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激素调节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一、教材的整合《植物的激素调节》是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对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植物的结构、生命活动、代谢非常重要,同时本章的实验思想是高考实验设计常考查的一项内容。
本节课之前,学生对本章内容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学习过程若简单地按照教材顺序进行,学生被动学习,必然缺乏兴趣,无法真正对知识进行重新构建。
在复习课中,重新构建新的章节知识结构,并通过自主学习真正参与到学习内容中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因此,《植物的激素调节》复习课第一课时,教师对教材的设计如下:第一:突破核心概念:植物激素,主要从植物激素这个概念的内涵、外延、正例和反例四个方面进行。
反例涉及概念“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不是植物激素”的讨论,正例从“生长素”这种学生熟悉的植物激素入手,进一步看生长素如何体现植物激素的四个特点:内源性、可移动性、微量、高效。
第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主要从三个实例:植物的向光性、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来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其中植物的向光性的科学史学生通过自主复习比较熟悉,因此延伸了两个探究实验,旨在希望学生利用科学家的思想来构建模型,进一步体验激素研究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经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对植物的激素调节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个别知识存在遗忘现象,有待梳理。
同时,经过高三第一轮系统复习,学生研究激素生理功能的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该单元的许多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学生较感兴趣。
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经验中并没有足够深入地将知识和实践相联系,因此在课前预习中布置两个自主任务:探究乙烯利对水果的催熟作用;查找植物激素在生产中应用的相关资料。
三、教学目标《植物的激素调节》的教学内容主要阐述植物激素对其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上的应用。
核心概念是:植物生命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其中最重要的是植物激素的调节。
具体如下:1.1 概述科学家经过不断的探索,发现了植物生长素,并揭示了它在调节植物生长时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1.2 举例说明几种主要植物激素的作用,这些激素可通过协同、拮抗等方式共同实现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3 举例说明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生产上得到了广泛应用;1.4 概述其他因素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如光、重力和温度等。
四、本节课的重难点(第一课时)重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难点:植物激素研究方法的相关模型建立、分析。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设计(一)导入幻灯片展示以下内容:观点一:催熟的水果会造成儿童的性早熟?儿童性成熟是受性激素调节,乙烯或者乙烯利能在人体内表现出性激素那样的作用吗?观点二:“瓜熟蒂落”的黄瓜为何直到上市仍然“头顶带花”,真的是使用了人的避孕药?教师活动:【提问】判断这两种观点是科学还是流言?学生活动:思考,给出自己的答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判断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流言,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引起本节课的兴趣,较好的进入学习状态。
【过渡】植物生长调节剂目前广泛应该于生产,有很多好处,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你可以给植物生长调节剂写说明书呢?复习完这节课,我们就尝试完成这个工作,将科学展示给大众。
(二)、教师展示本节课的考纲,学习任务和命题趋势。
学生活动:明确考纲与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五年考情,考什么,怎么考。
(三)、教师设置关于植物激素概念的问题串,从概念的内涵、外延、正例和反例入手,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学生活动:根据学案学生回扣课本内容,自行梳理知识,并将疑惑点标注。
教师活动:【提问】植物激素的概念?植物激素为什么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不是植物激素?生长素类似物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什么关系?生长素的本质、分布和产生部位?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分析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点评学生认识不到位的知识。
【过渡】作为植物激素,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实例来具体分析一下。
(四)、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植物的向光性:植物向光性解释的模型构建教师活动:【提问】如何解释向光性?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向光弯曲部分、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作用部位分别在哪?单侧光是否影响生长素的产生?单侧光这种生态因素如何影响生长素?学生活动:观看向光性的图片,激发兴趣,思考原因,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向光性解释的模型,在模型构建的过程中回顾科学探究史,并进一步引入下一步的深化探究。
【过渡】构建完这个模式图,我们发现,这里有些问题课本未证实,比如“如何确定横向运输只发生在尖端?”现在我们来完成探究1和2。
幻灯片展示:探究1:验证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材料:胚芽鞘若干,云母片(不能透过生长素),光源要求:用图示表示实验过程简要文字描述实验结果探究2:单侧光如何导致背光侧生长素比向光侧多?假设:a.单侧光导致生长素从向光侧运往背光侧;b.单侧光导致向光侧生长素分解。
(1)四个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满足何种关系可证明假设a?满足何种关系可证明假设b?(2)如果没有发明定量测定生长素的方法,你想用什么方法验证,上图中C的生长素浓度比D多?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给出自己的答案,再合作探究,展示讨论结果(板演)、点评和修正自己的答案。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小组合作,选择有创意的小组板演自己的结果。
【点评】刚才三组同学给出的答案都是合理的,那大家再思考一下,哪个模式图是最合理的?设计意图:能力立意。
以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建构模型,运用激素研究的方法,并评价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过渡】在向光性这个例子中,生长素起促进生长的作用,那生长素一定起促进作用吗?生答:不一定。
