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6讲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经济

第6讲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经济

根据史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人员构成:生徒和乡贡,且选拔严格; 标准:文章的好坏; 难度:科举考试的录取率低,难度大。
探究
科举制的特点
标准的客观性 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 方式的公平性 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 范围的广泛性 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 时间的延续性 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正式废除
探究
选官制度变化
时段 西周
战国时期\秦\ 汉初 汉武帝时期 东汉至魏晋
隋唐至明清
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度
察举制和征辟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标准 血缘
军功
品德(孝廉) 出身门第
才能
总结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选官依据: 血缘和门第转变为能力 选官方式: 推选转变为考试(逐渐规范化和模式化)
一、魏晋时期的经济
(二)手工业 1、冶铁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南北朝时的白瓷 (三)商业:总体上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以后,北方有 所恢复,南方相对活跃。 (四)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 影响?三维设计34页
阅读图示,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趋势:总人口整体呈不断增加,区域人口呈现“南增北 减”(黄河流域大幅减少,长江流域大幅增加,最终超过黄河 流域,珠江流域有所增加)。 原因:经济发展(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等);经济重心 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课前、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名称;三省的职责、关系及影响 4、唐代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藩镇割据的影响
二、隋唐时期的政治
1.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 2、地方行政体制 (1)调整: 州郡县三级制州县两级制道州县三级制 (2)藩镇割据: 3、选官制度:科举制(隋确立,唐完善) (1)原因: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需要
二、隋唐时期的政治
1.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
2、地方行政体制 (1)调整: 州郡县三级制州县两级制道州县三级制
(2)藩镇割据:
3、选官制度:科举制(隋确立,唐完善)
4、监察、谏议制度:概况、评价
P30
课堂小结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政治
一、魏晋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 、生产工具:三国曹魏马均改进翻车 、土地制度:均田制(土地国有;露田归国家,桑田为世业) 、江南经济的开发
②两条丝绸之路使西域、阿拉伯、波斯商人往来频繁 4、城市:①空间:县治以上的城市设市
②时间:定时启闭 ③管理:设市长或市令管理 ④职能: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变化?
分布:黄河中下游江淮、沿海 经济重心南移
部门:增多
丝织技术进步,陶瓷工艺臻于成熟
城市:出现较多沿海港口城市
海外贸易发达
功能:经济功能增强
(2)评价:
积极:①为庶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②促进官僚体制的成熟,为官僚队伍选拔了高素质人才 ③把官吏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⑤为西方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提供借鉴。
弊端:①禁锢人们的思想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探究
科举制的特点
史料 《新唐书》记载,(科举学生报名)“由学馆者曰 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乡贡“皆怀牒(指身份、履历证 书)自列于州县”。①《日知录》说:“开元以后,四海宴 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②其启诏而举者,多则二 千人,少犹不减千人。所收百才有一。”《文献通考》载: “唐时所放进士,每岁不过二三十人。”③
②两条丝绸之路使西域、阿拉伯、波斯商人往来频繁 4、城市:①空间:县治以上的城市设市
②时间:定时启闭 ③管理:设市长或市令管理 ④职能: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海上丝绸之路
二、隋唐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 1、生产工具: ①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②灌溉工具筒车,利用水力,解放人力 2、手工业: ①制瓷业: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独立,瓷 器成为日常用品。 ②丝织业:缂丝技艺 3、商业:①政治统一与大运河开通,使南北方经济往来蓬勃发展
原因: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先 进的工具和技术。 ③南方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④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
表现: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 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教材P13页)
影响: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打下了基础。
二、隋唐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 1、生产工具: ①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②灌溉工具筒车,利用水力,解放人力 2、手工业: ①制瓷业: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独立,瓷 器成为日常用品。 ②丝织业:缂丝技艺 3、商业:①政治统一与大运河开通,使南北方经济往来蓬勃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