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地理学提纲(保继刚、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提纲(保继刚、楚义芳)

1.旅游地:一定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及其他相关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即旅游地。

2.旅游区:含有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景点与旅游接待设施组成的地域综合体,它不仅包括旅游资源也包含为旅游者实现旅游目的而不可缺少的各种基础设施。

3.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4.旅游需求: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

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特征;收入和闲暇;职业和教育水平;资源和交通;价格和汇率。

5.旅游资源: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6.RBD(城市游憩商业区):建立在诚镇与城市里,由各种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摊档等高度集中组成,吸引了大量旅游者的特定的零售商业区。

7.主题公园: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8.旅游生态容量:一定时间内旅游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不致退化的前提下,旅游场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

9.旅游地的地域社会容量:指旅游地的人口构成、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生活方式、社会开放程度所决定的当地居民可以接受的旅游者数量。

在一些落后地区开发之初地域社会容量问题比较明显,比如夏威夷开发之初当地居民具有排斥性。

10.旅游交通:是为旅游者由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旅游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及服务。

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11.逗留型线路:同一游客重复利用同一线路的可能性大,游客一次在目的地国家停留和活动范围较小,所要求的社会总投入相应减少。

12.旅游宾馆微观选址:
1.交通因素:交通条件是宾馆选址的重要因素,交通方便或发达的地方不仅利于宾馆的推销和经营,而且便于旅游者增加可达性。

比如广州的中国大酒店、东方宾馆、白云宾馆的选址使得经济效益都比较好。

2、旅游资源因素: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宾馆最好在风景区附近选址。

对于海滨宾馆,宾馆与海滩的距离是影响经营效绩和顾客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3.土地费用因素:繁华的商业区是宾馆选址的理想条件,但如果土地费用高到宾馆难以经营,就不宜在此选址。

4.扩建因素:旅游宾馆的经营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所以为了求发展和延长宾馆的生命周期,扩建因素在选址时期就不得不考虑。

5.集聚因素:集中和分散是产业空间布置的两个方面。

宾馆在区位上集中可以利用原宾馆的市政设施减少总社会费用支出,也可利用已有的市场区位扩大市场服务范围。

而分散可以避免集中造成的恶果,如地价上升、价格竞争等。

6.城市规划因素:宾馆既可以美化城市,也可大煞风景,因而宾馆的建设应与城市规划相结合。

此外,环境保护因素、劳动力因素、社会因素等众多因素也与宾馆选址有重要关系。

13.影响旅游者决策的主要因素:
1.感知环境:人们把进行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就是感知环境。

人们在选择旅游地时受到感知环境的限制,尽管客观环境中存在某个很有价值的旅游地,但如果这个旅游地没能成为人们的感知环境的一部分,那么人们就不可能到该地旅游,比如赤水大瀑布的游览人数与黄果树瀑布相差甚远。

感知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居住地与旅游地距离上,其中感知距离对景点吸引力的影响较大。

影响游客感知形成的来源有互联网、电视、书籍、地图、亲有推荐、广播杂志等。

2.最大效益原则:(1)最小的旅游时间比:在类型相同、游玩时间相似的两个旅游地中,人们一般选择最近的旅游地旅游。

(2)最大信息收集量:主要体现在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和选择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

3.旅游偏好:旅游者对旅游地类型的偏好,是由个性心理特征的不同所造成的,如年龄、职业、学历等。

14.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旅游与植物:a.对鲜花、苗木、真菌的采集引起物种组成的变化。

