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科试题卷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遇到懂行且对他道行喷喷称赏的,老谈就会喜不自禁,当场开一堂扬扬洒酒的篆(zhuàn)刻课。
喜欢而缺钱的穷学生,期期艾艾(ài)地舍不得走,老谈见状,爽快对折,半卖半送。
B.蓦(mò)地,叮叮淙淙响起古筝声,却是一个穿着旗袍的女子,十指娴熟地弹着我听了干百遍的《姑苏好风光》,我的心仿佛也被这音乐填满了似的充盈(yín)而富足。
C.汉柏劫后余生,仅存一脉生机。
那些受尽岁月盘剥(bō),变得赤裸裸的枝丫,依然苍劲(jìng)有力地直指天穹,它质问的姿态,显然不是针对曾经的风霜和雨雪,而是生命本身。
D.鼻腔深处强烈地一酸,喉头处像硬硬地埂(gěng) 了一个什么硬物,他觉得自己的泪水带着一股温热迅疾地流下来了,他连忙转过头,有些踉跄(qiàng) 地疾疾地走了过来。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2-3题。
领略趣味的能力一半固然..由于天资,另一半也由于修养。
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
[甲]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在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
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
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
[乙]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六根清净....,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
[丙]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
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
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你偶尔....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左右逄源..。
这就是忙中静趣。
(改编自朱光潜《谈静》)2.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固然B.六根清净C.偶尔D.左右逢源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2020年,对于石油投资者和生产者,是破天荒的一年,石油价格大幅下跌,不仅改写了石油业的历史,也打破了人们对于商品价格的认识:市场宁愿给钱,也不愿意拿到原油现货商品。
B.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医学,将“天人合一”的观念作为理论依据,在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C.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国民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包括餐饮、影视、酒店、娱乐、旅游等在内的很多行业面临经营困境,据外媒报道,迪士尼为缓解疫情以来的经济压力,对多位高管均作出了停薪和减薪的安排。
D.在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经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等单位的《2019 年全球自然灾害评估报告》发布,该报告综合利用比利时鲁汶大学紧急事件数据库、中国灾害数据库等资料,对各类灾害情况进行了评估。
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分)国画推崇以虚代实的留白,①。
字的结构和通篇的布局一定要有疏密,才能破平板、划一,有起伏、对比,既矛盾又和谐,从而获得良好的艺术情趣。
凡作书法,既要注意黑的字形笔画的密处,②,③,而字里行间的白处布置也须措置得宜,方能使之疏密有致,两者相映生辉。
6.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人工智能越来越成为一个常见的话题。
某校举办一年一度的辩论赛,辩题是“人工智能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正方有以下看法:①人工智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从日常生活的吃穿住行到医疗行业的远程操作,人工智能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②人工智能的决策基于之前的数据记录和算法组合,更为精准,相比人工可以减少出错几率。
③人工智能可以连续工作,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把更多的人从简单烦躁而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请站在反方立场上,针对上述看法,任选两点反驳。
要求:先填序号,再作反驳:语言表达简明、准确、得体。
(6分)所选序号: ( )( )反驳: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材料一:良渚文化代表遗址为良渚古城遣址,遗址距今5300-4300年,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
中国学者们研究认为该遗址是5000年前中国古文明的遗存,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说明这一发现和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上认可。
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已相当进步。
稻谷有籼、粳稻之分,并普遍使用石犁、石镰。
手工业也有很高的成就,玉石制作、制陶、木作、竹器编织、丝麻纺织都达到较高水平。
尤其是琢制的玉器,其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美,均达到史前玉器的高峰。
