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汉海权论著作中文译作简介一、对《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1660-1783》的中文译作马汉有关海权的理论著作有20多部。
代表作为“海权论三部曲”——《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1890年出版)、《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帝国的影响》(1892年出版)、《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1905年出版)。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1660-1783》是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的第一部,更是马汉海权理论的奠基之作,它深刻影响了其后百余年的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直至今天,本书还和圣经等书一起,被称为影响世界的16本书之一。
从总体结构上看,除绪论外,该书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占全书六分之一篇幅的第一章,题为“海上力量诸因素”;第二部分是第二章至第十四章,占全书篇幅的六分之五,内容为1660年至1783年期间,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法国等欧洲海上强国在争夺海洋霸权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及其评述。
第一部分虽然仅有一章,但理论上却相对独立,是全书最精采、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马汉思想光芒的内容。
第二部分则是马汉全部理论的基础,是对欧洲战争史,特别是海战史的全面评述和总结。
此外,第二部分中还包括了通过对以往海上作战经验的历史总结而得出的海上作战原则。
这一内容实际上是马汉海军战略理论的原形,后来马汉以此为基础,在1911年写成了《海军战略》。
可以认为,马汉的海权论学说由两个理论层次不同的分体系组成,其一是海上力量理论;其二是海军战略理论。
目前国内能检索到的本书中文译作共9部(篇),分别是:1、1900年3月,上海《亚东时报》月刊《海上权力要素论》2、1910年,中国留日海军学生创办的《海军》杂志《海上权力之要素》3、1928年12月,《海军期刊》第l卷第6期《海上权力之要素》4、1940年,《海军整建》杂志第1卷第6至8期《海上权力之要素》及全文翻译5、1997年,中国言实出版社《海权论》,萧伟中、梅然译6、1998年,解放军出版社《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7、2006年,解放军出版社《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8、2007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海权论》9、2011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大国海权》以下逐一介绍:1、第一次翻译成中文:1900年3月,由日本乙未会主办、在上海出版发行的汉文月刊《亚东时报》开始连载《海上权力要素论》,即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的第一章,它集中反映了海权论的基本观点。
但《亚东时报》因停刊仅连载两期,包括该章的绪言和第一节。
《亚东时报》所载是根据日文版本翻译成汉文的,翻译者为日本人剑潭钓徒,译文错漏很多且为难读的文言文,但它毕竟是第一次把马汉海权理论用译文的形式带到中国,“为中国封闭的海洋观念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因而具有开创意义。
与此同时或早于此时,以严复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各种方式(如朋友圈子的言论和书信、或在其它主题的文章提及马汉海权理论)也对海权论进行了引进和传播,但传播范围和效果有限,不如在公开刊物刊登译作的方式影响力大。
2、第一次由中国人翻译成中文:1910年,中国留日海军学生创办的《海军》杂志再次刊载马汉该书该章的汉文译文,改题为《海上权力之要素》,译者齐熙。
此次翻译,同样是从日文转译的,但译者是中国人,译文质量也有进步。
可惜《海军》杂志存在时间不长,对马汉著作的翻译和刊载再次半途而废。
从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前四期《海军》杂志看,只刊到该章第二节“地形的构成”(通译“自然环境”)的前半部分,比《亚东时报》所载内容多出有限。
《海军》杂志创立于1909年6月。
当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受马汉海权论的影响,感慨中国之贫弱,在东京创办《海军》季刊,以“讨论振兴海军的方法、普及国民海上知识为宗旨”。
现在能够见到的《海军》杂志只有前四期,这四期杂志对海权问题进行了集中的讨论。
如肖举规在《海军》第二期上撰《海军论》一文,文章指出:“所谓海上权力云者,约分五端(原注云:欲详知其说者,请观美国海军大佐马项所著《海上权力史》):一曰商业地位之保全;二曰交通线之保全;三曰航业之保全;四曰侨民之保全;五曰海产物之保全。
”在这个广义的海权概念里,商业、交通、海航、侨民和物产等都是海权的重要内容,要能够做到“保全”二字,就必须有强大的海军,以保护这五个方面的安全。
又如沈鸿烈在《海军发刊意见书》中说:“我国有史以来,素持农本商末主义……使人民醉死梦生于小天地中,直接为活跃取进、商务振兴之妨,间接为贸迁有无、航业发展之碍者,固为我民族受病之源”。
沈鸿烈非常赞同马汉的“国民商业之性质,为海上权力发达之原素”的说法,他用此论来分析中国情况,认为中国的农业经济阻碍了中国海权思想的发生,他是中国最早一针见血地指出小农经济是使中国海权观念淡漠的重要原因的人。
再如笛帆在《海上主管权之争夺》一文中对海权与国家强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观察各国势力,即以其海上权力之大小定之。
何以故?海军强大,能主管海上权者,必能主管海上贸易;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者,即能主管世界之富源。
”《海军》杂志对于海权的讨论已相当全面,理解也相当深刻,说明在这之前,海权论已得到较大范围传播,对海权论的学习、解读已有相当基础。
3、第一次将第一章完整翻译:1928年,《海军期刊》从第l卷第6期(1928年12月出版)开始,先后分8次刊登唐宝镐翻译的《海上权力之要素》,将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这一著名著作的核心部分第一次完整地介绍给中国人。
