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鉴赏专题二鉴赏古诗读懂始

古诗鉴赏专题二鉴赏古诗读懂始

专题二鉴赏古诗读懂始
[温馨寄语]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

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

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

内容和思路是读懂诗歌的关键。

培养读懂古诗的能力,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要抓住古诗的体裁、语言特征,二要把握古诗常见的题材特征,三要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一、从体裁、语言特征方面读懂古诗
(一)古诗体裁常识
诗歌从时间角度分为古代诗歌和现(当)代诗歌,从格律角度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诗为主,兼有部分叙事诗。

中国古诗从发展源流角度又可分为诗、词、曲三种。

A.诗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1.古体诗,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亦称“古诗”“古风”。

这种诗体产生较早,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以后把凡不遵守近体诗规则的诗歌也叫古体诗。

这种诗体依据每句字数的不同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唐以后五言和七言古体诗成为主流,简称“五古”“七古”。

五古主要从汉代五言诗发展而来,七古则是从七言和杂言歌行发展而来。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者,但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古体诗的特点: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句式可整可散,篇幅可长可短,每句字数可多可少。

不讲平仄,不讲对仗。

用韵押韵,自由灵活。

一般押宽韵,大多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而且可以换韵。

乐府诗是古体诗的一种。

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因兼及创作和搜集民间诗歌、乐曲,后遂称这类诗歌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

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

宋元以后,配乐歌唱的词、散曲等,有时亦称乐府。

2.近体诗,亦称“今体诗”。

中国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

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

由于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作格律诗。

律诗的格律十分严密,其要求主要有:(1)诗的每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

(2)诗句的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即在十句以上
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3)有特定的对仗要求。

八句者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依次通常称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

每首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4)声韵格律的要求严格。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二、四、六、八句押韵,而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五律首句多数不押韵,七律首句多数押韵。

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

每首仅有四句,每句五字的,简称五绝;每句七字的,简称七绝。

绝句的声律要求与律诗相同。

具体说来,有四种:(1)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完全不用对仗,这是常式。

(2)截取律诗的后半两联,即颈联和尾联,这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情况。

它要求第一联对仗。

(3)截取律诗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都必须对仗。

(4)截取律诗前半两联,即首联和颔联,则要求后一联对仗。

区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方法:(1)看句数。

古体诗句数不限,近体诗每首句数有限定,绝句都是4句,律诗都是8句。

(2)看字数。

古体诗不拘字数,有五言、七言,也有杂言。

杂言往往以七言为主,夹杂着三言、五言,也有夹杂四言、六言以至十言不等的。

近体诗都为五言或七言。

(3)看押韵。

古体诗用韵较宽,不受韵书限制,押韵可平可仄,又可换韵;近体诗用韵严格,只用平声韵,不可用仄声韵,更不可换韵。

(4)看平仄。

古体诗不拘平仄,近体诗讲究平仄,并一定要符合平仄格式的要求——七绝、七律句中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不论,二、四、六字的平仄须分明;五绝、五律句中一、三字平仄不论,二、四字平仄要分明。

边练边悟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石鱼湖上醉歌
[唐]元结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

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
寄李儋元锡
[唐]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元诗为古体杂言,韦诗为近体七律诗。

B.词
词,亦称“乐府”“长短句”“诗余”“琴趣”等,是我国古代诗歌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约始于南朝,定型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

原指合乐歌唱的歌词,故又称为“曲”或“曲子词”等。

后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称“倚声”。

再后,则依前
人作品的字数、句数、声律、韵律而填定。

自此,方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故称为“诗余”。

词有“令”“引”“近”“慢”等。

“令”一般较短,“引”“近”一般较长,“慢”又比“引”“近”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

随后又出现了“小令”“中调”“长调”:(1)小令,限58字以内;(2)中调,指59字至90字;(3)长调,指91字以上者。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律,即词律,其特征是:(1)字数一定。

每一词调都规定一定字数。

短的如《十六字令》只有16个字,长的如《莺啼序》有240字。

(2)讲究平仄。

(3)句式参差不齐。

少的为一字句,多到十几字句,各种句式都有。

(4)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不同。

有上下句押,有隔一句押,有隔两句押,有隔三句押,还有句中押;有一韵到底的,也有中间换韵的。

边练边悟2阅读下面的句子,完成后面两题。

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③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⑤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以上名句出自唐代人作品的一组是()
A.①②③⑤
B.①②⑥
C.①②④⑤
D.③④⑥
答案 A
解析④为苏轼句,⑥为柳永句。

(2)对以上名句的原作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 C
C.曲(一般指元曲)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形式。

杂剧属戏剧,散曲属诗歌。

散曲是继词之后兴起的可供歌唱的新诗体,它有一定的乐调和一定的歌词格式,是按节拍来歌唱的。

在形式上,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曲两大类别。

小令因其体制短小而得名,又叫“叶儿”,通常指独立的、只有一支曲子的散曲形式。

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