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疟疾流行病学知识最新ppt课件

疟疾流行病学知识最新ppt课件


48小时
裂殖体
裂殖子
雌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体 雄配子体
红细胞外期 (裂体增殖) 间日疟(8天) 恶性疟(6天)
红细胞内期 (裂体增殖)
疟原虫在人体红细胞内的发育
? 疟原虫分解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 成为疟色素,积蓄于细胞浆内,随 着虫体发育,疟色素逐渐增多。裂 殖体成熟后,被寄生红细胞破裂, 裂殖子和疟色素等内含物质进入血 液,一部分裂殖子被巨噬细胞吞噬, 一部分裂殖子再侵入健康红细胞, 开始新的一次发育,如此循环往复。
(二)、传播途径
?3、胎传疟疾:带虫或患疟的 孕妇疟原虫可通过有损伤的 胎盘进入胎儿,或在围产期 通过羊水、产道损伤进入有 损伤的胎儿体内,引起早产、 流产、死产或新生儿疟疾。
(三)、易感人群
?人体对各种人类疟原虫普遍易感。多次发 作或重复感染后,再发症状轻微或无症状, 表明感染后可产生一定免疫力。高疟区初 生儿可自母体经胎盘获得抗体IgG,3个月 后抗体消失而易感,两岁以内发病率较高, 此后由于自然感染后免疫力的增长,故感 染轻、发病少;一般高疟区25岁以上的居 民,均对疟疾有一定免疫力(获得性免 疫)。
疟原虫在人体红细胞内的发育
?完成每次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所需 时间间日疟为48小时,恶性疟为24 -48小时。每当裂子体破裂,裂子 体进入新的红细胞,患者即产生一 次临床发作。间日疟隔天发作一次, 因恶性疟原虫发育常不同步,因此 临床发作周期也不规律,多为每天 发作。
疟原虫在人体红细胞内的发育
?配子体形成 : 红细胞内疟原 虫经过几次裂体增殖后,部 分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后不再 进行裂体增殖 ,而发育成雌 .雄 配子体 .这是疟原虫有性生殖 的开始。间日疟原虫配子体 较早,在无性体出现后 2~3天 出现。 恶性疟配子体是在内 脏组织的小血管内发育,一 般发病后 5~12 天成熟的配子 体才在周围血液内出现。
命有一定影响,因而间接影响疟疾的流行。 ?一般气温低于16℃或高于30℃都不利于媒
介蚊种生长,并能抑制蚊体内疟原虫孢子 增殖的速度。
1、自然因素
?雨量对疟疾流行的影响较为复杂,一般 随地区与媒介蚊种孳生习性的不同而有 显著差异.一些地区多雨成灾,可引起 疟疾爆发流行,而在另一些地区,少雨 干旱亦可造成爆发流行。降雨季节的分 布也左右着疟疾流行的年内季节变动, 温带地区的低洼易涝地带,疟疾流行高 峰季节多在雨季之后。
?非洲主要的传疟媒介为
?冈比亚按蚊(An. gambiae) ?致死按蚊(An. funestus) ?阿拉伯按蚊(An. arabiensis)
其中冈比亚按蚊媒介能量高、分 布广泛且难以控制。
按蚊成蚊与库蚊、伊蚊的区别
按蚊成蚊与库蚊、伊蚊的区别
按蚊
库蚊
伊蚊
体色: 大多灰色 大多棕黄色 多黑有白斑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疟疾流行病学知识
主要内容
?概述 ?流行病学 ?病原学 ?临床表现 ?治疗 ?预防与控制
一、概述
?疟疾是目前全球广泛关注的三大疾病( 疟疾、艾 滋病、结核 )之一,也是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之一。降低疟疾发病率,减轻疟疾疾病负担已列 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第六十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从 2008年 起,将每年 4月25日或个别成员国决定的一日或 数日作为“ 世界疟疾日”。
活动: 多在夜间 多在夜间 多在白天
按蚊成蚊与库蚊、伊蚊的区别
按蚊
库蚊
伊蚊
静态:体与停落面 体与停落面 体与停落面
成角度
平行
平行
(二)、传播途径
?2、输血疟疾:一些低疟原虫血 症者虽常规血片检查阴性,但 输血后仍可使受血者感染发病。 此种感染者无红细胞外期,受 染后潜伏期短,抗红细胞内期 药物疗效好,与蚊叮咬感染有 所不同。
疟。目前,在我省只有间日疟。
三、疟原虫生活史
?人疟原虫完成其生 活史需要人和按蚊两 个宿主。在按蚊体内 进行有性繁殖,按蚊 是疟原虫的终末宿主; 在人体内进行无性增 殖,人是疟原虫的中 间宿主。
(一)、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
?
蚊体内发育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雌配子
雄配子
受精 合子 动合子
穿胃壁上皮细胞 囊合子(卵囊)
(二)、传播途径
?1、蚊传疟疾: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疟疾 是重要蚊媒传染病,按蚊是传播人疟的唯 一媒介。在全世界已知的400余种按蚊中, 可成为疟疾主要媒介的约35种。已知我国 有按蚊56种,其中证明5种是传播疟疾的主 要媒介,即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 蚊、大劣按蚊和日月潭按蚊。
非洲的主要传疟媒介
恶性疟临床表现特点:
? 潜伏期11-16天.