这篇译文的水平较高,对宣传马汉的海权论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海军期刊》的背景:在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学术界对于振兴中国海权仍抱有较大的希望。
1912年8月,《海军杂志》在北京创刊,成为中国学术界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海军专门杂志。
该刊犹如清末在日本创办的《海军》一样,以海军建设问题为其学术主题。
但是,民国建立后不久,海军便被卷入国内政治斗争和军阀棍乱的旋涡之中,海军建设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海权理论研究也受到严重影响。
在连年内战之中,海军力量四分五裂,学术界原有的理想和热情受到了严酷现实的嘲弄,对中国海权的振兴事业丧失信心。
他们感到,在如此恶劣的国内政治条件下再谈发展海权,既不会得到政府的响应,也不能引起平民百姓的关心。
许多人不再研究学术,特别是不再就中国的海权建设问题发表议论。
《海军杂志》在1913年停刊,前后仅出版了5期。
直至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为适应海权建设的需要,于1928年5月创办了《海军期刊》。
该刊初由海军总司令部下属之海军编译委员会负责编辑,1929年6月改由海军部下属之海军编译处继续编辑,改版后每月1期,12期合为1卷,至1932年8月共出4卷。
它自己规定的办刊宗旨为“搜辑新科学材料,并各种有益海军学说”。
开设的栏目有论述、海军科学、海军历史、专件、杂著、图画、小说等。
在体例上迫求“实事求是”,“文字以显浅为主,不务高深,亦不载浮嚣偏激论调。
”1932年9月,《海军期刊》更名为《海军杂志》,其卷期序号上承《海军期刊》连续计算(即从第5卷第1期起算)。
在办刊宗旨方面表现了更强的学术性,增加了海军学术、世界海军要闻、特载、别刊论文转载等栏目。
《海军杂志》约于1945年底停刊,包括《海军期刊》在内,至此总共出版了210期。
《海军期刊》和《海军杂志》成为中国近代发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海军学术刊物。
4、第一次全文翻译:1940年,《海军整建》杂志第1卷第6至8期,又一次登载淳于质彬翻译的《海上权力之要素》。
同时,《海军整建》还就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的其他部分分别予以译刊,译者为蔡临冰,这是第一次将该书全文翻译成中文。
《海军整建》,月刊由该刊编辑委员会于1940年4月在湖南辰黯创刊发行,并经国民党海军特别党部备案。
这是一本海军综合性杂志,“以增进国人对海军与国防之认识,研讨建设中国新海军之理论,教育海军干部为宗旨。
”内容侧重海军之研究与介绍,包括对中国海军建设理论的探讨,对各国海军军备强弱的分析与比较,对海军作战理论和专门技术的研究等,同时也兼及其它军事上、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理论间题。
该刊后改名为《海军建设》,由海军建设促进会组织编辑和发行,社址迁往广西桂林,但仍保持着《海军整建》的办刊宗旨和内容特色。
《海军建设》的停刊时间不祥,现存该刊的最后一期是1942年3月出版的第2卷第12期。
5、改革开放后最早出版的译作:《海权论》,萧伟中、梅然译,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8月本书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出版的马汉海权理论译作。
该书编选自马汉的四部重要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欧洲的冲突》、《亚洲的问题》和《美国的利益》。
其中《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仅译有三章,分别为“第一章:引论”、“第二章:海权之要素”、“第三章:个案分析:1778年的海战”。
本书译者萧伟中、梅然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梁守德为本书作序,在序言中写到:“有关马汉海上权益论的思想精华,本书应该是迄今为止国内首部集大成者。
”“马汉有关海洋的理论,包含着浓厚的大国强国的强权色彩与逻辑,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中,还透射了对于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溢美之词,公开宣扬‘强权即公理’的丛林规则,这都是我们在认真研读过程中,必须加以唾弃的思想。
尽管如此,马汉的海洋权益论思想不仅对于我国现行的国家政策,而且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理论,尤其在扩展国家主权与权益的内涵方面都存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从该序言背后,我们可以体会到两点:一是马汉海权理论在较长一段时期内被打上了“帝国主义思想”的标签,进而由于“政治错误”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直至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后才逐步恢复其应有地位。
二是由于长期不受重视导致理解偏差,直接将海权论解读为“海洋权益论”。
6、改革开放后最早翻译完成的译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安常容、成忠勤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2月本书全文翻译了《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1660-1783》。
杨志本为本书作序,他在“中译本序”中写道:“《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1660-1783》一书的中文译本,首次问世,这是译者安常容和成忠勤同志的辛勤劳动与解放军出版社鼎力合作的成果。
这一成果,对于海军军事学术研究乃至全国的军事学术研究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海权,是一个战略范畴,是国家海洋战略与海军战略的核心与基础。
海权,是在古代随着海上武装力量在海上战场的武装斗争的发生、发展而萌生并逐步形成与发展的一个战略概念,是海上战争实践的产物,而不是任何人的头脑的天赋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