b.游客用火不慎引起森林火灾。

c.砍伐树木改变森林树龄结构。

d.垃圾堆积导致土壤营养状态改变,还会由于空气和光线堵塞使生态系统受到损害。

e.步行游客和车辆直接对植物产生影响。

2.旅游与水质量:a.生活污水进入水体,对使用水资源的游客健康是一个潜在的危害。

b.过多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加剧富营养化过程。

c.氧的供给和分布变化(油物质增加)对水生植物产生影响。

d.汽油(铅化物)会增加湖泊河流的危害程度,导致对水生植物的危害。

3.旅游与大气质量:交通方式的尾气对大气产生污染,一些景点以煤炭为燃料。

15.旅游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1.旅游对风景区的影响:a.建筑污染(不合理建筑不能与自然美的有机融合为一体,就产生了建筑污染)b.带状发展和蔓延(缺乏规划的地方其基础设施往往沿着海岸或山谷风景线等蔓延以图方便利用旅游资源)c.基础设施超负荷(旺季景区超负荷接待游客造成混乱和污染,危害游客和员工的健康)d.与本地居民隔离(风景区与村庄空间分隔,本地居民不能享受接待设施)e.交通堵塞(不同交通方式互为障碍,步行者与汽车冲突严重;某些地段交通超负荷;停车场的供给与需求不符)
2.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化:例如,城市宾馆对城市交通及用地的良好影响与不良影响。

16.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
1.基本层次:游览观光,即景观旅游。

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能陶
冶人的性情,增加人文和自然知识,给旅游者以美的享受。

2.提高层次:娱乐旅游和和购物旅游。

可以丰富和提高旅游活动的内容。

3.专门层次:a.休养,疗养旅游(气候条件好、有温泉,如昆明、三亚);
b.出席会议(消费水平较高,会议者闲暇时游览、娱乐,如新加坡、香港);
c.宗教朝拜(不仅对信徒,因历史、建筑、文化等对普通游客也有吸引力);
d.各种科学和社会考察,调查,以及其他专业活动,包括商业、文化交流、
大型运动会、登山、探险等。

相互关系:不同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层次都是各有侧重的,这取决与旅游资源的性质,游客的爱好,消费能力等。

不同的旅游行为层次可以同时并存,
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不一定要在较低旅游活动层次的优势出现后才出现。

一般来讲,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的出现,是在较低层次的活动行为出现之后。

17.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和特点:
1.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名山的地位级别、功能和可进入性。

地位级别、功能影响游客的空间行为,在相同的条件下游客往往选择地位级别比较高的名山;可进入性影响名山的空间竞争力,在相同级别下可进入性好的名山抑制其它名山的发展。

2.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非替代性竞争是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

(例子:皖南三大名山,黄山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九华山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齐云山的影响力主要在安徽省和华东地区)
18.旅游区划原则:整合性和整体性;相似性;主导因素;完整性;旅游中心地和交通便捷性;区域社会经济原则。

19.城市RBD类型:a.大型的购物中心型(加拿大西埃德蒙顿购物中心、广州天河城地段)b.特色购物步行街型(一致的主题、休闲的环境、稀有商品、餐饮林立,如广州北京路步行街)c.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丰富的文化底蕴,以旅游产业带动商业、休闲活动使历史文化地段得以复苏与有效保护,如南京夫子庙地段、上海城隍庙地段)d.新城文化旅游区型(由旅游效应带动商业发展,如深圳华侨城、珠海九州城地段)
20.名山旅游资源的特点:
1.遍在性旅游资源特点:名山是指具有美感、典型的山岳自然景观为主体,渗透着人文景观美、环境优良的山地空间综合体。

我国名山资源分布广泛,在第一、二批公布的84各国家级名胜风景区中,名山占有一半,分布在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共性大、个性强:根据以岩性为基础,综合考虑其自然景观、美学和人文特征来划分名山类型,可将名山大致分为花岗岩名山、喀斯特山水、丹霞地貌名山以及其它类型名山。

就某一名山外部特征来看,名山的共性很大,如花岗岩高山具有高差大、形象雄伟、主峰明显、坡陡谷深等共同特点,但具体到每一个名山又有其独特的特性,如泰山、华山、横山、崂山、三清山等特点各不相同。

3.重游率高低取决于名山的旅游功能:不同名山功能不同,有的名山兼具多种功能。

一般以观光为主要特点的名山重游率较低,以休闲疗养避暑为主的名山重游率较高,宗教性质名山市场较稳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