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2精品PPT课件
磷在人体内分布很广,是人体软组织 结构的重要成分,参与蛋白质、脂肪 和糖类的代谢功能,在细胞核中尤为 重要。磷广泛分布在动植物性食物中 ,如肉类、豆类、鱼类等,与蛋白质 、脂肪结合成核蛋白、磷蛋白和磷脂 ,一般不会缺磷。
钙的代谢
阳光 皮肤 人的皮肤中有7—脱氢胆骨化醇--
--日光(紫外线)----骨化醇(维 生素D3)
骨健康指标
1. 骨强度。是指骨骼质量和骨骼抗骨 折能力,反映骨量和骨质量的整体水 平。
2.骨量。即骨密度,若骨量减少, 则骨强度降低,骨量可用骨密度仪准 确测得。
3.骨质量。是一个综合指标,与骨 骼的结构、骨转换率、矿化程度、累 积损伤、骨基质蛋白等多种因素有关 。
钙的代谢
钙是体内的主要元素之一,含量仅次 于碳、氢、氧和氮,列居第五位。
正常人体钙的总量约1000g,其99% 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为骨钙。
其余不足1%的钙,存在于体液及软 组织中,体液中的钙称为循环钙。钙 在血浆中保持着恒定的浓度,称为血 钙。
钙作为骨骼矿物质(占63%)的主体, 与有机成分(如胶原蛋白及骨细胞36 %—37%)一起构成骨骼,承担身体的 重量。
钙的代谢—功能
钙的代谢
(1)中老年人由于机体日益衰老,使 细胞膜上的脂质代谢紊乱,构成细胞 膜的磷脂缺损并大量脱落进入血液, 使血液中血磷含量增高,造成血液中 动态钙一磷平衡破坏。机体为了维持 这种平衡,在甲状旁腺素(PIH)的作用 下,将骨钙转化为血钙(造成骨质疏松) ,使血钙含量增高。此时中老年人 (51-88岁)的血钙含量较青壮年(21— 41岁)略高,降钙素(CT)值也明显偏高 。
钙的代谢
人体钙质的缺少,在不同生长时期有 着不同的内容,即青少年期及孕期的 缺钙与中老年人的缺钙有着本质的不 同。
对于青少年及孕妇,由于成骨及胎儿 的需要,钙质绝对缺乏,称之为真性 缺钙,解决的途径当然是通过补充钙 质来实现。
中老年人的缺钙(主要表现在由骨钙流 失所造成的骨质疏松三大症状)是功能 性缺钙,又称为假性缺钙。
骨质疏松症
绍兴护士学校 孙宏伟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强度降低致使 机体罹患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 骼疾视的健康问题,其发病 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七位。
医学上还没有安全有效帮助已疏松的 骨骼恢复原状的方法
正确认识、早期预防。
骨质疏松症
骨强度实际反映骨密度与骨质量的整 合。
骨质疏松症发病早期可无任何临床表 现,然而一旦出现骨折现象时,已是 严重阶段了。
医学界称骨质疏松症为静悄悄的流行 病,是“影子杀手。
每年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 骨质疏松是全球关注的健康问题。 每年的世界骨质疏松日均提出一个鲜
明的活动主题,以便围绕该主题开展 宣传和教育活动。
只要是平衡就会存在钙的移动,只是 交换量很低,仅为50mg----吸收的多 ,排出的也多,这是因为人体没有一 个将多余吸收的钙储存起来的地方, 它只能将多余的钙排出体外,保持着 一种相对收支平衡。
35岁以后,基本上是排出略占上风。 为此,钙的补充是完全必要的。
钙的代谢
中老年人每月钙需要量在1000— 1200mg,只要能满足此量,就可以 减少钙从骨骼中流失。
一方面是骨骼缺钙,引起骨质疏松、骨质增 生和各类骨折:另一方面是血液和细胞内钙 含量增高,导致钙在血管壁和心肌、肾脏等 组织中沉积,引起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 病、结石等老年性疾病。
“钙迁徙”现象是人体衰老的特征之一。
钙的代谢
不同年龄人群的代谢。 第一阶段为骨量上升期,20岁以前主要为骨
的生长阶段,其后10余年骨量继续增加,约 在30—35岁达最高值,称为骨量峰值。青春 期是骨量发育的关键时期。 第二阶段是骨代谢平衡期,女性自30岁到50 岁(绝经期),男性自30岁到70岁左右,此期 钙摄入量充足,可促进骨量形成和提供足够 的矿物质,对骨量峰值的保持起着至关重要 作用。 第三阶段为骨量减少期,每年下降约为总量 的0.7%。当骨量降至一定程度时,骨骼结构 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甚至压缩变形,很小外 力即可引起骨折,这就是骨质疏松症。
体内钙主要通过肠道和泌尿系统不断 代谢排出。
正常人每天排出量260-350mg,高温 作业者每天从汗中丢失钙可高达1g, 哺乳期母亲每天通过乳汁排出钙150300mg,补液、酸中毒、肾上腺皮质 激素、甲状腺素或VitD过多、长期卧 床等均可使钙排出增多。
钙的代谢---钙、磷平衡
在饮食中钙、磷比例最好为1:1;不 过也有人认为,比例在2:1或l:2之 间也是令人满意的。其中任何一种过 量都会妨碍吸收。若有大量的维生素 D存在(不论是由膳食或由阳光提供), 钙、磷的比例就不那么重要。
(1)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承担 身体的重量,提供对食物的咀嚼。
(2)体内的钙量与维持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 ,保证机体举手投足和面部表情变化和心脏 的收缩。
(3)激活或调节体内某些酶的活性,以催化 各种反应.包括血液凝固要多种酶,各种激 素分泌所需的酶。
(4)维持体液酸碱平衡及细胞膜的完整性和 通透性,保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性。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主要源于内分泌功 能的紊乱和器官功能退化。
进入更年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大幅 度下降,体内一些有利于骨生成的因 素减少,有利于骨溶解的因素增加, 造成骨量丢失。
器官功能如肾功能退化,不能合成足 够的1.25—二羟基维生素D3,维生素 D和钙的生物学利用度下降,丢失的 骨得不到补充,逐渐发展成骨质疏松 症。
(5)细胞内生物电信号的传导与钙的调节也 密切相关,如心电、肌电、肠电、脑电等。
钙的代谢---钙迁徙
人到50岁左右,钙代谢平衡开始失调,吃进 去的钙不能正常吸收进入骨骼。为保证人体 生理机能的正常,骨骼中的钙被动员出来“救 急”。这种钙从骨骼中释放出来的逆向运动称 为“钙迁徙”。
“钙迁徙”使骨骼中的钙减少,血液和软组织 中的钙相对增加。
钙的代谢
婴幼儿、青少年、孕妇对钙的需 要增加,因而钙的吸收率也相应 增加,可达50%—70%。
年龄增长后钙吸收率逐渐下降, 60—79岁老人可比20—50岁者 下降1/3左右。
体育运动、体力劳动等要求骨骼 强度增加,引起钙需要量增加, 因而可间接促进钙吸收。
钙的代谢
钙的吸收与排泄保持着相对平衡。钙 的吸收与排泄在体内始终保持着一种 相对平衡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