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2014.10出题人:刘荣审题人:沈琦一、基础知识及运用(28分)1、默写(12分)(1)五岭逶迤腾细浪,。
(2)国破山河在,。
(3),铁马冰河入梦来。
(4),身世浮沉雨打萍。
(5),家书抵万金。
(6)人生自古谁无死,。
(7),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8)橘生淮南则为橘,。
(9)杜牧在《泊秦淮》中用,的诗句批评统治者醉生梦死。
(10)杜甫在《春望》一诗中的,,用移情于物的方法,表达了感时伤别之情。
2、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8分)(1)抽yē (2)万lài俱寂 (3)cù然 (4)故弄xuán虚(5)yān红 (6)qián坤 (7)贫jí (8)jiǎo健(9)呜咽.(10)蹊跷. (11)宁.可 (12)萌.发(13)倔.强 (14)钥匙. (15)酝酿. (16)恐吓.3、解释加点字(4分)(1)谓.左右曰 (2)齐之习.辞者也 (3)吏二缚一人诣.王(4)齐人也,坐.盗 (5)齐人固.善盗乎 (6)其实..味不同(7)所以..然者何 (8)圣人非所与熙.也4、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题目(4分)。
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漫天风雨下西楼。
(1)“水急流”虽是写景,但与送别密切相关,呼应了上句中的“”,也开启了下句中的“”。
(2分)(2)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表现手法和作用有何不同?二、阅读理解(27分)(一)晏子之御(10分)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
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1)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2)策.驷马(3)晏子怪.而问之(4)名显.诸侯6、下列句子中的“之”与“晏子怪而问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齐之习辞者也B吾欲辱之,何以也C楚王闻之D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7、翻译句子。
(2分)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
8、结合本文内容说说晏子是个怎样的人?(2分)(二)《最后一课》节选(4分)语法课上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
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也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9、“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一细节,烘托了一种怎样的气氛?(1分)10、“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也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这一细节,反映了孩子们怎样的心理?(2分)11、小弗郎士对鸽子的叫声产生的联想,有什么深刻含义?(1分)(三)温暖的玉米(13分)(1)最初的秋,不是从树上飘落的第一片黄叶开始的,也不是从淅沥的雨声中开始的。
那时节,树叶还在枝头盈盈地绿着,雨声尚未脱尽夏的急切和焦灼,家门口的玉米,郁郁葱葱的,筑起一道摇曳多姿的青纱帐。
一株一株的玉米,是披了绿纱的多情女子,婷婷地立在田间,笑眸流转,娇媚地扬起裙裾,在腰间打一个漂亮的结,结上,又飞出大把的流苏,风起,抖落夏日最后的风情。
(2)于是,秋便从母亲掰掉的第一个玉米穗上开始了。
母亲轻轻揭去玉米的绿衣,滚圆的玉米棒,如刚刚脱去外衣的婴儿,饱满晶莹的玉米粒,密密地挤在一起,或金黄,或深紫,或是象牙白,泛着珍珠般圆润的光泽,看着就让人喜欢。
锅里的水咕嘟嘟地开着,清水下锅,旺火煮10分钟,玉米清甜的香味便霸道地弥漫了整个厨房。
那香味舒展着,丝丝缕缕漫过来,浸到你的每一个细胞里,你禁不住深吸一口气,抬头去看天,天忽然就高了远了,秋来了。
(3)小时候最喜欢吃奶奶做的烤玉米。
奶奶踮着小脚,一趟一趟把柴火抱到灶旁,点火做饭。
灶上煮着饭,灶下的火堆里,便埋着玉米棒。
玉米棒带叶放进去,小火慢慢地烧。
隔一会儿,奶奶便用烧火棍把玉米棒挑出来,敲敲,翻翻,再放进去。
浓郁的香味在烟火的炙烤中慢慢飘散出来,勾得我的馋虫上蹿下跳。
等不及了,便催着奶奶剥开看看,万一里面烤糊了呢?奶奶只笑,并不急,仍然小火慢烤,直到玉米外面的绿衣变成焦黑色,才扒出来。
