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析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
略析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
曹允青
3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 广东 摘要: 广州 4!5546 7
葛兰西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他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通过其霸权理论建立起来
的, 他是以对哲学问题的探讨来完成意识形态理论的建构工作。其理论涉及的问题领域包括意识形态的概念、 意识形态与市民 社会以及意识形态霸权等问题。 关键词: 葛兰西; 意识形态; 市民社会; 霸权理论 中图分类号: 8529: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552 < 4=4> 3 =55? 7 5= < 555! < 56
二、 关于意识形态和市民社会
葛兰西所提出的市民社会与马克思 ( 包括黑格尔 )的市 “ 民社会有所不同, 马克思曾经说过: 这种物质生活关系的总 体,黑格尔学 !2 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榜样,称之为 ‘ 市 民社会 ’ , 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则应求之于政治经济学。 ” 在 马克思那里,市民社会是物质生活关系的总体,是从属于经 济基础的。葛兰西大致把它归入到上层建筑的意义上,市民 社会代表了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三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 “ 勾连、 相互转换的同质统一关系的社会, 统一是由人和物质 ( 自然—— — 物质的生产力 ) 之间矛盾的辩证发展达成的。在经 济学中,统一的中心是价值,换言之就是产业工人和产业生
” , 相应地, 制造并传播这些有机的意识形态的主体 ,#$%&%’,$.) 是知识分子。葛兰西第一个提出了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的思 想。他认为, 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是教会、 学校、 各种宣传媒 介、 工会、 党派等组织或团体。这种观点的提出对后来阿尔都 塞提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观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理论学习与研究
层的人们的具体创造能力,同时又有机地组合起人们,引导 人们组成社会。在葛兰西那里, 霸权社会可以最终体现为 “ 民 主的中央集权 ” 。“ 民主的中央集权提出了一个富有弹性的公 式,它可以体现为许多不同的形式;可以根据需要不断解释 和改动,它就照样行得通。它的本质在于批评地探索表面不 同的形式中包含的共性与表面的统一性中包含的区别甚至 相反的特征,旨在组织和紧密联系相似之处,但是组织和联 系看起来要符合实践和 “ 诱导 ” 的必要, 应是实验性的, 而不 是理性主义推导和抽象的结果—— — 也就是说,不是纯粹知识 分子 ( 或纯粹傻瓜 ) 的典型做法。它要求理论和实践、 知识分 子和人民大众、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达到有机的团结。” 霸 权既具社会统一的效能,又顾及到社会各个集团、个体的利 益、 观念; 既是社会稳定的源泉, 又是具 “ 实验性的 ” , 使现实 争斗的实际结果在实践中获得最终的检验和标准 ( 当然标准 是暂时的 ) , 推动社会的进步。 总之, 霸权的概念必须以 “ 争霸 ” 的过程来理解, 体现出 一种 “ 动态的平衡 ” 。霸权所决定的行动包含了 “ 一种批判的 概念的现实观的伦理 ” , 表明了 “ 政治—— — 实践进步 ” 上的 “ 政 治发展 ” ,是追求社会共同目标的自觉活动。在大众传媒时 代,这种霸权社会更加明显,大众传媒一方面维护领导集团 的利益, 为其歌功颂德, 灌输他们的政策思想, 另一方面, 为 了维持社会的稳定,维持自身所赖以生存的观众群,又使其 他属于各个集团的、个体的观念充实进来,社会中冲突与共 识、 统治与抗争在文化霸权之下进行最根本的运作。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0$ 1 + 23%,#* ,& 45%,),6*
@;A BC0D,0’ 3 E)*-( F1G%%& %H -G$ @E@ IC)0’#%0’ E*%J,01$ @%KK,--$$/ IC)0’LG%C/ @G,0) 7 !7+-#(0-8 ;0-%0,% I*)K.1, M). %0$ %H -G$ $)*&( *$N*$.$0-)-,J$ H,’C*$. %H O$.-$*0 P)*Q,.-.: R,. -G$%*( %H ,#$%&%’( ,0J%&J$. -G$ 1%01$N-. %H ,#$%&%’(/ ,#$%&%’( )0# -G$ 1,J,1 .%1,$-(/ ,#$%&%’,1)& G$’$K%0(/ )0# %-G$* ,..C$.: 9%* :,#5+8 ;0-%0,% I*)K.1,S ,#$%&%’(S 1,J,1 .%1,$-(S -G$%*( %H G$’$K%0(
收稿日期: =55T < !! < =4 作者简介: 曹允青 ( , 男, 江西赣州人, 广东省委党校 =55> 级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9TT—) 政治哲学。 !
