间隙之间,星星点点,会冒出一撮撮毛茸茸的青苔,透着青翠碧绿的生命力的呼吸。
⑦光着脚板走上去,是半温半凉的触感,如同三月春风半寒半暖,仿若暗恋的意中人若即若离,让人清醒又惊喜。
好似露珠绽放在花叶上轻轻颤抖的卑微喜悦,那种透过皮肤肌理、骨骼血脉的沁人心脾,有若果香氤氲在空气里,而你恰好深呼吸,仿佛微风拂面,你正眯着眼睛。
⑧那种温凉不会让人贪恋沉醉,有如君子之交淡若水,不热络亲昵,止乎于礼的疏离。
⑨老屋废弃,时隔经年再回去,恍然发现已是连缀成了一大片,凹凸有致地覆盖了细细密密的青石子铺就的小径。
毛绒,蓬勃,深浅,斑驳,掩不住原物本色之余又添一抹苍青,从星星点点蔓延到整整一大片。
⑩苍苔一片青,那是一种恍惚的绿,像是被时间耽搁了似的,轻雨过后,濡湿得犹如地上淌满的回忆。
那种绿,长在“旧”这个词上面,属于痕迹,是固定着的水,滋生着故事,和光同尘。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思幽忆人,是许久未见的故人前来轻叩柴扉。
于主人而言,那种经久寂寥之后,深锁重门为君开的喜悦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于访者而言,算是觅得一处静好时光,暂享安闲。
于我,它是老屋房檐下一场潮湿的梦,总让我想起春天的江南水乡巷子里、庭院中光着脚丫的无邪时光。
它与旧时光比邻而居,蓦然地给人一种光阴湛湛、流年日深之感,像是未了却的心事。
它如同记忆中亘古不变、绵延不绝的风景,在不经意间,就攻城略地般蔓延一地,浑然不觉地入了你的眼,占了你的心。
青苔,不灵动飘逸,只懒懒地贴于大地,汲取本就不多的阳光和雨露。
它不依附纠缠,只缄默地生长蔓延;它低到尘埃里,开不出花来,却不自轻自弃,只寡言少语。
它不归于琴棋书画诗酒花般的雅物,但陋室有苔幽意在;它也不至于柴米油盐酱醋茶般的凡品,沾染着些许的人间烟火气,不厌尘绝俗却又自处一隅。
仿佛在水一方,悠闲地看山水,淡然地观世情的璧人,温婉之余,骨子里又透着清冷,自由自主,坚定不可折服。
不作茧自缚,困坐愁城,兀自生长,缄默不语,却又通透若琉璃,这,才是苍苔颜色。
问君何意栖碧苔,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02期) 1.本文引用李白的诗句作为开头,有何用意?(2分)2.阅读第⑤段,作者运用这组排比句,是为了突出青苔怎样的特性?(3分)3.比较一下第⑦段和第⑩段中画线句子,这两个句子的描写角度有何不同?试作分析。
(3分)4.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妙处。
(2分)它如同记忆中亘古不变、绵延不绝的风景,在不经意间,就攻城略地....般蔓延一地,浑然不觉地入了你的眼,占了你的心。
5.作者在写完老屋门前的青苔后,展开了联想,他想到了什么?(3分)6.阅读第段中的画线句子,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
(3分)参考答案一、1.(1)示例: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将高粱穗比作硕大的锣鼓槌,形象地写出了高粱穗的饱满;“擎”赋予高粱以人的动作,生动地写出了高粱的壮硕。
(2)示例:“腾出”写出珍鸟受惊吓后急速飞离的情态;“飘落”写出珍鸟的轻盈,给秋熟图景增添了生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
画线句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分析。
经分析,画线句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
根据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写出作用。
如:将高粱穗比作硕大的锣鼓槌,形象地写出了高粱穗的饱满。
赏析词语,首先了解词语的含义,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具体含义。
如:飘落,形容物体飘荡降落的下沉状态。
这里写出珍鸟的轻盈,给秋熟图景增添了生机。
2.沉重的历史已经过去;新中国治黄成绩显著;新洲的美好前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