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逻辑?逻辑成为一门科学,那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这恐怕怀疑的人很少。
我们知道亚氏并没有把他的研究叫做“逻辑”,但他明确指出他的研究对象是“三段论”,而这是关于从一个真的前提“必然地”推出一些结论的科学。
他的三段论有两种,一是蕴涵三段论,二是归纳三段论。
前者我们不必说,后者实际上是一种完全归纳,因而也是演绎性的。
因此,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逻辑”,就是关于“必然推理规则”,或“必然证明或论证规则”的科学。
他尽管提到过简单枚举归纳,但并不是从“逻辑”意义上来说的,只是为了和“逻辑”进行对比而从论辩的意义上而言的。
从词源来说: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logos也是指语言中体现的“客观次序”,也是在“必然”意义上讲的。
因此,“逻辑”的本义不仅仅是指“推理规则”,而且是指“必然推理规则”。
逻辑学和其它学科分科的意义,实际上就在这里。
如同当今中国许多人指责经济学没有研究“生产力”一样,硬要逻辑学去研究它的内容是否为真,本来就不合分科的原理。
如果逻辑学什么都可以研究,就应该叫“知识学”。
什么是归纳逻辑?培根提出科学的“归纳法”的时候,并没有说这就是逻辑;而是到了穆勒才把“归纳法”写进了他的《逻辑体系》中。
但是,他不是在“必然推理”的角度来使用“逻辑”概念的,他的逻辑是指建立在一套“程序化规则”的“推理”,至于使用这个规则是否得出必然的结论,那是无关紧要的。
他认为,凡是推理都有权叫逻辑。
可见,就是穆勒自己也认为,根据本来的逻辑定义,研究归纳其实不能算逻辑学。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现代归纳逻辑的大家,如卡尔纳普等根本不认为培根、穆勒的“归纳法”是什么“逻辑”而只认为它是一种“方法”,也不认为现代归纳逻辑起源于他们两个,而是起源于概率论;而最先研究的概率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反对什么“唯理主义”,而是为了解决赌博的问题。
概率论创始人帕斯卡本人就是唯理主义者。
但是,现代归纳逻辑之所以叫逻辑,也不是因为它已经变成了一门关于“必然性规则”的科学,而是因为它本身已经“演绎化”。
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归纳逻辑是关于“概然性”的学科。
它和“逻辑”学要研究的领域根本不同。
一个“演绎化”的体系能否就是“逻辑学”?现代的一些科学,如博弈论内部也是演绎化的,能够因此就叫做“逻辑学”吗?楼主一方面指责“辩证逻辑”把本来不是“逻辑”的问题“泛逻辑化”了,一方面自己又说要用“归纳法”而不用“归纳逻辑”,这难道不是“泛逻辑化”吗?因此,所谓“归纳...演绎...”之类的东西,并不必“实践...理论...”具有更多“逻辑学”的东西。
什么是辩证逻辑?我们说,现代逻辑一般是把“归纳法”和“归纳逻辑”严格区分。
同样,辩证法和辩证逻辑也不一样。
在黑格尔之前的应该叫辩证方法(而不是姚大志说的是什么逻辑),而在黑格尔这里的确是要用“辩证法这种思维方式”,来建立“新的逻辑学”。
因此,他所谓的辩证法就是指辩证逻辑。
他的思路主要有两个:一、解决逻辑学的基础问题,即是用逻辑学来自己证明自己的前提为真(注意,绝不是从外面引一个什么“归纳法”来证明自己的前提为真),这就是一个圆圈式思维方式,而以前的逻辑则是直线性思维方式,所以无法具有反身性。
二、使得逻辑学不是建立在同一律,而是建立在对立统一律上。
我们知道,在黑格尔时代,所谓“形式逻辑”的同一律这个根本前提本身是没有经过证明的规律,所以形式逻辑作为关于“必然性规则”的科学本身就是不必然的。
如果把逻辑学建立在对立统一律上,就可以说明同一律的根据,从而使逻辑学的各规则之间的相互推演真正具有“完全性”和“必然性”。
就黑格尔说的这点而言,他试图创立的辩证逻辑的确可以说是比传统形式逻辑更高级。