理论学习与研究
产力之间的关系 ( 那些否认这种理论的人,由于把机器本身 —— — 作为不变的和技术的资本—— — 当作独立于运用它们的 人的、 价值的生产者, 而陷入彻底的庸俗唯物主义 ) 。在哲学 中, 统一的中心是实践, 也就是说, 是人的意志 ( 上层建筑 ) 和 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在政治中,统一的中心是国家和市民 社会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 是教育者、 一般的社会环境的国 家 ( 集中化了的意志 )干预—— — 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深入研究 并用更准确的术语来表达。 ” 这是对人类、 人类活动、 人与人 关系建构起来的社会的思考的转折性革命。“ 市民社会 ” 的提 出是葛兰西所提出的 “ 意识形态 ”理论的设想在现实层面的 实现,在葛兰西看来,“ 市民社会 ”在经济学意义上不是传统 经济决定论意义上的社会,在哲学意义上是体现意志的实践 社会, 在政治意义上, 是市民社会与国家同一的社会。因此, “ ‘ 市民社会 ’是一个进行旨在获得整个社会的舆论的意识形 态—— — 文化或伦理—— — 政治的活动场所 ” ,意识形态—— — 文 化、伦理—— — 政治的统一,说明了社会一方面在本质上为文 化的市民社会,另一方面社会是全民参与的具有政治意义和 伦理意义的社会。同时,其对市民社会的分析也为对社会内 涵的分析的转向奠定了基础。 “ 在葛兰西那里, 市民社会 ” 是相对于 “ 政治社会 ” 的一个 “ 范畴, 两者共同完成了对社会整体的分析。葛兰西认为, 我 们目前可以确立两个上层建筑的 ‘ 阶层 ’ :一个可称作 ‘ 市民 社会 ’ , 即通常称作 ‘ 私人的 ’ 组织的总和, 另一个是 ‘ 政治社 ” 会’ 或‘ 国家 ’ 。政治社会的执行机构是军队、 法庭、 监狱等 等, 它通过专政的手段实行暴力统治; 市民社会是由政党、 工 会、 教会、 学校、 学术文化团体及各种新闻媒介所构成, 它通 过宣传、劝说、舆论等方式进行它的权力活动。在统治方式 上, 一个是自上而下的, 一个是自下而上的。我们这里要注意 的是,葛兰西的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的两相比较的提法,是 为了更好地扩展和提升市民社会的内涵及意义所作的努 力。 在传统的机械论看来,统治是国家运用暴力工具的高压 控制,政治的控制必然导致国家对所有领域的控制及压榨, 整个社会就是铁板一块。葛兰西认为, 虽然在形式上, 国家体 系必须通过政治社会来控制,但必须强调的是,一般社会秩 序的维系, 市民社会的功能才是关键所在。比如, 在野政党、 大学学生及知识分子、部分传播机构等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 作用;而国家的领导如果无视民间社会的风俗、道德及文化 “ 共识, 其地位往往岌岌可危。我们必须关注下层阶级, 他们 ( 下层阶级 ) 的历史是与市民社会的历史交织在一起的, 也是 与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历史交织在一起的 ” ,因而必须对以下 问题进行研究: 下层集团的形成及渊源、 与统治阶层的关系、 “ 自身的抗争、 自治等问题。这样, 根本的历史统一来自于国 家或政治社会与 ‘ 市民社会 ’之间的有机关系 ” ,政治社会与 “ 市民社会是 “ 有组织的、 相互关联的 ” , 对国家的基本认识离 不开对市民社会的认识 ( 因为人们可以说国家 " 政治社会 # ” 市民社会, 即强制力量保障的霸权 ) 。因此, 在葛兰西看来,
6677889
现代国家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政府的机构,而且也应当被理 解为市民社会的私人机构,完整意义上的国家是政治社会和 市民社会的结合体。可见, 在葛兰西那里, 市民社会无论是和 国家作为平行关系,还是作为构成国家的一个要素,都属于 上层建筑领域, 在这一点上, 葛兰西是不同于马克思的。 因此,在解释西方共产主义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葛兰西 “ 认为, 在俄国, 国家就是一切, 市民社会处于原始状态, 尚未 开化; 在西方, 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得当, 国家一旦动摇, 稳 定的市民社会结构立即就会显露。国家不过是外在的壕沟, 其背后是强大的堡垒和工事。 ”
=55? 年 6 月 第 !? 卷 第 = 期
广 西 青 年 干 部 学 院 学 报 U%C*0)& %H IC)0’Q, B%C-G V$)#$*. @%&&$’$
P)*: =55? W%&: !? X%: =
!!!!!!!!!!!!!!!!!!!!!!!!!!!!!!!!!!!!!!!!!!!!!!!!
一、 关于意识形态的概念
“ ( 葛兰西认为, 意识形态 ” 这一概念在十八世纪 "#$%&%’() 法国唯物主义那里,是感觉论的一个方面,其最初的意思是 “ 观念的科学 ” , 后来, 渐渐地转义为 “ 观念的体系 ” 。葛兰西的 意识形态理论在意识形态一词的使用上主要是描述性的和 积极的,这种描述性的意识形态是指一群人所持有的思想、 观念或信仰体系。在这一意义上,葛兰西从两方面论述了意 识形态问题。一方面, 他反对把意识形态看作是虚假的意识, 认为意识形态是 “ 一种在艺术、 法律、 经济行为和所有个体以 及集体生活中含蓄显露出来的世界观 ” 。它包含了四个方面 的内容, 即哲学、 宗教、 常识和民间传说。作为一种世界观的 意识形态与实践密切相关,人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必然 会在观念上进入意识形态领域,因为人正是在意识形态的教 育中成长起来并获得自己的世界观,又在已获得的世界观支 配下行动的;同时,这种意识形态并不是单个人的成见,即 ” “ 任意的意识形态 ( )*+,-*)*( ,#$%&%’,$.) / 而是一定的社会团 体的共同生活在观念上的表达, 即“ 有机的意识形态 (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