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实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少量缓慢的漏出性出血,一般不 会引起严重后果。
大范围的漏出性出血,可导致出 血性休克。
破裂性出血,短时间丧失循环血 量的20%~25%时,可发生出血性 休克。
发生在重要器官的出血,即使出 血量不多,也可引起严重后果。
长期慢性出血,可引起贫血。
血栓形成
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
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在这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
淤 血

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淤 血;肺泡腔内含有水肿液和红细胞、巨
噬细胞;心力衰竭细胞(heart failure
cell)出现;肺泡壁变厚和纤维化。
临床 明显气促、缺氧、发绀,咳大量粉红 表现 色泡沫痰或棕黄色小点痰。
肺组织正常仿真图
肺泡
肺呼吸部
1.呼吸性细支气管 2.肺泡管
3.肺泡囊
可见心外膜下广泛出血,呈红褐色。出血部位 主要分布于左心室区域。
蛛网膜下腔内可见弥漫性出血,血液淤积,脑表面 沟回结构不清。
在肺脏的表面可见红色出血灶,病变呈点、片状,分 布不规则。
在肾脏切面中,皮质和髓质可见灶状和片状出血,呈 棕褐色。
后果
取决 于出 血量、 出血 速度 和出 血部 位
血栓 形成

促 纤 溶 (tPA)


屏障作用破坏

启动内、外源性凝血

血小板活化并粘集
血栓形成
抑 制 纤 溶(PAIs)
血流 状态 改变
涡流 形成
血流 缓慢
1 血小板进入边流 2 凝血因子局部堆积、 活化 3 产生离心力,损伤内 皮细胞
1 血小板靠边 2 局部已存少量凝血活 性物不被正常血流稀释、 运走 3 流入局部血液的凝血 物在局部滞留 4 促内皮细胞激活,增 加WBC粘附
静脉压 升高
缺氧和代谢 产物堆积
实质细 胞萎缩、 变性、 坏死
间质网状纤 维塌陷,胶 原纤维增生
组织、器 官硬化
血管基 膜变性、 内皮间 隙增大
血管 通透 性增 高
淤血性 水肿、 淤血性 出血
重要器官的淤血
肺淤血 肝淤血
1.肺淤血
病因 多见于左心衰竭
肉眼:肺肿大,色暗红,切面有泡沫状

病 红色液体流出,晚期质地变硬,棕褐色
4.肺泡
肺褐色硬化
肺淤血
示肺泡壁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充血
示肺泡壁纤维增生
高倍镜下
心力衰竭细胞
2.肝淤血
病因 多见于右心衰竭
肉眼:肝肿大,包膜紧张,切面红、黄

病 相间,称为槟榔肝(nutmeg liver)。
淤 血

镜下:肝小叶中央区除中央静脉、血窦 扩张淤血外,肝细胞因缺氧、受压而变
实验二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分类
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 血
液 循
局部循环血量异常
充血和缺血

局部
障 碍
血液 循环
血液内出现异常物质
血栓形成
障碍
血管内成分逸出
出血和水肿
充血和出血
(Hyperemia)
充血是指器官或组织内血液含量增多。
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 简称充血(hyperemia)
原因:
1、静脉受压 2、静脉腔阻塞 3、心力衰竭
静脉性充血
病变
镜下:见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淤血。 肉眼: 淤血器官和组织含血量增多→体积大
还原Hb增多→呈紫红色, 代谢降低、散热增加→温度较低。
后果
决定 于器 官或 组织 的性 质、 淤血 的程 度和 时间 长短 等
病变和后果
侧枝循 环淤血
慢性淤血
肝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央静脉→小叶下静脉
肝动脉→小叶间动脉↗

(营养血管)
下腔静脉← 肝静脉
肝血管卡红注射
肝小叶(局部) 墨汁注射染色 ←小叶间静脉 V 中央静脉
槟榔肝(低倍镜观)
肝淤血
小叶中央静脉及其附近的肝窦扩张充血 ② 镜下: 中央静脉附近的肝细胞萎缩、消失
小叶周围的肝细胞脂变
出血 (hemorrhage)
肝血窦
位置:肝板之间 形态:腔大不规则,
互相吻合成网 窦壁:内皮细胞有孔,
间隙大、无基膜, 内皮外有网状纤维 窦腔:肝巨噬细胞 大颗粒淋巴细胞
肝索与肝血窦 ↓内皮细胞 ◆肝血窦 ①中央静脉 ◇肝索
肝索 肝血窦 肝巨噬细胞 胆小管
内皮细胞
肝索与肝血窦模式图
肝的血流循环
门静脉→小叶间静脉↘
(功能血管)
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 简称淤血(congestion)
一、动脉性充血
动脉性充血是指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
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
机制:
生理 或病 理情 况
舒血管神经 兴奋性增高

收血管神经 兴奋性降低
细动脉 扩张
组织 充血
动 脉 性 充 血
动脉性充血类型
动脉性充血
生理性充血 病理性充血
性、萎缩或消失;周边区血窦淤血较晚,
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临床 肝肿大,肝区疼痛,肝功能障碍,长 表现 期慢性肝淤血,会引起淤血性肝硬变
肝小叶
肝小叶横切面 △中央静脉 ▲门管区

肝小叶横切面(局部) △中央静脉
门管区
位置:相邻肝小叶之间 的结缔组织
内含:小叶间动脉 小叶间静脉 小叶间胆管
门管区 ▲小叶间胆管 ★小叶间动脉 *小叶间静脉
是指血液由心腔或血管内逸出。
内出血 :血液逸入体腔或组织内。 外出血: 血液流出体外。
病因和发病机制
破裂性出血
漏出性出血(diapedesis) 因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通 透性增加,血液经扩大的内皮细 胞间隙和受损的基底膜漏出于血 管外,称为漏出性出血。
内出血
血液积聚于体腔内称体腔积血。 在组织内局限性的大量出血称为血肿。
外出血
鼻粘膜出血排出体外称鼻衄。 肺、支气管出血经口排出体外称咯血。 胃、食管出血经口排出体外称呕血。 结肠、胃出血经肛门排出体外称血便。 泌尿道出血经尿排出称为尿血。 微小的出血进入皮肤形成小的出血点 称为淤点, 较大的出血称为紫癜。
左侧内囊处可见明显出血,破坏脑组织,形成大片出血灶, 并破入侧脑室
称为血栓(throbus)。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 制
血栓形成的过程和血栓的

形态

血栓的结

血栓对机体的影 响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条件 血 流 状 态 的 改 变
血液凝固性增高
机械屏障作用
抑制血小板粘集( NO、

PGI2 、ADP酶)
抑制


抗凝血(膜相关肝素样分
子、凝血 酶调节蛋白)
炎症性充血 减压后充血
病变和后果
病变
镜下: 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 肉眼:充血器官或组织内血量增多→体积大而红
代谢加快、功能增强→温度升高。
后果
1. 解除病因 → 可完全恢复 2. 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等→破裂性出血 3. 减压后充血 → 重要脏器相对缺血
二、静脉性充血(淤血)
静脉性充血是指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 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而发生的充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