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功能性胃肠病(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功能性胃肠病(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多缓慢,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 许多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主 要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胀 痛、上腹灼热感、暧气、食欲不振、恶 心等。常以某一个或某一组症状为主, 在病程中症状也可发生变化。
一、症状
1.餐后饱胀和早饱感常与进食密切相关。餐后饱胀是指正常餐量 即出现饱胀感;早饱感是指有饥饿感但进食不久即有饱感,食欲 消失。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1.有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感症状之一种或多种,呈 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罗马III标准规定病程超过半年,近3个 月来症状持续)。
2.上述症状排便后不能缓解(排除症状由肠易激综合征所致)。 3.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根据临床特点,罗马III标准将本病
分为两个临床亚型:①上腹痛综合征:上腹痛和(或)上腹灼热感;② 餐后不适综合征:餐后饱胀和(或)早饱感。两型可以重叠。
(二)诊断程序
FD为一排除性诊断,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既要求不漏诊器质性疾病,又不 应无选择性地对每例患者进行全面的实验室及特殊检查。为此,在全面病史 采集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应先判断患者有无下列提示器质性疾病的“报警 症状和体征”:45岁以上,近期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有消瘦、贫血、呕血、 黑粪、吞咽困难、腹部肿块、黄疸等;消化不良症状进行性加重。对有“报 警症状和体征”者,必须进行彻底检查直至找到病因。对年龄在45岁以下且 无“报警症状和体征”者,可选择基本的实验室检查和胃镜检查。亦可先予 经验性治疗2〜4周观察疗效,对诊断可疑或治疗无效者有针对性地选择进一 步检查。
2.上腹痛为常见症状,常与进食有关,表现为餐后痛,亦可无规 律性,部分患者伴上腹灼热感。
3.精神症状不少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 不集中等精神症状。
二、体征
一般无明显阳性体征,部分患者可有剑突下轻压痛或按压后不适 感。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FD为一种排除性诊断,对初诊的消化不良患者应在详细采集病史和进 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辅助检查。胃镜检查可作为消化 不良诊断的主要手段。其他辅助检查包括肝、肾功能以及血糖等生化 检查、腹部超声检查和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检测,必要时行腹部CT扫 描。对经验性治疗或常规治疗无效的FD患者可行Hp检查。对怀疑胃 肠外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患者,应选择相应的检查以利病因诊断。对 症状严重或对常规治疗效果不明显的FD患者,可行胃电图、胃排空、 胃容纳功能和感知功能检查。
功能性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dyspepsia)是指源于胃和十二指肠区域的一种症 状或一组症状,其特异性的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早饱感、 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经检查排除了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 质性、全身性或代谢性疾病时,这一临床症候群便称为功 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OFD是临床上最常 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欧美国家人群患病率达19%~41%, 我国为18%~45%,占消化专科门诊的20%~50%,已成为影响 现代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
二、中医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
外感六淫,表邪入里,或误下伤中,邪气乘虚内陷,结于胃脘, 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发为痞满或疼痛。
2.内伤饮食
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或过食肥甘,或嗜酒无度,损伤脾胃, 纳运无力,痰食中阻,气机被阻发为痞满或疼痛。
3.情志失调
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脾胃升 降失和,则发痞满或疼痛。
二、鉴别诊断
1.慢性胃炎
症状与体征均很难与FD鉴别。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明显充血、 糜烂或出血,甚至萎缩性改变,则常提示慢性胃炎。
2.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的周期性和节律性疼痛也可见于FD患者,X线专贝餐 发现龛影和胃镜检查观察到溃疡病灶,可明确消化性溃疡的诊断。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西医学的概念,在中医学古代医籍 中没有明确对应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中医 “痞满”“胃脘痛”“积滞”范畴。以餐后饱胀不适、 早饱感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痞满”“积滞”;以 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脘 痛”。
【病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理】
一、西医病因
F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 可能与下列多种因素有关。
总之,本病多由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 等导致肝、脾、胃功能失调,中焦气机不利,脾 胃升降失职而发。病位在胃,多涉及肝、脾二脏。 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脾虚为本,气滞、 血瘀、食积、痰湿等邪实为标,而脾虚气滞为基 本病机,且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本病初病多为实 证;久病由实转虚,虚实夹杂;气机壅塞,日久 成瘀。
功能性胃肠病
卢老师
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gastrointestinaldisorders,FGIDs) 指的是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而无法用形 态学或生化异常解释的一组综合征,临床表现的主要是胃 肠道(包括咽、食管、胃、胆道、小肠、大肠、肛门)的相 关症状,因症状特征而有不同命名。目前,我国采用罗马 III标准的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命名分类。临床上,以功能性 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多见。
3.Hp感染
根除Hp后确实有部分FD患者消化不良症状得到改善。症状的产 生是Hp、宿主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胃酸
胃酸在FD病理生理机制中的作用未明,但抑酸治疗对少数患者 确实可起到缓解消化不良症状的作用。
5.精神和社会因素
调查表明,约半数以上FD患者存在精神心理障碍,FD症状的严 重程度与抑郁、焦虑和恐惧等有关,因此,精神心理因素是FD发 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1.胃肠动力障碍
包括胃排空延迟、胃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失常,常与胃电活动异常 并存。
2.内脏感觉过敏
表现为一个或多个部位对机械或化学刺激的敏感性增高。FD患 者胃的感觉容量明显低于正常人,胃底对食物的容受性舒张功能 下降,这一改变常见于有早饱症状的患者;还存在十二指肠对酸、 脂质等化学物质敏感,出现恶心症状。内脏感觉过敏可能与炎性 细胞及其释放的介质的作用及外周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整合 等水平的异常有关,也可能与食管下括约肌短暂松弛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