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话描写ppt

对话描写ppt


下面老师要说一段对话,老师说完 后,请同学们把它写下来
• 第一;分段写;第二,正确使用标有好多 事情是在对话中进行的,对话完了,事情 结束。 • 只要我们善于倾听,就会发现好多写作素 材。
• 下面老师就再来考考大家,请同学们听一 段对话。这段对话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 个公益广告。
• 女青年说:“哎,你挤什么挤,没长眼睛 啊?” • 男青年说:“年纪轻轻的,怎么不说人 话?” • 女青年说:“哎,你挤着我了,你!” • 男青年说:“来劲了,是吗!” • 老者说:“算了,算了,年轻人把心放宽, 就不挤啦!”
提示语
对话描写形式: 1、提示语+内容 (拉车式) 2、内容+提示语 (推车式) 3、内容+提示语+内容 (挑担式) 对话描写注意事项: 1、内容分段写 2、提示语位置有变化(前、中、后) 3、提示语有要修饰成分(写表情、写动作) 4、“说”后面的标点符号不同(冒号、逗号、句 号)
1、拉车式。
(说话人在前)
XX说:“……”
“……”XX说。 “……”XX说,“……” “……”
这表卖给你时明明是好的,到你手里就坏了。

表的小伙子说 谁知道是不是你自己弄坏的。 大姐姐生气地说 明明是买的时候就坏了,你这人 怎么这么缺德? 哼,我缺德?那你呢?我凭什么相信你? 算我倒霉,这表你给我退了! 本人卖出去的东西一律不退,气死你! 你到底退不退? 不退就不退,你能把我怎么样? 小伙子斜着眼, 轻蔑地说 不退就砸了你的摊子! 大姐姐气得脸都红了,从 地上捡起一块大鹅卵石,大声问道 退不退?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 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 是有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嘴里嚼着, 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 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 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 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 “这表卖给你时明明是好的,到你手里就坏了。 ”卖表的小 伙子说,“谁知道是不是你自己弄坏的?” • 大姐姐生气地说:“明明是买的时候就坏了,你这人怎 么这么缺德?” • “ 哼,我缺德?那你呢?我凭什么相信你?” • “ 算我倒霉,这表你给我退了!” • “ 本人卖出去的东西一律不退,气死你!” • “ 你到底退不退?” • “ 不退就不退,你能把我怎么样? ” 小伙子斜着眼, 轻蔑地说。 • “ 不退就砸了你的摊子! ”大姐姐气得脸都红了,从 地上捡起一块大鹅卵石,大声问道,“退不退?”
作者在写人物对话时,使用了大量 的提示语。
• 什么叫提示语?语段中表明这句话是谁说 的,怎么说的,这就是提示语。比如说 “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再望望伯父的鼻子” 这句话就是“提示语”。请同学们找出这 个语段的提示语。
• 提示语在对话中有变化。这个语段中的提 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 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 是有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嘴里嚼着, 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 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 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 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当提示语在内容的前面时,“说” 的后面是冒号;当提示语在内容的 后面时,“说”的后面是句号;当 提示语在中间时,“说”的后面是 逗号!
• 提示语里每个表示说的词语前面都有修饰 的词语,告诉我们说话者是怎样说的,怎 样问的,或是怎样回答的。也就是说提示 语中的修饰词语是对人物的动作或神态的 描写。
对话描写包括:内容
提示动作、情态词 不假思索 、 脱口而出、 得意 洋洋 、 奇怪 、 纳闷 、 话音刚 落 、一本正经 、自以为是 、 半信半疑 、 疑惑不解 、满有把 握、羡慕 、 形影不离、 若有 所思 、眨巴眨巴 、 神秘地微笑、 恍然大悟。
这段话写人物写得最多的是什么?
