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科学教育学”是否是一门学科
“科学教育学”是否是一门学科
一、学科及其生成方式
• 1、学科界定; • 2、学科生成及存在问题探讨;
1、学科界定
• Discipline:branch(树枝、分支、分科) of knowledge ;subject of instruction 学科; 教学科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商务 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p408) • 学科,科目:scientists of many disciplines 许多学科的科学家们[﹤L disciplina teaching﹤discipulus pupil,disciple ](陆谷 孙,英汉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译文出版 社,2007年3月,p521)
山,《读书》1998年7月,p54_p59)
“科学教育学”不存在这样的问 题
•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学术门类,是经过两条 渠道生成的:一是移植之学(数学、物理、 化学、生物学等);一是转化之学(哲学、 文学等)
二、从“外部” 看“科学教 育学”是否是一门学科
• 标准:合法性问题(Legitimacy) • 标准一 • 标准二
中国科学教育学发展现状
• 到目前为止,我国开设科学教育专业的高师院校 已达50所左右。 • 1995年华东师范大学创办了《科学教育》杂志, 但未公开发行。 • 2000年广西师范大学建立了科学教育研究所。 • 2002年西南师范大学建立了科学教育研究中心。 • 而全国性科学教育学术团体及期刊尚未出现。 • 相比较而言,台湾的科学教育发展要更加的完善。
Westmeyer.P标准
• 1、它是一个研究领域或大学的一个教学科 目。 • 2、在这个领域从事研究的人感到有互相交 流的需要。 • 3、形成一个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组织---学 会。 • 4、通过出版物使研究人员分享观念和信息。
• -----The nature of disciplines,韦斯特迈耶 (Westmeyer.P),P267,得克萨斯大学(美)
“科学教育学”是否是一门学科
李富强
西南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fqli0359@
• 对科学教育学是否是一门学科的自 觉思考,一方面意味着理智上的本 能:从混沌逐渐走向有序;另一方 面又反映出科学教育学自身发展的 逻辑: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
框架结构
• 一、学科及其生成方式; • 二、从“外部” 看“科学教育学”是 否是 一门学科; • 三、从“内部”看“科学教育学”是 否是 一门学科; • 四、结论
国外科学教育学发展现状
• 1、192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培养了世 界上第一个科学教育博士。(它是一个研究领域 或大学的一个教学科目) • 2、1929年成立了全国科学教学研究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rch in Science Teaching 缩写为NARST)(形成一个正式的 或非正式的组织---学会) • 3、创办于1916年的《普通科学季刊》,1929年 更名为《科学教育》。(通过出版物使研究人员 分享观念和信息)
• 1、(discipline)一定科学领域的总称(如人 文学科、数学学科等)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 自然科学部门的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社会科 学部门的经济学、史学、教育学等)。2、 (Subject)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与“教学科目” 通用。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 书、数),欧洲古代的“七艺”(语法、修辞、 逻辑或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都 是当时学校设置的学科。近代学校教学内容日益 丰富,设置的学科随之增多。但其内容受教育目 标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并不完全随科学 的分化而分化。科学按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展开 论述;学科却要兼顾学习者的心理发展规律,以 便于学生认知,提高教学效率。(《教育大辞典 (1)》上海教育出版社,p258)
界定
• 学科对应的英文翻译: Discipline • 学科:一门科学的分支(一门学问的分支)
2、科生成及存在问题探讨
• 中国:
• “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到“四 部”(经、史、子、集)再到“七科之学” (1913年初,教育部公布 “七科之学”方案:文 科、理科、法科、商科、医科、农科、工科) • 以“六艺”为核心,以“四部”为框架的学术分 类体系。 •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分类,是从20世纪初开 始的”(朱汉国,《创建新 “范式”:五四时期 学术转型的特征及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 报》,1999年第2期)
• 在总结以上标准的基础上瞿葆奎、唐 莹得 出以下共识: • 评判一门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是否成熟, 其指标可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属于“理论” 方面的——理论、方法(及理论体系); 一是属于“实践”方面的——是否具有代 表人物、著作、学术组织、学术刊物等。
