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三角地区旅游合作

长三角地区旅游合作


开发新型旅游产品,创新旅游线路设计
加强城市互动,促进市场联动
The end
二、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背景
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发达、
良好的区位条件
旅游资源丰富,高质量旅游资 源较多,分布相对密集 经济发展快速,社会基础设施 较为完善
三、、上海、杭 州为主,无锡、苏州、宁波为 辅构建成“Z”字形发展带, 沪宁、沪杭“两条边”发展较 强,它们和杭甬线一起构成了 长三角的Z字形的“点—轴” 渐进的发展地带,沿线交通基 础设施完善,城市现代化水平 较高
合作机制缺乏利益补偿机制
长三角地方间的关系是一种纵横交叉、错综复杂 的多边多级关系。多元利益主体的存在,使得在
短期内,区域旅游合作方关注更多的是自己的现
实和未来利益,各地方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 角度出发进行决策,从而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 程
旅游产品单一,结构不合理
旅游产品形式比较单调,大多为团体观光型旅游产 品,在开发上未考虑满足国际和今后国内旅游市场 的期望;旅游者销售的旅游线路几乎全为周游型线 路,而现代旅游者已倾向选择逗留型线路或周游与 逗留相结合的线路,因而其旅游产品表现出个性缺 失的问题,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
五、改进措施研究
1. 2.
加强旅游各要素整合 充分发挥各利益相关者的整合作用
改进措施
3.
4. 5. 6. 7.
统一规划区域旅游资源
建立长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利益分享机制 建立长三角地区共同的市场信息、预警平台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旅游协调合作机制 树立长三角地区旅游新形象,打造区域旅游品牌
8.
9.
整体旅游形象尚未形成
各地在努力塑造自己旅游形象的同 时,忽略了区域整体形象的塑造, 从而导致长三角至今没有确立一个 能够概括该区域旅游资源整体特色 的旅游形象
旅游项目的重复建设和旅游市场 的恶性竞争依然存在
相邻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有许多 的相似之处;古镇游项目密度过大和内 容雷同,出现了周庄等镇发展较好,西 塘等镇发展缓慢而资源却破坏严重的局 面。
长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合作
旅管1102班 董 雯 雯 1102070220
内容大纲
Table of Contents
1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背景 2
3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问题 4
5
改进措施
一、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
长三角地区是由上海市、浙江省(包括杭州、 宁波、绍兴等7市)和江苏省(包括南京、扬州、 苏州等8市)共16个城市所组成的区域。根据长 三角旅游合作发展历程,认为长三角旅游合作 经过三个重要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酝酿阶段, 20世纪90年代的联合阶段,以及从2003年开始 的区域旅游合作融合阶段。长三角有中国旅游 “金三角 ”之称,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对全国具 有重要的示范效应。
层级体系
长三角城市呈现不同层级,形
成“核心—边缘”的梯级辐射 形式。将长三角旅游城市分为
4 个等级:国家级旅游城市—
—上海,省域级旅游城市—— 杭州、南京、苏州,区域级旅 游城市——无锡、宁波等城市 以及地方级旅游城市——嘉兴、 镇江、扬州等城市。
多层面网络化发展趋势
区域旅游资源丰富且等级较高,4A级景区 旅游 资源 旅游 机制 旅游 标准 有74个,均匀分布在长三角各个城市,组 合上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旅游标准一 体化工作会议制度已建立,旅游政策法规 等将趋于统一;推进了省际高速公路通道 客源 互输 高速 公路 旅游 法规 建设,打造长三角区域高速公路网络,并 在客源互输方面打破了相互障碍,且高速 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立体交叉已成 网络;建立长三角旅游信息沟通机制、工 作联动机制和完善三地旅游管理工作联席
会议制度,在建设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的
基础上,努力构建长三角诚信旅游区。
四、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存在的问题
缺乏整体旅游规划
宏观上缺乏统一的政策和制 度,微观上缺乏统一的收费 标准、服务质量标准等
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
长三角各级城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属非均衡性分布,从分布空间来看,主要 分布在杭州湾以北的地区,尤其在沿江地 区分布最为集中。长三角总体趋势基本呈 现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苏州为次 中心,无锡、宁波等为三级中心,镇江、 嘉兴等为第四级的金字塔式等级梯度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