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A卷一、选择题(单选、多选)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P3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P143、“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P30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1)世界物质统一性,(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
P325、下列哪些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如,抓典型。
P456、割裂普遍性与特殊性。
如,白马非马。
P457、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P64-668、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P689、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的条件性: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和对立并不是绝对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
P7610、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P98(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性的反作用。
(4)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1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上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P1051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原因:(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2)对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P122——12613、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P13414、价值是商品本质属性: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
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
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因而它们可以相互比较。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其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P14415、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P1471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P18717、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尽管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
(这个过程中,两者可能会平等交往,和平共处,存在斗争,平等经济,但是不会互不往来。
)P210 18、通过批判旧世界来解放发展新世界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只能从根本上、从社会实践,从社会存在入手。
P21319、无产阶级国家(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P21520、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P229(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力。
(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21、共产主义的含义:科学理论、现实运动、社会制度、社会理想。
P255二、辨析题1、辨析:人的认识和实践都是有限的。
P70-71答:错误。
两者都既是有限又是无限的。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人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客观上,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主观上,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过程。
2.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由于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因而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它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即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在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
人们的认识超越于或落后于客观实践的发展阶段,都是离开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常常是“左”的或右的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4.“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作为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不只是实践到认识和认识到实践多次飞跃的综合,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
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正是认识运动中实践和认识的这种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
2、资本主义国家有了经济计划,就能从根本上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P201 答:不能。
只能缓解。
1、经济计划作为经济调节手段,不具有社会属性。
但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为垄断资产阶级攫取高额利润服务的,因而这种计划手段不可能完全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不可能通过计划经济调节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更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生产无政府状态。
2、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市场调节作用大,国家调控作用小.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通过计划经济中的政府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缺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这点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资本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这是资本主义国家无政府状态的根源。
而且计划经济存在以下缺点(估计这个不一定有用):生产结构单一、政企不分,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过于严重。
所以这句话不对。
3、资本主义经济计划是建立在私营企业有充分自主权的基础之上的,公司决策所依据的还是利润率,而不是国家计划。
国家计划对私营公司没有行政约束力。
虽然国家可以运用经济杠杆把私营公司引导到国家计划的轨道上来,而且也能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是,由于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经济基础,不能改变私人资本追求高额利润这一经济运行的根本目的,因此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无政府状态。
三、材料分析题1.生产力能否跨越式发展?P100-101答:能。
主要从生产力的结构入手,改善其四项基本要素来达到跨越性发展。
一是劳动资料,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如何,主要取决于生产工具的质量和数量;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二是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不同往往会影响劳动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对象将日益扩大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三是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四是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
综上所述,只要改善生产力四大基本要素,便可以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P100——101四、论述题1、(1)朴素唯物主义的世界统一性问题与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问题的共同与区别。
答:共同——都肯定物质第一性,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区别——前者是统一于具体的物质,后者统一于客观实在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带有猜测性和直观性,但缺乏科学根据,过于简单化。
它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个性)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的基础上,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观点。
总体来说,在物质观上的主要区别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当成物质的具体形态,而且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既看到物质的决定性,又看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既唯物又辩证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现实意义与方法论。
现实意义与方法论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这一原理告诉人们,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都不存在。
一切现象,自然的、社会的、精神的,归根到底都是由物质运动所引起的,都可以从中获得最终的解释与说明。
坚持这一观点,可以有力地批判和抵制一切唯心主义、宗教迷信和歪理邪说,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说明客观世界以及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是第一性的。
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出发,这就是在实践中坚持唯物论。
只有坚持世界的物质本源性,才能彻底坚持唯物主义,也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去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世界。
P32-342、文化建设:如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网)1、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2、我们要建立公共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3、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4、要明确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方面的责任5、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在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这是由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先进性、群众性、现代性、开放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