? 多突然发病,无寒战,仅有畏寒感。高热 者多见,常伴有头痛、全身酸痛、 恶心、 呕吐、贫血等;热型复杂。
? 出汗期不明显。 ? 间歇期极短,(由于在裂殖体热外还可有
滋聚热,故在48小时内可有二次发热) 体温曲线呈“M”型。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卫生部决定:自 2008年起, 将每年 4月26日定为“ 全国疟疾日 ”。
一、概述
? 我国疟疾流行防治历史 ?据记载,20世纪40年代之前我国每年至少有 3,000
万疟疾患者,病死率约为 1%。 ?1933年云南省疟疾大流行,死亡 3万余人。 ?1910年修筑滇越铁路,因患疟疾死亡 6~7万人。 ? 20世纪 50年代初期,有疟疾流行的县(市)达
子孢子
蚊胃腔内 (配子、有性生殖)
间日疟(10天) 恶性疟(12天)
蚊胃壁 (孢子增殖)
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
? 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时间的长短取 决于温度条件:16~30℃之间是疟 原虫孢子生殖的适宜温度,在自然 条件下,气温在24~26℃时,疟原 虫完成子孢子发育所需的时间,间 日疟原虫为10天,恶性疟原虫为 12天,为疟原虫的外潜伏期。
出汗: 可微汗至大汗淋漓。在此期内体温 迅速恢复正常,上述各种症状逐渐消失。
多次发作后可见脾大。 间歇期 :系指前后两次发作的间隔时间。 时间长短取决于虫种和免疫力。镜检所见原虫 间日疟以大滋养体为主,恶性疟可能在此期查 不到疟原虫或查到个别环状体。
间日疟临床表现特点:
?间日疟潜伏期一般为 11-25天,多有前驱期。 复发时常无前驱期。临床急性发作以体温超过 38℃为准,隔日定时发作者约占半数。 ?发热始于中午前后和晚上 9点以前,偶见于深夜。 ?初发病例决大多数每日发作一次,发热时间长, 与恶性疟相似。初发时可因感染两批以上虫株先 后发育成熟,发热可不规则。尔后虫株仅以一批 为主,故 2-3日后呈典型隔日发作。 ?开始症状较轻,热度较低,随后日益加重。经 多次发作,随着免疫力的产生,症状又由重转轻, 不治而“愈”。间日疟预后良好。
? 全省各县均有发病,以泰沂山区南侧和西侧平原 地带流行最为严重。当时鲁南、鲁西南的许多县、 市发病率达 40%—50%,不少村庄发病率高达 80%—90%,有的病例因并发症发生而死亡,严 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二、流行病学
三个环节和两个因素 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易感人群 ? 两个因素: ? 自然因素(如地形、温度、湿度、雨量等) ? 社会因素(如社会政治状况、经济水平、文 化教育、人群活动等)
生活史小结
1、宿主(中间宿主):人
2、媒介(终宿主):按蚊( ♀)
3、感染阶段:子孢子 4、感染途径:蚊虫叮咬 5、寄生部位:肝细胞、红细胞 6、致病阶段:红细胞内期的裂体增殖期 7、传染源:外周血中有配子体的现症病人和
带虫者
四、临床表现
?疟疾的定义 : 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经 按蚊传播的寄生虫病,临床表现 以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和脾 大、贫血为特征。包括间日疟、 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四种。
(三)、易感人群
?人群发病率因流行程度及机体状况而不同。 高疟区,成人发病率较低,儿童和外来人 口发病率较高。婴儿血中胎儿血红蛋白不 适于疟原虫发育,故先天疟疾和婴儿疟疾 少见。
(四)、流行因素
?1、自然因素 ?温度和雨量是影响疟疾流行的两个重要自
然因素。 ?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媒介蚊种的生存与寿
前驱期 : 患者有疲乏、头疼、不适、厌食、 畏寒和低热。此期镜检多为阴性。
发作期 :典型的疟疾发作为先冷、再热、后 汗。
发冷: 患者始感四肢和背部发冷,继而周身 寒颤,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同时伴头痛、关节 酸痛,恶心和呕吐。此时体温开始迅速上升。镜 检疟原虫时,大部分为裂殖体和环状体。
发热: 患者脸色潮红,周身燥热,结膜充 血,口渴,头痛加剧,体温高者可超过40℃。 五岁以下的患儿甚至出现谵妄、惊厥等症。此 阶段持续 2-4小时。所见的原虫以小滋养体为 主。
三、疟原虫生活史
疟原虫的种类
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寄生于人体的疟原 虫有四种: ? 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 p.v) ? 恶性疟原虫( Plasmodium falciparum p.f)
? 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 p.m)
? 卵形疟原虫( Plasmodium ovale p.o) 分别引起间日疟、恶性疟、 三日疟和卵形
1829个,占当时县(市)数的 80%左右。
?20世纪60年代初和 70年代初我国发生过两 次大范围的疟疾暴发流行。中原五省 (苏鲁 豫皖鄂 )流行最为严重,五省疟疾患病人数 超过2000万。
一、概述
? 山东省疟疾流行历史及危害
?山东省曾是 间日疟重度流行省份之一,传播媒介 主要为中华按蚊。
?20世纪 60年代和70年代初,先后经历了两次大流 行,年发病人数分别高达 600万和400万以上。
? 流行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加快或减 慢传播速度,构成不同的流行形式。
(一)、传染源
?疟疾现症病人或带虫者是疟疾的传染 源,且只有外周血液中存在配子体时 才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疟疾发作数次 血中出现配子体后,即有传染性,发 作次数愈多,传染性愈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