• 写好对话非常重要,因为很多事情,就是 在对话当中进行的,对话一完,事儿也就 结束了。所以说,我们要学会写对话。 • 同学们再看,作者在写人物对话的时候, 有什么特点? • 作者在写人物对话时是分段写的。 • 不管你说多少话,哪怕只有几个字也占一 个自然段。如:“那怎么——”三个字就占 了一个自然段。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 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 是有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嘴里嚼着, 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 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 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 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在表达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 觉得在运用提示语修辞词语时 用词有些重复,多次用到谁谁 谁“说”,老师告诉大家一个 窍门,我们可以将说换成别的 同义词啊。 同学们说说,“说”的同义词 有哪些?
表示“说”意思的词:道 、 叫 、 喊 、 嚷、 问、 念 、 咒、 吭 、 劝说、 唠叨 、嘟 囔 、 请求 、 反驳、 呻吟 、 吆喝 、 打招呼 。
对话描写注意事项: 1、内容分段写 2、提示语位置有变化(前、中、 后) 3、提示语有要修饰成分(写表情、 写动作) 4、“说”后面的标点符号不同 (冒号、逗号、句号)
“嘀嘀”,公交车到站了,上班的大人、上学的孩子一 拥而上。 “哎,你挤什么挤?没长眼哪?”一位年轻的女士忍受 不了拥挤,对他身边的一位年轻男士愤怒地说,眉毛挑 得好高,脸气得通红。 “年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年轻男士火冒三丈,并 且又挑衅似的往年轻女士身边靠了靠。 女士脸色更加难看,眼睛瞪得又圆又大:“哎,你挤着 我啦,你!” “来劲啦,是吧?”男士毫不退让,抬起被挤得没处搁 放的胳膊,好像要打女士的样子。 “算啦,算啦!年轻人,”一位旁观的老人心平气和 地劝他们,“把心放宽,就不挤了!” 两个年轻人都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不再说话,车上 安静下来。
有的提示语在说的话的前面,有的提示 语在说的话的后面,有的提示语把说的 话分成两部分,提示语嵌在中间,这就 加变化。我送大家一句话:没有变化就 没有艺术。这个发现,对同学们写对话 很有帮助。一定要记住哟。
再看,由于提示语的位置不一样,“说” 后面的标点符号也有变化了。有什么变 化?请同学们仔细看,说一说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对话写得更具体。想 想看,他们三个人,一位年轻的男士,一位 年轻的女士,一位老人。他们三个人,在什 么时间、什么地点说的这些话?再想想,当 这两个年轻人听了这位老人的劝告以后,又 会怎么样? 一定要发挥想象。想象非常重要。会想象的 人,才能写好作文。我相信,每个同学听了 他们三个人的对话,都有自己的想象。再想 象一下,他们三个人说话的时候,什么样的 表情、什么样的动作。
写对话分自然段写,有什么好处呢?
• 写对话分自然段,第一,能使文章显得非常清 晰,看上去舒服; • 第二,老师批改作业,读你的文章,眼睛不疲 劳,老师一不疲劳,一高兴,心情一好,马上 就给你作文打高分; • 第三个原因,我一般不和别人说,写对话分段, 文章显得很长,是不是啊?老师不是说,作文 要写一页、二页、三页嘛,这一分段,一页就 变成两页了。 •
2、推车式。
(说话人在后)
妈妈说:“今天天气 真好啊!”
“今天天气真好啊!” 妈妈说。
3、挑担式。
(说话人在中间)
4、空车式。
(没有说话人) “今天天气真好啊!” “是啊!” “我们出去走走吧!” “好啊!”
“今天天气真好啊!” 妈妈说,“我们出去走 走吧!”
说话人在前
说话人在后 说话人在中 没有说话人
退一步海阔天空
一天,上班高峰时,在一辆公交车上,人们都抢着去上班,由于 人太多,一位西装打扮的年轻男士挤了一下一位穿着漂亮的时髦女士, 两人便争吵了起来。 “哎,你挤什么挤,没长眼睛啊?”女士叫道,眼睛瞪得大大的, 似乎在冒火。 男的回敬道:“年纪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 “哎,你挤着我了,你!” 咳,男的拉起袖子,眼睛瞪得比嘴巴还大,火冒三丈地吼道: “来劲了,是吗!” 男的挥出拳头,准备大打出手。 “算了,算了。”一位老人急匆匆地赶过来,把两位年轻人拉开, 对他们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啦!“ 两位年轻人羞愧地低下了头,伸出右手握了握手,不再争吵。真 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啊!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 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 是有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嘴里嚼着, 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 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 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 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