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仁不让于师教学用

当仁不让于师教学用


【评析】
表现孔子对仁的重视,对弟子人格的尊重和对平 等师生关系的追求。 他从不偏爱贵族子弟,最赏识生活困顿而德行高 尚的颜渊。
师生关系之一:尊师
①子贡是怎样面对叔孙武孙、陈子禽的诽谤和挑拨的? 表现了对孔子之言的态度?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 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 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 不知量也。‛ 【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样吧,孔子 是诽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良,象丘陵一样,还可以超 越;孔子却象日月,别人没法超过。虽然有人要自绝于 日月,但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只能表明他不自量而 已。‛
师生关系之三:亦师亦友 选文9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 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 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九则 1、这则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孔子对弟子的评价?表现 了孔子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1)反复、对比手法评价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 (2)表达了孔子对弟子颜回的喜爱和赞美,表现出孔 子对‚德‛的重视和推崇。 【评析】 颜回是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学生,虽生活艰辛,但 品行卓越。这里孔子借赞扬颜回的机会,再次为我们 刻画了一个“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思考题如果改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回也不改其乐。‛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原文是一种对比,更能衬托出颜回的有才德,反 复也更好地表达出对颜回的赞叹的情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 • • • • • • • 第10则 1、重点字词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则何以哉 尔何如 如或知尔 如五六十 如会同
【评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是一致的。这表现了孔子谦虚和执著的品格。同时也 表现了公西华对老师的崇敬。
• • • • • • •
一、学习课文1-4则 1、重点字词 贤: 才德 逾: 越过、超过 得: 能,能够 阶而升: 而:表修饰 由: 办法
阶:踩着台阶(名作动);
2、重点句子 ①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纵使人要自行断绝跟太阳月亮的关系,那对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 害呢? ②如之何其可及也 像他(这样)怎么能够比得上呢? ③则可谓云尔已矣 就可以说如此罢了。 ④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
• 3、思考讨论 • ①子贡是怎样面对叔孙武孙、陈子禽的诽谤和挑拨的?表现了对孔子之言 的态度? 面对诋毁和挑拨,子贡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的手法,理直气壮地表 达了自己的观点,表现孔子的出类拔萃的才德以及对孔子无限敬仰的感情 。 他人---如丘陵-----可逾 贤(才德)仲尼 ---如日月---不可逾 ---如拾级上天---不可及
因为 通“已”,停止 非曰能之 能做什么 怎么做 端章甫 穿上礼服 怎么样 戴上礼帽 如果 了解 舍瑟而作 站起来 妨碍 何伤乎 或者 春服既成 穿好 或者 莫春者 “暮” 吾与点也 赞成
根据提示,结合后文内容,填写下面空格,使它成为本文的线索。
孔子 问 志 弟子言 志 孔子评 志
诵读后感知文本,用原文语句回答: (1)文中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分别是什么? (2)孔子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志向的? 子路,千乘之国,百姓有勇,知方。 冉有,治理小地方,百姓丰衣足食。 公西华,做祭祀、外交的小司仪。 曾皙 :在沂水沐浴,在舞雩吹风。
选文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 之!天厌之!‛
注释:1、南子:卫灵公夫人,淫乱放荡,名声不好。当时把持着朝政。 2、‚说‛通‚悦‛,高兴。3、‚矢‛通‚誓‛,发誓。4、所……者:假 如……的话。
【译文】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 了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评析】 这一段非常有趣,让我们看到了孔子普通人的一面。我觉得 这是儒家思想比基督教可爱的地方之一。儒教不千方百计把孔 子打扮成神,基督教则不但把普通人耶酥打扮成神,还要再虚 构一个上帝之神来做耶酥的父亲。基督教的做法在人类的愚昧 阶段是有一定的实际效果,但是也有一个很大的危险,就是其 基础极其脆弱,因为它将一切关键的东西都建立在谎言的基础 上,一旦谎言被识破,还有谁去信它呢?