至于黑格尔这种思路是否就真能建立起了他的辩证逻辑,这个可以怀疑、探讨和研究。
但是可以肯定,这里的逻辑含义也是从必然性来说的。
黑格尔说:“辩证法...是在科学内容里由以达到内在联系和必然性的唯一原则。
”他就是要阐述这一“达到内在联系和必然性的唯一原则”。
因此,这里提醒一下其他参与讨论的朋友,就是“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区别不是在所谓“内容”和“形式”的区别。
而是我们上面说的内容。
所谓“形式逻辑”指的指逻辑学只研究逻辑常项,这点辩证逻辑也一样。
作为一门科学不可能去研究那些变动无常、不可把握的东西。
黑格尔说:“内容不如说是在自身那里就有着形式,甚至可以说惟有通过形式,它才有生气和实质;而且,那仅仅转化为一个内容显现的,就是形式本身。
”因此,辩证逻辑也只研究“辩证逻辑常项”,即逻辑的形式。
说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是要研究具体内容的,那是从罗素开始的无稽之谈。
辩证逻辑和归纳的关系辩证逻辑也是关于必然性规则的科学,因而和培根、穆勒的所谓归纳法没有什么关系。
归纳和演绎(逻辑)各有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归纳主要用于搜索发现,逻辑用于证成;归纳研究在不充分条件下的可能过程,逻辑研究充分条件下的必然过程。
因此,辩证逻辑恐怕很难建立在“归纳1...演绎1...归纳2...演绎2...”的基础上。
硬要找一个公式,不如说是:分析...综合....。
这里的分析和综合都是逻辑学意义上(如亚里士多德把他的三段论就叫作分析),而不是方法意义上的。
方法意义上的这个公式其实在柏拉图的辩证法里面就已经有了。
制约逻辑——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的有机结合(当代逻辑的新领域:制约逻辑)二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elés前384 —前322年)以《工具论》创立了传统形式逻辑,为逻辑发展史树起了第一座丰碑。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经过英国数学家布尔、德国数学家弗雷格、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索等人接连不断的努力,吸收莱布尼兹的成果,建立了后来作为电子计算机理论基础的“正统数理逻辑”的现代公理系统,这是逻辑学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1968年,中国形式逻辑研究会理事、北京开关厂工程师林邦谨创立了一门新的逻辑学说——制约逻辑,向前两座丰碑提出了挑战。
1978年,在我国逻辑学界元老沈有鼎教授的举荐下,经华裔美籍逻辑学家王浩教授推荐,林邦谨在美国数学会刊物《文摘》上发表论文《制约逻辑简介》。
1985年12月,林邦谨的专著《制约逻辑》在国内正式出版。
制约逻辑独树一帜,震动了逻辑学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制约逻辑是传统的形式逻辑与正统数理逻辑(现代逻辑)有机结合的产物,它运用现代逻辑提供的严格精密的数学方法,去构造一个能确切地体现传统形式逻辑的深刻正确的主导思想的非正统的逻辑制约系统。
林邦谨认为,传统形式逻辑密切结合人类普通思维和自然语言实际,把从已知进入未知的推理格式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坚持贯彻不许循环论证,这是它的深刻而正确的主导思想。
但它对十些极简单的推理却不能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演算技术也十分简陋、陈旧,远不能满足现代的需要。
正统数理逻辑系统地采用了现代数学方法,论证严谨,演算精密,但它却舍弃了推理格式中起决定作用的非数学的逻辑含义这一精髓,将其处理成真值函数、个体—真值函数关系,因而远离了传统形式逻辑的主导思想。