剥开,里面的玉米粒焦而不硬,一口啃下去,是那么馥郁的香啊,和着淡淡的烟火味,清香绵长。
(4)现在仍然有烤玉米,不过程序要复杂一些。
我曾在街上看过烤玉米的老人,在街角支起一个黑铁皮烤炉,燃起炭条,玉米带着叶子放上去,微火,待叶子的清香全部融进玉米粒后,去掉焦叶,在玉米粒上刷一层食用油,依次撒上盐粒、辣椒末和孜然粒,再急火燎烤。
那种黏稠的香甜,在街上流淌着,在每个路人的唇齿之间徘徊萦绕,不肯离去。
(5)也曾在初春时节吃过反季节的玉米,只是那玉米闻起来鲜香无比,吃到嘴里却寡淡无味,完全没有清香鲜甜的味道。
父亲说,这种大棚里种植出来的玉米,气候、温度、湿度达不到正常的标准,所以味道淡。
正常季节里的玉米,要经过暑天的曝晒、闷蒸,暴雨的冲洗,重重考验,玉米才有了属于它的味道。
(6)曾听一位朋友介绍,把嫩玉米剥成粒,用保鲜袋装好,放进冰箱里冷冻起来,可以一直保存到冬天。
她是一位母亲,因为儿子特别喜欢吃嫩玉米,费尽心机才想出这个保鲜办法。
这些因爱生的智慧,让普通的玉米成为爱的载体,变得温暖敦厚,在渐行渐寒的秋天里,温暖我们的心。
12、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1)玉米清甜的香味便霸道..地弥漫了整个厨房。
(2)那种黏稠的香甜,在街上流淌..着13、“秋便从母亲掰掉的第一个玉米穗上开始了。
”与后文的哪一句话相照应?(2分)14、写玉米的形态,选文中用了两个比喻,请任选一个,并做简要的赏析。
(3分)原句:赏析:15、请谈谈你对选文标题的理解。
(2分)16、从下面的句子中,你获得怎样的人生感悟或启迪?请写下来。
(2分)这种大棚里种植出来的玉米,气候、温度、湿度达不到正常的标准,所以味道淡。
正常季节里的玉米,要经过暑天的曝晒、闷蒸,暴雨的冲洗,重重考验,玉米才有了属于它的味道。
三、语言表达与交流(5分)17、2014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65岁的生日,为了庆祝祖国的生日,我校决定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请你为本次活动写一个宣传标语。
(1分)18、据CCTV消息报道:在八达岭长城,记者看到,由于被人刻上密密麻麻的字,城砖已经面目全非。
有的人在长城上表达爱意,也有人把他对他人的恨留在长城上,一些外国游客也入乡随俗,将这里当做留言墙,韩文、英文等文字时有出现。
请你对此种现象发表你的看法。
(4分)四、作文(40分)生活中有许多声音,自然界的风声、雨声、鸟鸣声,声声入耳;校园里的书声、歌声、呐喊声,声声传情;生活中的掌声、笑声、叮咛声,声声动听……这些声音或温暖或温馨或感人,在泛黄的生活影像中,总有一种声音会扣动你的心灵……请以“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一篇记叙文。
2、不少于600字。
3、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人名。
4、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答案1、2、3、略4、(1)解行舟人已远(2)前者欧诺个“红叶青山”反面衬托对友人的留恋之情,后者用“满天风雨”寓情于景,用悲凉之景来表达作者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5、(1)缝隙(2)用鞭子打(驱赶)(3)对——感到奇怪(4)显扬、传扬6、B7、车夫回来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开,丈夫问其中的原因。
8、晏子是一个知人善任、谦虚的人。
9、烘托了教室里的爱国气氛。
10、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11、小弗郎士的联想是他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德语的愚蠢。
12、(1)原指蛮横不讲理,这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玉米的香味满厨房都是。
(2)原意是娇艳妩媚,这里形容玉米的香甜吸引着路人。
13、你禁不住深吸一口气,抬头去看天,天忽然就高了、远了、秋来了。
14、第一处:一株一株的玉米,是披了绿纱的多情女子,婷婷地立在田间,笑眸流转,娇媚地扬起裙裾,在腰间打一个漂亮的结,结上,又飞出大把的流苏。
赏析:逼真形象地写出了玉米的色泽、形态,赋予玉米鲜活的情态美。
第二处:滚圆的玉米棒,如刚刚脱去外衣的婴儿。
赏析:寥寥数语,展现给读者一个清晰而饱满的玉米棒的形象,显得清新、新鲜。
15、选文的标题是文章的线索,也是作者表达感情的载体。
(此外,温暖二字还传递了作者对玉米的喜爱之情,对美好回忆、美好亲情的无限眷恋。
温暖还是全文的情感基调。
)16、示例:温室里种不出参天大树;经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
17、略18、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