毛泽东尊师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曾因不满校方对学生 的压制,领导了驱逐校长张干的“驱张运动”,险些被张 干开除。建国后,张干的日子很不好过。毛泽东了解张干 的情况后,致函湖南省政府主席王首道,要他代为慰问, 送些救济粮款,后来还请他到北京观礼。 周恩来不忘师恩 周恩来少年时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期间,受到进步 教师高盘之的较大影响。他常用的笔名“翔宇”就是高先 生为他取的字。周恩来参加革命后不忘师恩,曾在延安答 外国记者问时说:“少年时代我在沈阳读书,得山东高盘 之先生教诲与鼓励,对我是个很大的促进。”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 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老师步步引导, 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不学都不成。我竭尽全力,仍 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我想攀上去,但觉得无路可走。‛ 【评析】运用夸张式的比喻和对比,由衷的赞美表现孔子无以 伦比的才德,及弟子们对孔子的极端崇拜之情。难能可贵的是 他‚克己复礼‛,从不凌驾于弟子之上。
选文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抑:不过。厌:满足。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 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 可以这样说的。‛ 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敬仰 才德无与论 比,崇拜之 情淋漓尽致
②颜渊是怎样评价孔子的? (1)孔子的道高远无边 (2)孔子的善诱让人欲罢无能 (3)孔子的道犹如高耸的东西 ③第四则表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魅力?还表 现了什么? (1)谦虚与执着 (2)表现了公西华对老师的崇敬
选文6 师生关系之二:平等,相互尊重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 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释】 1、二三子: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 2、隐:隐瞒。 3、吾无隐乎尔:状语后臵,相当于‚吾乎尔无隐‛。 4、 是丘也:是,这。也,表判断。
居里夫人尊师 居里夫人单独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此时她 想起了中学时代在华沙教过她的一位法文老师。老师是 巴黎人,一直渴望回巴黎看看,但没有钱来实现自己的心 愿。成里夫人就从奖金中拿出钱,给自己的老师寄去了全 部旅费,并把她接到自己在巴黎 的家中,让她高高兴兴地 住了很长时间,了却了一桩心愿。
①他周游列国十四年之后,潜心编纂了《诗》 《书》《礼》《易》《春秋》六部著作,史 称‚六艺‛或‚六经‛,这六经成了中国传 统文化的根基。 ②他开了平民教育的先河,使我国的教育从 官府垄断进入民间。 ③创立不少的教育理论(教学相长、循循善 诱、有教无类)
选文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在对仁这个问题上,可以不必对老 师讲谦让。”
陈子禽用心险恶,手段卑劣。
师生关系之一:尊师
②颜渊是怎样评价孔子的? ③第四则表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魅力?还表现了什么? 选 文 3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 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 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注释】喟然:深深感叹的样子。 循循:有次序。坚:坚实深奥。 诱: 引导。 博:使……广博。 末:没有。 卓尔:高大的样子。 由:途径。
遇到”仁”的事情的时候,对 老师也不必谦让。
亚里士多德打17岁起就跟随其师柏拉图 学习,时间长达20年之久。对亚里士多德来 说,柏拉图既是他非常崇敬的恩师还是他的 挚友,正所谓:“良师益友”。他曾作诗这 样赞美过柏拉图:“在众人之中,他也是唯 一的,也是最初的。„„这样的人啊,如今 已无处寻觅!” 然而,在探究真理的道路上, 亚里士多德表现出极大的勇气:他不畏权威、 不畏传统.他毫不掩饰他在哲学思想的内容 和方法上与老师所存在严重的分歧,毫不留 情地批评自己的恩师的错误。这很自然引来 一些人的指责:亚氏是背叛自己恩师的忘恩 负义之徒.亚里士多德对此回敬了响彻历史 长河的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孔子去见南子有没有做什么不正当的事我们可以存而 不论,只从我们看到的事实部分来说,我觉得子路对 孔子的批评是正确的,因为既然孔子去见了南子,就 有做了不正当事的可能。子路能当面指责老师可能的 错误行为,是值得赞赏的。也可见孔子为推行政见学 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精神,师生关系的平等、融 洽。
孔子是否做了不正当的事是一回事,别人是否相信孔子的清白 是另一回事。尤其是作为一个教人做君子的老师如果不能证明 自己没有做不正当的事,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 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避嫌的说法,即‚瓜田不纳履,李 下不正冠。‛孔子在无奈之下只能用赌咒发誓来为自己表白, 这也无形中成了中国人的一种不好的习惯方式。我觉得我们自 己应该远离用赌咒发誓的方式来取信于人,也千万不要轻易相 信那些赌咒发誓的人。
注释:1、之:到……去。2、弦歌:弹琴唱歌。3、焉:怎么。4、诸:之于。 5、使:使唤。6、戏:开玩笑。
【译文】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 ‚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 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 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 玩笑而已。‛ 【评析】对孔子的言行可有三种理解: 一、知错即改。二、为维护自己的形象,给自己找台阶。 三、始终端作教师的架子,到了哪里都不忘训人。 三种理解可以综合起来看。表现师生间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 和谐融洽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