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工艺品
苏州刺绣艺术特点: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
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
“平”指绣面平展;“齐”指图案边缘齐整;“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色适宜;“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
在种类上,苏绣作品主要可分为零剪、戏衣、挂屏三大类,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备。
其中以“双面绣”作品最为精美。
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
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是名满天下的。
苏州刺绣发展过程:苏绣的历史悠久,建于五代北宋时期的苏州瑞光塔和虎丘塔都曾出土过苏绣经袱,在针法上已能运用平抢铺针和施针,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苏绣实物。
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宋代以后,苏州刺绣之技十分兴盛,工艺也日臻成熟。
农村“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城内还出现了绣线巷、滚绣坊、锦绣坊、绣花弄等坊巷,可见苏州刺绣之兴盛。
当时不仅有以刺绣为生的,而且富家闺秀也往往以此消遣时日,陶冶性情,所谓“民间绣”、“闺阁绣”、“宫廷绣”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清代苏绣更是盛况空前,苏州被称为“绣市”而扬名四海。
当时针法之多,应用之广,莫不超过前朝,山水、亭台、花鸟、人物,无所不能,无所不工。
加上宫廷的大量需要,豪华富丽的绣品层出不穷。
苏州刺绣代表作品:《雪滩濯足图》《心经》《窅娘图》《八仙上寿图》。
剪纸艺术特点: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
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它具有的特点是1.依附性与独立性的统一2.集体性与个性的统一3.变异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剪纸发展过程: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
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都是出
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参入剪纸艺术,而千家万户拥挤在一起,相郊成习,需要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
然而,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所以现代新兴剪纸艺术孕育而生。
剪纸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艺术,它用手工刻制,再点染以明快鲜丽的色彩而成。
劳动人民把它作为年节的装饰,贴在纸窗上,所以又叫做“窗
花”。
剪纸代表作品:《车马图》《织布图》
惠山泥人艺术特点:无锡泥人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耍货”,也称“粗货”。
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造型单纯,用笔粗放,色彩明快,形神兼备。
内容大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如大阿福、老寿星、渔翁得利等等,深受群众和儿童喜爱。
另一类是手捏戏文,也叫“细货”,作品取材京昆戏剧中的精彩场面,人物刻画生动,色彩华丽,耐人寻味,适宜人们喜庆赠礼或欣赏之用。
历史上曾盛极一时,如今已很少见。
现在本馆陈列的作品均为无锡名师复制南京博物院所藏清代名家作品,甚为难得。
惠山泥人发展过程:从宋代开始,惠山就有泥人了。
清朝以后,泥人的生产和销售达到了鼎盛时期。
惠山泥人是用惠山脚下的泥土制成的。
这种泥土不仅细腻韧糯,可塑性强,而且千而不裂,弯而不断。
早在北宋照宁七年,苏轼途经无锡,即有“惠泉山下土如糯”的诗句。
无锡惠山泥人相传始于明代,已有四百余年历史。
经艺人们世代艺术实践,形成了无锡泥人的独特风格。
富有江南乡土气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被誉为“无锡三宝”之一。
惠山泥人代表作品:
惠山泥人代表作品:《大阿福》
年画艺术特点:以木版雕刻,用一版一色传统水印法印刷。
构图丰满,色彩明快,富有装饰性;多用民间故事、吉祥喜庆、神像、戏文、时事为题材,以象征、寓意、夸张手法,来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
曾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和中国许多地方,而且远渡重洋流传到日本、英国和西德,特别是对日本的"浮世绘"产生了重要影响,被海外媒体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年画发展过程: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是与年俗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是伴随春庆祈年和驱凶避邪的活动而产生的。
年画起源于春节贴在门上的"桃符"。
殷商时代,是我国巫文化的繁盛期,年头岁尾,先民喜好祭神、祭祖,
形成了一系列的年俗活动。
这就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古老传统"春节"的来历。
春节来临之际,周人将长方形的桃木板绘上神荼、郁垒两门神的画像,悬挂在大门两旁,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即"桃符"。
《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畏之。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
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桃符在后来的演化中,逐渐分化为春联及门神画,春联向文字方向发展,门神画向绘画
月图》
苏扇艺术特点:折扇由收则折叠而得名,又因用时需撒开,故又称“撒扇”。
扇骨又称骨子,取材以竹为主,又有檀香木、红木、黄杨、紫檀、乌木、鸡翅木、桃丝木、湘妃竹以及象牙、玳瑁等珍贵材料。
扇骨柄部的造型俗称头形,式样有大圆头、小圆头、平头、玉兰头、琴、燕尾、葫芦、瓶等,花色繁多,以简朴、古雅为妙品。
苏扇发展过程:苏州檀香扇始于明末清初,当时是从折扇演变而来的,一扇在手,香溢四座。
开始,它是以30根薄如竹篾的檀香木片作为扇骨,在扇骨上裱糊纸面,后来改为裱糊绢面。
早在20世纪20年代,苏州的“张卿记”等几家作坊就专门以生产檀香扇著名。
现在的苏州檀香扇玲珑纤巧、富贵华丽、芬芳馥郁,经过锯片、组装、锼拉、裱糊、绘画等十多道工序而成,尤其以“四花”(拉花、烫花、绘花、雕花)的装饰手法见长。
拉花,即在扇骨上锼拉出千变万化的图案,使扇面玲珑剔透,轻盈如纱;烫花又称火笔画、烙画,是用特制的火笔在扇骨上烙出深浅浓淡的图画;雕花分浅刻、浮雕、镂雕等,在大骨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鸟或博古等画面;绘花,即在绢面上绘仕女、花鸟等,色彩艳而不俗,富丽大方,有的在泥金扇面上重彩绘画,更是显得华丽富贵,耀目生辉。
苏扇代表作品:绢宫扇、折叠扇、檀香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