教师:那我们来分析顶端优势这个实例。
2、顶端优势:植物顶端优势解释的模型构建学生活动:学生回顾旧知识、给出顶端优势的解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将基础知识的复习贯穿于情境教学中。
【过渡】在这个例子中体现了生长素的什么作用特点?我们现在来分析两重性的曲线。
完成学案上相关问题。
幻灯片展示外源生长素对根生长的影响的曲线。
学生活动:复习旧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曲线上的点和段,总结、评价。
教师活动:【质疑】C点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C点到底长不长?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要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得出正确的认识。
设计意图:问题刨根问底,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漏洞,并再次学习图像分析的方法。
【过渡】在曲线的基础上,我们再进一步分析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完成学案上的大小比较,并组织语言,如何解释这个现象?3、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构建解释的模型构建教师活动:【提问】根部近地侧和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和生长速度的比较?茎部近地侧和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和生长速度的比较?如何解释?是否体现两重性?学生活动:学生复习旧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活动:【质疑】失重状态下会有这种现象吗?【过渡】B\D两点生长素都是高浓度,作用效果为什么不同?这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什么特点?生答: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幻灯片展示体现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五)、小结教师活动: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框架引领,自主构建,内化知识。
巡视、指导学生的学习。
学生活动:自学学案上上小结部分,有问题及时和老师交流。
(六)、拓展延伸幻灯片展示:在顶端优势现象中,侧芽生长素浓度总是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积存于侧芽部位。
(1)根据这个实例推测发生极性运输时可能的跨膜运输方式和推断依据?(2)构建关于生长素运输的小知识框架学生活动:构建生长素运输的小知识框架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已学的知识以新面貌呈现出来,促进温故知新,归纳零散的概念间的逻辑关系,系统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七)、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2,4-D(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植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
如果你给农民朋友写一份这样的除草剂的说明书,你会从哪些方面加以说明?学生活动:思维发散,给出答案。
教师活动:【点评】在我们当地超市信誉楼门口有水果、蔬菜农药残留的检测公式,是不是可以加一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检测公示,让消费者更放心。
(八)体验高考设计意图:联系高考题,引导学生思考,突破重难点。
(九)布置作业总结: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相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参考课本48页旁栏)学情分析植物的激素调节一轮复习第一,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经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对植物的激素调节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个别知识存在遗忘现象,有待梳理。
同时,经过高三第一轮系统复习,学生研究激素生理功能的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第二,学生的兴趣。
该单元的许多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学生较感兴趣。
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经验中并没有足够深入地将知识和实践相联系,因此在课前预习中布置两个自主任务:探究乙烯利对水果的催熟作用;查找植物激素在生产中应用的相关资料。
第三,学生已具备一定观察能力与推理能力。
总体来讲,高中生的认知发展已接近成人的水平,他们精力旺盛,思想敏锐,能言善辩,反应迅速。
评测练习的效果分析植物的激素调节一轮复习作为一轮复习课,本节课选择的当堂评测题目均为高考题,侧重图文分析和实验分析,学生较好得完成了当堂评测。
通过课内观察和课后学生反映,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明显,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掌握了植物的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
学生课后提出了问题,比如: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那非极性运输呢?问题提的很好,说明在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中,学生认真梳理了相关内容,并加入了自己的思考。
教材分析植物的激素调节一轮复习第一,本节在教材中的作用。
《植物的激素调节》是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对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植物的结构、生命活动、代谢非常重要,同时本章的实验思想是高考实验设计常考查的一项内容。
第二,教材的编排特点。
教材内容共包括三节,首先通过植物向光性的科学探究史,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家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理解植物激素的概念;然后结合生长素两重性的曲线,引导学生总结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并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的具体例子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进行分析,如无籽番茄的培育,扦插枝条的生根,顶端优势等;最后分析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进一步介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应用中的两面性。
全章旨在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比较、归纳和图文转换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植物激素和其他因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分析并尝试提出生产实践方案。
第三,教材内容的整合。
本节课之前,学生对本章内容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学习过程若简单地按照教材顺序进行,学生被动学习,必然缺乏兴趣,无法真正对知识进行重新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