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运动心理学第十四章 运动损伤的心理及康复
运动心理学第十四章 运动损伤的心理及康复
三、运动员受伤后的认知反应
受伤的运动员会将注意集中在伤痛上,急切 的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了解受伤的程度、受伤原 因及受伤后果,包括短期后果和长期后果。
一些运动员受伤后不再重返赛场是因为丧失 了自我认知感。
还有许多运动员受伤后难以降低他们的期望, 他们可能期待自己重返恢复到受伤前的水平,但 这种期望可能不太现实。因此,他们需要调整自 己的目标和期望。
二、促进损伤康复的心理学手段
与受伤的运动员建立亲密的关系 传授损伤与康复过程的知识 教会特殊的心理应对技能 教会怎样应对伤病的复发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向其他受伤的运动员学习
三、伤后的锻炼与治疗原则
(1)合理安排伤后训练,保持运动员已获 得的良好训练状态,防止因伤后突然停训而引 起“停训综合症”;
五、其他心理因素
(一)动机 (二)心理准备 Nhomakorabea第二节 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反应
一、 运动员受伤后的心理反应可以分 为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否认 第二阶段:愤怒 第三阶段:讨价还价 第四阶段:抑郁 第五阶段:接受与改造
二 、运动员受伤后的情绪反应
一旦运动员确信自己受伤,可能会在情绪上 变得不安,犹豫不决,感到空虚,孤立和与世隔 绝,或者感到震惊,怀疑,否定或自我怜悯。许 多运动员还会高度的恐惧和焦虑。他们担心自己 是否能完全康复,担心如果再度受伤,是否有人 会永远取而代之。由于运动员受伤时不能训练和 比赛,所以他们有大量的时间为此担忧。
第十四章 运动损伤的心理与康复
第一节 运动损伤的心理原因
影响运动损伤的心理原因
一、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造成的两种结果可直接导致运动员受伤。这两种结果是: 第一,注意力瓦解 第二,肌肉紧张度增加
二、人格因素
人格因素虽不是致伤的直接因素,但它与应激源史、应对策 略的资源等相互作用,可能影响运动员对压力作出反应。这 些因素包括:意志的坚强性、内外控制点、合群感、竞赛特 制焦虑、内部动机、自我观念以及内外向等等。
(2)练习时合理使用保护带,以防止发生 劳损、再伤或肌腱韧带的松弛;
(3)加强局部治疗,改善伤部代谢,消除 水肿,防止深痕粘连与收缩。预防应遵从运动 训练原则,科学安排运动量,提高身体素质, 加强医务监督与安全教育。教学中还应提高学 生相互保护以及自我保护的能力。
谢谢!!!
第三节 运动心理学对运动康复的作用
一、康复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研究发现:康复较快的运动员比康复慢的
运动员更多的使用了目标设置、积极的自我谈 话,较多的使用了康复表象。这些结果提示我 们,心理因素在运动损伤的康复中扮演着重要 的角色。本质上,对运动损伤的治疗应该包括 心里技术,以加快治疗和恢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