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历史文献学最新课件第11课魏晋南北朝隋唐:历史文献学的成长时期
中国历史文献学最新课件第11课魏晋南北朝隋唐:历史文献学的成长时期
壹 图书分类法的演进
二 其他目录著作的分类及发展趋势
《七志》 (1) 经典志 (2) 诸子志 (3) 文翰志 (4) 军书志 (5) 阴阳志 (6) 术艺志
(7) 图谱志 (8) 附道经 (9) 附佛经
《七略》 六艺略 诸子略 诗赋略 兵书略 术数略 方技略 辑略
壹 图书分类法的演进
二 其他目录著作的分类及发展趋势
叁 刘知幾在文献学上的成就和贡献
二 《通》撰写的原因
刘知幾自幼有志于史学著述,任职史官后夙愿 得偿。
史馆中志同道合者少,其余史官多为谋取政治 前途的资本。
主张秉笔直书、以史为鉴的修史原则,与其他 史官产生意见分歧。
决意厘定群史,勒成一家之言,继承《春秋》 以来的传统,撰成《史通》。
叁 刘知幾在文献学上的成就和贡献
南朝梁阮孝绪的《七录》是真正七分法的图书目录。
《隋书·经籍志》序认为“其分部题目,颇有次序,割析 辞义,浅薄不经”,既肯定《七录》的录、部设置与次序,又 指出其名称存在“割析辞义,浅薄不经”的问题。
《七录》的七分法和录、部名称经过一定研究而确定,形 式上沿袭了《七略》《七志》,以减少部类、增加各类容量 为宗旨。其根底是四部分类,所以能够“分部题目,颇有次 序”。
贰 史注的独立及其发展
一 《史记》三家注 二 《汉书》颜师古注 三 《三国志》裴松之注
贰 史注的独立及其发展 一 《史记》三家注
司马迁所著《史记》完成后,有亡缺也有续补,东汉 班彪作《史记后传》65篇,其子班固在此基础上撰成《汉 书》,奠定了纪传体在历代王朝史书编撰中的主导地位。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纪传体史学获得巨大发展,《 史记》亦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为之作注者代不乏人。
三 《史通》的内容与得失
《史通》的内容围绕两方面展开:
一是史书编纂制度,亦即为编纂史书形成的一 整套制度,既有溯源性的考察,又有对当 代史馆、史官制度的批评与反思,前者是 为后者服务的。
二是史书编纂的方法,涉及史料的采集和史书 编纂的体例、方法、原则,并根据自己的 标准对既往史书进行分类、评点。
第二方面的内容与历史文献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最早为《史记》作注的是东汉人延笃,撰有《史记音 义》一书,其后出现的《史记》注释著作至少有十五种。
流传下来的只有裴骃《史记集解》80卷、司马贞《史记 索隐》30卷、张守节《史记正义》30卷,世称“《史记》三 家注”。南宋光宗绍熙年间黄善夫刻印《史记》时,最早将 三家注合为一书。
贰 史注的独立及其发展
一 《史记》三家注
裴骃《史记集解》 • 因徐广的《史记音义》过于疏略而作。 • 以《音义》为基础,采经传百家并先儒之说及晋 灼等诸家《汉书音义》。 • 征引文献极为丰富,间出己意。 • 是学者们考查学术源流、辨明史实的重要证据, 是辑佚古籍的重要来源。 • 保存《史记》异文之功尤其值得表彰。 • 坚持“疏不破注”的原则,在文字义训方面下功 夫,史事的考证相对较少。 • 《集解》前后分布极不平衡,在文字、音训等方 面存有不少疏误缺漏之处。
贰 史注的独立及其发展
二 《汉书》颜师古注
其次是名物、典制、地理等方面的训释,对于阅 读、研究《汉书》贡献尤大,可惜内容相对较少。
颜注偶有涉及史实考证,但比例相当小,是颜注 的一个缺陷。
颜注网罗汉唐诸家之说,且抉择审慎,无可替代。
颜注之外参考:清人王先谦的《汉书补注》 今人陈直的《汉书新证》
贰 史注的独立及其发展
魏晋以来形成的社会知识结构为:经典稳定,诸 子限制,史学发展,文学繁荣。四部分类法与之相适 应,遂成为图书分类的主流。
壹 图书分类法的演进
二 其他目录著作的分类及发展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图书分类并非四部分类法一统天 下。
王俭的《七志》没有采用当时常用的四部分类法, 而是仿照《七略》,将所有图书分为七部,附录道、佛 之书。既不是七分法,亦不是六分法,而是九分法,后 谓“合九条”,他自己为全书所撰纲领亦是“九篇”。
《汉书注》是颜师古奉太子承乾之命而作,问世后深为 学者所重,颜师古被称为《汉书》的功臣。
贰 史注的独立及其发展
二 《汉书》颜师古注
颜注对《汉书》最主要的贡献在音义训诂方面,这也是颜注的 主体。
颜注随文注音,讲求雅正,形式规范,征引音切,必明出处。 其注音方法有三:
一是直音。 二是反切(颜师古注音最主要的方式)。 三是比拟标音法,用音相近之字标示,用“ 读如、读曰、读为、读与某同”等几种术语 表示。
在史学走向独立、史著数量剧增、史书写作形式日 趋多元化的同时,学者开始日益关注史学的定位。
壹 图书分类法的演进
一 四部分类目录著作的出现及其发展
二 其他目录著作的分类及发展趋势 三 《隋书·经籍志》与四部分类法的确立
壹 图书分类法的演进
一 四部分类目录著作的出现及其发展
对四部分类法何时出现学界看法不同。
壹 图书分类法的演进
《隋志》既有总序,又在各部类之末分别撰写大序、 小序,为当时的官私目录中所不多见。