五器上的纹饰主题神人兽面纹,是良渚先民“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和信仰的象征,并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五器和陶器上还出现了不少刻划符号,这些符号在形体上已接近商周时期的文字,是良渚文化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大约距今5300年,大量人口移民至良渚地区。
由于良渚地区地势低洼,“治水”仍是头等大事。
大量人口的涌入还需要解决吃饭问题,这刺激了灌溉稻作农业的迅速发展。
大规模的土木水利工程和灌溉水稻农业,使得良诸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升,也极大提高了良诸社会的组织动员能力,从而催生出灿烂的良渚文化。
归根结底,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持续文明化进程的结果,这一文明化进程的启动还与来自中原的推动有关,且与周边地区存在互动。
因此,良诸文化形成于多元一体的早期中国各区域文化融合互动的背景之下。
不过,良渚文化对中原地区产生影响是晚期以后。
大约距今4500年,在晋南临汾盆地出现陶寺文化,其玉、石器都明显属于良渚文化因素;陶寺有近300万平方米的古城,此前中原从未有过如此超大规模的城,它是受良渚筑城理念启发的产物。
良渚式玉器的出现,使得黄河流域人群终于找到了一种绝佳的高等级社会身份标志物;良渚式大城出现的同时,良渚文化那套政治管理模式也相应渗透到中原和北方地区。
更重要的是,以陶寺文化为基点,琮、璧等玉器北向影响到老虎山文化石峁类型,西向影响到甘肃、青海、宁夏地区齐家文化,为这些粗犷的北—西北方文化平添了许多温润之气。
它们甚至传承到更晚的二里头文化(晚期夏文化),以至于商、周文化。
(摘编自韩建业《如何看待良渚文化的重要地位》,《人民日报》 2019年8月10日)材料三:目前来看,良渚文明是所能确证的中国最早文明,在这之后的1000多年,陶寺、石峁、二里头的相继繁荣,使得区域文明的重心不断地发生变化。
除了文字和青铜器,良渚文化在各个方面均已达到国家文明的要求。
青铜器在文明社会中承载的礼制规范的意义,在良渚文化中是体现在玉器上的。
这些玉器以玉琮为代表,并与钺、璜、璧、冠状饰、三叉形器、牌饰、锥形器、管等组成了玉礼器系统,或象征身份,或象征权力,或象征财富。
礼玉上常见刻绘有“神徽”形象,用以表达良诸人的统一信仰。
文字是记录语言、传承思想文化的工具,在良诸文化中,虽然尚未发现文字系统,但这些镌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度地统一着人们的思想,而大型建筑工事所反映出的良渚社会超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也透露出当时一定存在着某种与文字相当的信息传递方式。
(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华五千年文明》)7.下列对材料中“良渚文化”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和手工业已相当进步,城池规模大,又开展了大型的土木水利工程,这些都标志了其进入文明时代。
B.良渚文化的形成基于区域文化融合互动的背景,是长江下流地区持续文明化进程的结果,也离不开周边地区的推动和与中原的互动。
C.晚期良渚文化对中原和北方等地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影响,在玉石器、城池等物质层面和等级观念管理模式等精神层面都有所表现。
D.良渚文化中的玉器和陶器上出现了不少形体上类似文字的刻划符号,它们是当时社会记录语言、传承思想文化的工具。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有力地将中国的文明推到了5000年前,这点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B.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神人兽面纹为代表的纹饰,既代表了原始信仰,也体现了良渚先民“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
C.因地势低洼而催生的大规模土木水利工程,及因大量人口涌入而迅速发展的灌溉稻作农业,是良渚文化形成的重要动力。
D.良渚文明的因素随着玉器等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影响直至商周,这表明了区域性文明的动态过程以及中华文明的统一过程。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为良渚文化重要载体的玉器具有的特点和作用。
(4分)(1)特点:。
(2分)(2)作用:。
(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老家人何立伟我儿时家里来的客人中,有一位叫李四格子的,我印象至为深刻。
他一看就是从乡下来的,在一堆城里人中,显得特别拘束,坐是特别选到角隅里坐着,牢牢望定自己一双脚,好像要管住,生怕它们乱走;又手袖着,弓起腰,你不跟他说话,他是一言不发的。
天稍冷,头顶上必定戴个绒线尖顶帽,像那种马戏团里小丑戴的,看上去就想笑。
我父亲走拢去递烟给他,他必躬身而起,双手接过,拳成作揖的姿势,说,还要抽你郎家的纸烟哦。
慢慢坐下,揭开总是系着的围裙,从里头口袋里摸出火柴来,点上,拇指同食指拈着烟,掌窝着,深深吸一口。
他平常,是自己滚喇叭筒烟抽,那烟是四个指头捉住的,极呛人,是自己种的旱烟。
我问父亲何解叫他李四格子。
父亲解释说,四,就是排行老四,格子呢,乡下人把念过书讲文明的人,或者受尊敬的人,称为有“格”。
李四格子的“格子”呢就是说他是一个有格的人。
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我听得云里雾里,究竟不懂如何从他身上看出父亲说的那种“格”来。
但有一点我是晓得的,就是李四格子说话,有些文绉绉,动不动就是之乎者也。
父亲说李四格子是念过私墊的,比起其他乡下来的亲威,他算是肚子里头有墨水的。
他是我父亲娘家的表哥,进城来,必定要到我家里来走走,吃餐饭,然后说一堆客气话告辞而去,肋下总是夹一把暗红色的油纸伞。
我小的时候爱涂鸦,拿粉笔在家里墙上四处乱画些穿盔甲骑白马舞刀戟的人,为此没少挨过父亲的丁公,额角上并后脑壳上于是经常有些轰轰烈烈的造山运动。
但李四格子是第一个表扬我的人。
他歪着戴绒线尖顶帽的脑壳看我画天兵天将,咳句嗽,不大不小的声音道:咯伢子,将来有出息!父亲听见了,颇不屑,说:乱搞,搞得一屋邋遢得要死,有么子鬼出息。
李四格子转过身,对我父亲说,哎,你有所不知,人看从小,马看蹄爪。
你看你家少爷,随便几笔就画个神仙,几多灵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