林邦谨木胆地综合融汇了上述两种逻辑的优点而摈弃二者之缺陷,创造出自外于传统两家的新逻辑体系——制约逻辑学说,即继承形式逻辑的正确主导思想和有效的推理格式,并采用数理逻辑所提供的数学方法来处理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逻辑问题。
它是久盛不衰的传统形式逻辑的现代发展。
制约逻辑学说指出,制约关系就是刻划清楚后的充分条件关系。
制约关系事实上构成了传统形式逻辑中可据以进行不循环论证的推理格式的理论核心:推理式的前后件之间必定满足普遍有效的制约关系,而在前件或后件中也必定出现制约关系。
制约逻辑体系由语义学、语构学、语用学三者组成。
制约逻辑语义学研究客观世界的逻辑结构和逻辑规律,而以其中的客观的制约关系和有关制约关系的客观的逻辑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
制约逻辑语构学研究刻划客观的逻辑结构和规律的表意的人工符号的机械的排列结构和变形规则。
制约逻辑语用学研究在指谓同一的原则下符号语言与自然语言的互相翻译。
总的说来,制约逻辑所研究的领域是:观实世界对象域上的个体、集、一元或多元函数、一元:或多元关系、关系间的直值函数关系、关系间的充分条件( 即制约) 关系,和上述种种关系的客观规律,以及它们在意识中的反映——概念( 词) 、命题和推理。
其中,制约( 充分条件) 关系为研究核心。
林邦谨在深入分析人类普通的逻辑思维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数理逻辑的演算技巧,提出了命题演算Cm 系统和名词演算Cn 系统。
Cm 中的“制约”命题夕p → q 跟p 和q 的真假共有七种,p → q 也获得三真四假的纪录。
这,点与莱维斯(Lewis) 的严格蕴涵一致。
但Cm 跟莱维斯的模态系统是有区别的。
Cm 系统有以下主要特征:(1) 在Cm 中,所谓“必然”,并非某二命题的性质,而只能是两个命题间的联系。
p → q 表示p 和q 之间有某种" 必然"联系。
(2) 除了为一般模态系统所避免的象p → (q → p) 等著各的蕴涵怪论以外,Cm 还避免了象T p → q 这一类最难避免因而为一般模态系统所容纳的蕴涵怪论。
(3) 跟一般模态系统不同,Cn有象[p → (q → r)] → [q → (p → r)] 这一类公式。
(4) 相当于在一般形式逻辑书中列出的传统命题逻辑推理式的定理它都具有。
(5) 没有象T (pVq)—>q 这一类公式。
(6) 凡是在传统形式逻辑中看起来好像是用了相当于被Cm排除了的二值系统中的定理的地方,Cm 都有很好的处理方法。
在Cm系统的基础之上建立的Cn系统,只是扩充形式语言(引八个体变元、函数词和谓词),而不用量词。
这样不仅在技巧上可避免拿有量词的形式系统所不可避免的许多麻烦,使演算的进程原则上是命题演算,而且更接近于普通逻辑思维实际。
同时,Cn系统将对解决判定问题提供明朗的前景。
林邦谨在演绎推理问题上提出了两个独立性,具有逻辑性质“ 可独立于前后件的真假确定不会是前真而后假”的制约式定理称为第一独立性。
具有逻辑性质“可在无需确定后件为真的情况下确定前件为真”的推理式定理称为第二独立性。
“两个独立性”是为在论证中出现的推理式所必具的确保论证不循环的逻辑精髓。
这是深刻的逻辑理论观点。
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制约逻辑在学术和科学实践等方面有重大的意义:(1) 它可以分析、处理一系列逻辑史上迄今争论不休、久悬末决的难题。
对命题的真假对错、主词存在、宾词周延和演绎推理能否推出新知,已证明的结论是否已证实,以及在数学史上引起第三次数学危机的悖论等问题,都可能给出确定的解决。
(2) 以它为逻辑基础建立的初等数论的形式系统N ,当Cn 。
的判定问题一经解决,就可能为最终解决哥德巴赫猜想提供新的思路。
这种数论系统还可能满足相容性和完全性( 与哥德尔不完全定理正好相反) .(3) 制约逻辑形式化公理系统,为计算机语言创造了符号语言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