《隋志》中的序有很高的学术水准,对部类设置的原 因、各家学术源流及其演变,各个部类图书的沿革、内容 和意义,都做了历史的分析和理论的阐述。
《隋志》在著录图书时只是简单罗列书名、卷数,以 注文的形式标明作者,往往只有姓名或叙其时代官衔,十 分简略。
贰 史注的独立及其发展
一 《史记》三家注
司马贞《史记索隐》 • 体例仿新出之《经典释文》,只标所注之字,不抄原文。 • 前28卷集徐广、裴骃、邹诞生、刘伯庄的旧注,兼述己 意,后二卷乃自撰。 • 包括文字音训、异文校勘等方面内容,特长在于探幽发 微、订正史实。 • 除了释《史记》正文,《索隐》亦兼及《集解》乃至他 人之说,或补充,或匡正其失。 • 在对《史记》正文的处理上,突破了“注不破经,疏不 破注”的传统,比《集解》更为大胆。
郑默《魏中经簿》:“而今而后,朱紫别矣。”
荀勖《晋中经簿》:“更著《新簿》,分为四部, 总括群书”。(文献记载中最早的四部分类法目录。)
据《隋书·经籍志》序所载,《晋中经簿》的四部依 次为:“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 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 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 冢书。”其顺序相当于后来的经子史集。
《隋志》存在的纰漏主要表现为重复和芜杂。
《隋志》之后,唐代有两部著名的官修目录,即《开 元群书四部录》(亦称《群书四录》)和《古今书录》。
贰 史注的独立及其发展
从东汉后期起,注释史书的作品即零星出 现,到唐代中后期,这类作品的数量已经相当 可观。其中对《史记》《汉书》《三国志》的 注释最具代表性,它们集中反映了这个时期史 注的特征与发展方向,对后世史注影响很大。
壹 图书分类法的演进
一 四部分类目录著作的出现及其发展
李充对四部分类顺序做出调整,将甲(经)、乙(子)、 丙(史)、丁(集)的顺序改变为甲(经)、乙(史)、丙(子)、 丁(集)。
李充的四部分类法“自尔因循,无所变革”,一直为 后世沿用。
任何时代图书的分类都与收藏、保存密切相关,而收 藏、保存之方便与否又涉及各类图书数量的增减、学术风 气以及整个社会知识结构和观念的变化。
此两类注占比一成。
贰 史注的独立及其发展
三 《三国志》裴松之注
裴注的内容不仅为三国史保存了更多的真相,也反映 了裴松之对于材料的考证方法以及对魏晋史学的见解。
裴注中有运用传统注释方法的地方。
裴注有别于汉末以来注重名物训诂的经史诸家注释 的突出特点,通过补阙、备异、惩妄、论辩四种方式保 存了多元的历史记载,考证和揭示了大量历史真相,其 史料价值不亚于《三国志》本身。
生平事迹,主要参见《史通·自叙》和《旧唐书·刘子 玄传》。
• 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自幼便广泛阅读,为 撰写《史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 举进士,任主簿后,长期未获升迁,得以潜心坟典, 博览经史近二十年,成为闻名两都的青年学者。
• 调任京师参与《三教珠英》的编撰,其后“三为史 臣,再入东观”。
• 长子触法判罪流放,为“诣执政诉理”被贬到安州 不久后辞世。
贰 史注的独立及其发展
一 《史记》三家注
张守节《史记正义》 • 体例仿《索隐》,既为《史记》原文作注,亦兼 及《集解》《索隐》。 • 原本卷首有《论史例》《论注例》《论字例》《 论音例》等,是读《史记》的纲领性文字。 • 为当时《史记》注释的集大成之作,校点本置于 全书附录中。 • 同样涵盖音读义训,征引故实,与《集解》《索 隐》对比,突出特点是详于地理。
叁 刘知幾在文献学上的成就和贡献
三 《史通》的内容与得失
1.拓展了史学研究范围
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关史学理论探讨的开山之作, 《史通》以论史、鉴史、评史为主。
贰 史注的独立及其发展
一 《史记》三家注
三家注的关系
《索隐》《正义》参考并补正《集解》, 但《索隐》与《正义》相继而出,其二者的关 系存有争论。
三家注在文字考校、注音释义以及训释 史事人物、地理掌故、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等 方面,相互关联,层层推进,又各具特点,堪 称《史记》研究史上的一座丰碑,至今仍是人 们研究和阅读《史记》的重要桥梁。
三 《三国志》裴松之注
陈寿所撰《三国志》取材严谨,叙事简明,史实准确, 甫一问世,广得赞誉。
南朝时学术风气开始转变,出现了对《史记》《汉书》 的集注性著作。
同一时期,裴松之以“务在周悉”,即尽量详细为原 则写出《三国志注》。
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补阙、备异、惩妄、论辩。
贰 史注的独立及其发展
三 《三国志》裴松之注
中国历史文献学
第十一课 魏晋南北朝隋唐: 历史文献学的成长时期
题教思 学考 实题 践和
肆
贡学刘 献上知
的幾 成在 就文 和献
叁
展立史 及注 其的 发独
贰
法图 的书 演分 进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