标准二
• 亚里士多德把学科分为三大类: • 理论学科(theoretical disciplines):以建立 系统的、稳定的知识作为其主要目的。如: 物质科学、生物科学等; • 实践学科(practical disciplines):以行动作 (action)为其主要目的。如:政治学、医 学等; • 生产性学科(productive disciplines)主要 目的在于生产产品。如:艺术等。
结论:
• 从“外部”标准来看,科学教育学是 一门学科。
• “科学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关注的是科学与 社会之间的界面”(A.Hofstein & Robert E.Yager) • “虽然科学教育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只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但它作为一个高 级研究领域在美国65所大学里确实存在 着。”(Yager, R. E.(1983)) • “把科学教育学有意识的界定为一门学科 的努力很可能是徒劳的寻找圣杯”。 (Waton,F.G.1983,Havard)
西方:
• “七艺”(语法、修辞、逻辑或辩证法、算 术、几何、音乐、天文学)到“神学、医 学、法学”到现代学科分类体系(哲学、 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 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 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是以“求知”为内在理路;中 国古代儒家学术是以“做”为内在理路。(方朝 晖,“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 学术史,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p9) • 中国存在着一套不同于西方近代式之分科体系, 存在着一套完整的以经、史、子、集“四部”分 类为骨架建构起来的知识系统。中国学术尽管也 有专门性学问,但并没有发展成为近代学科意义 上的“专门之学”,中国学术具有“博通”之特 性。(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学 术分科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创建》,上海书店 出版社,2004年10月) • 西方大学学科分类背后的思想是分析哲学,中国 学术分类是一种整体思维。
不同意见:
• “科学教育学的危机来自它所面临的压力, 即建立学科的合法性(legitimacy)并提 供证据表明其研究成果具有价值和效用。” (Paul Hued, Yager, R. E.(1983).Editorial: defining
science education as a disciplin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Vol.20,No.3p.261)
中国现行学科分类存在的问题
• 若用哲学史(History of philosophy)来 描述“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如果不对 西洋的哲学概念加以修改,严格沿用西洋 哲学现成术语的内涵外延,多少会有些削 足适履,如果不对中国的思想与知识进行 一些误读和曲解,多少会有些圆枘方凿, 所以,中国古代的知识和思想是否能够被 “哲学史”描述,实在很成问题。(葛兆 光,中国思想史,商务印书馆,2007年7月, p2)
• 哲学之名,本中土所未有,如昔所谓道术、 理学、心学、玄学之名,与西方所谓哲学 意义皆不相同。(唐君毅,略论作中国哲学史应持之
态度极其分期(1940),见《中国思想史方法论文选集》, 台北,大林出版社,1981,p109、p123)
原因:
• 内在理路的不同,决定了中学和西学在分 类上必然彼此分别,并且从其自身角度看 均是合理的;无论以西学的分类方法衡量、 肢解中学,还是以中学的分类体系去衡量、 统摄西学均是错误的。(方朝晖,“中学”与“西
• 据统计,在19世纪中叶以前,新学科的诞 生主要是依赖于科学的不断发散与分化; 而进入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 现代科学发展中聚合化趋势已越来越明显, 愈发在推动新兴学科发生的进程中占据优 势地位。(李春景 刘仲林,《现代科学发展学科交叉
模式探析—一种学科交叉模式的分析框架》,科学学研究, 2004.06)
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p9)
• 中国科技史既是同中华文明紧密地糅和在一起的, 用这个来自西方科学的理论和话语体系是不是能 够胜任全面地认识和阐释中国科学技术史,以及中 华文明这一重任?这种体系有无局限? • 近现代的科学体系对其它文明具有普释权,可以这 体系的理论解释任何其它文明中的技术成就,科学 思想等等。这个认同基础是批评者和赞成者共用 的话语体系。 • 事实上,在用西方的具有普适性的科学理论和话语 体系来阐述中华文明包括中国科技史时,便出现了 一种不可避免的弊端。在这种研究中,研究者出于 其文化背景,及要让世界学术界承认等原因,常常不 得不借用西方的话语,不得不把具有中国传统特殊 性的东西转换成为西方可以接受、交流的东西。 一转换,问题就来了。(张诗亚 廖伯琴,走出李约瑟似的大
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生物学; 社会科学中的教育学、经济学等。2、“教学科目” 的简称,亦即“科目”。(《辞海》,上海辞书 出版社,1989年版,p2947) • 1、唐宋时期科举考试的学业科目;2、按照学 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3、学校教学科目;4、 军事训练或体育训练中的各种知识性的科目。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版,四p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