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席位分配模型
摘要本文按照题目要求,首先,基于相对公平分配的原则,阐述“d’Hondt
方法”原理,并建立数学模型。
其次,对“比例加惯例法”、“Q值法”及“d’Hondt 方法”这三个模型,根据分配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可以得到,当待分配席位数较少时,采用Q值法与d’Hondt法分配席位相对比较公平,当待分配席位数较多时,采用比例加惯例法既简单又公平。
关键词:比例加惯例模型 Q值模型 d’Hondt模型公平分配
正文
1 问题复述
为了讨论重大问题,特别是有关集体利益的问题,召开代表会议正变得越来越普遍。
当会议涉及不同集体的利益时,公平的席位分配就显得尤为重要。
常用的席位分配办法是“比例加惯例法”以及“Q值法”等。
某学校有三个宿舍共1000名学生,其中A宿舍有235人,B宿舍有333人,C宿舍有432人。
现学生们要组织一个十人委员会,已知采用d’Hondt席位分配办法分配各宿舍的委员数如下:
表1 d’Hondt法
宿舍 1 2 3 4 5 …分配结果
A 235 117.5 78.3 58.75 (2)
B 333 166.5 111 83.25 (3)
C 432 216 144 108 86.4 (5)
比例加惯例法:按比例分配取整数的名额后,剩下的若干名额依次分给小数部分较大者。
Q值法:按照相对不公平度最小原则,每增加一席位,分给Q值较大的一方。
d’Hondt法:将A,B,C各宿舍的人数用正整数n=1,2,3,…相除,将所得商数从大到小取前10个(10为席位数)。
如表1所示,表中A,B,C行有横线的数分别为 2,3,5,即为3个宿舍分配的席位。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1)试建立模型,解释d’Hondt方法的道理;
(2)若委员人数从10人增至15人,此时用比例加惯例法、Q值法和 d’Hondt 法3种方法再分配名额,试比较3种方法两次分配的结果。
2 模型假设与符号说明
2.1 模型的假设
假设各个宿舍之间没有人员的调动。
2.2 符号的说明
()
1,2,3
p i=分别表示宿舍A、B、C的人数;
i
P表示总人数;
N表示待分配席位数;
()1,2,3i n i =分别表示宿舍A 、B 、C 分配的席位数; ()1,2,3i q i =分别表示宿舍A 、B 、C 比例分配的席位数; ()1,2,3i r i =分别表示宿舍A 、B 、C 每个席位代表的人数; ()1,2,3;1,2,ij m i j == 表示i p 与j 的比值;
[]i q +表示i q 的向上取整; []i q -表示i q 的向下取整;
(),
,i j k 表示宿舍A 、B 、C 对应分配的席位数,,,i j k 均为非负整数。
3 模型分析
一般判断某一分配方案是否公平,有其衡量的指标,下面是一组公平分配的公理[1]:
公理一 [][]i i i q n q +-≤≤,即i n 必取[]i q -,[]i q +二者之一。
公理二 ()()11,,...,1,,...,i m i m n N p p n N p p ≤+,即总席位增加时i n 不应减少(m 为总的分组数)。
公理三 若'i i p p <,'j j p p =()i j ≠,则()()'''11,,...,1,,...,i
i m m n N p p n N p p ≤+,即人
数增加时i n 不应减少。
公理四 i n ,j n 之间的转移不应使i i j j n q n q -+-减少。
显然,
i i
p n 表示每方每个席位代表的人数,当且仅当
3121
2
3
p p p n n n =
=
时,席位的
分配才是公平的。
但因为人数和席位都是整数,所以通常
3121
2
3
p p p n n n ≠
≠
,此时席
位分配不公平,并且i i
p n 数值较大的一方吃亏,因此就出现了不同的分配方案。
容易验证“比例加惯例法”不满足公理二,而“Q 值法”不满足公理一。
由于
i i
p n 表示每方每个席位代表的人数,并且数值较大的一方吃亏。
因此在
d ’Hondt 方法中: (1)当1N =时,
若分给A 宿舍,则112351p r ==; 若分给B 宿舍,则223331p r ==; 若分给C 宿舍,则334321
p r =
=。
显然3r 最大,即C 宿舍最吃亏,因此应将该席位分给C 宿舍,此时席位分配结果为()0,0,1;
(2)当2N =时,在(1)分配的基础上再分配第二席: 若分给A 宿舍,则112351p r ==; 若分给B 宿舍,则223331p r ==; 若分给C 宿舍,则332162
p r =
=;
显然2r 最大,即B 宿舍最吃亏,因此应将该席位分给B 宿舍,此时席位分配结果为()0,1,1;
(3)当3N =时,在(2)分配的基础上再分配第三席: 若分给A 宿舍,则112351p r ==; 若分给B 宿舍,则22166.5
2p r ==;
若分给C 宿舍,则332162
p r =
=;
显然1r 最大,即A 宿舍最吃亏,因此应将该席位分给A 宿舍,此时席位分配结果为()1,1,1;
(4)当4N =时,在(3)分配的基础上再分配第四席: 若分给A 宿舍,则11117.52p r ==; 若分给B 宿舍,则22166.5
2p r ==;
若分给C 宿舍,则332162
p r =
=;
显然3r 最大,即C 宿舍最吃亏,因此应将该席位分给C 宿舍,此时席位分配结果为()1,1,2; 这样依次做下去。
4 模型建立与求解 4.1模型建立
当待分配席位数为k 时,()1,2,3;1,2,i ij p m i j j
=
== .
将上述数值按从大到小排列,取前k 个,构成集合记为k N 。
则
()1,2,3i k ij n N m i ==中出现的次数,.
4.2问题求解
比例加惯例法分配席位如下; 表2 比例加惯例法的分配结果 宿舍 学生人数 学生人数的比例(%)
10个席位的分配 15个席位的分配 比例分配的席位 参照惯例的结果 比例分配的
席位 参照惯例的结果 A 235 23.5 2.35 3 3.525 4 B 333 33.3 3.33 3 4.995 5 C 432 43.2 4.32 4
6.480 6
总和
1000
100.0
10.00
10
15.000
15
Q 值法分配席位如下; 表3 Q 值法的分配结果
宿舍 学生人数 初始 增加一人 增
加一
人
增加一人 增加一人 增加一人 增加一人 增加一人 增加一人 增加一人 增加一人 增加一人 增加一人 A 235 1 1 1 2 2 2 2 2 2 3 3 3 4 B 333 1 1 2 2 2 3 3 3 4 4 4 5 5 C 432 1 2 2 2 3 3 4 5 5 5 6 6 6
总
和
100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Hondt 法分配席位如下: 表4 d ’Hondt 法的分配结果 宿舍 1
2
3
4
5
6
7
… 10人分配结果 15人分配结果 A 235 117.5 78.3 58.75 47 39.17 33.57
… 2 3 B 333 166.5 111 83.25 66.6 55.5 47.57 … 3 5 C
432 216 144 108 86.4 72 67.71
…
5 7
由上述分配结果,分析知:
(1)当10
2,3,5,而比N=时,Q值法与d’Hondt法分配的结果相同,均为()例加惯例法分配的结果却为()
3,3,4;
(2)当15
4,5,6,而N=时,比例加惯例法与Q值法分配的结果相同,均为() d’Hondt法分配的结果却为()
3,5,7。
因此,当待分配的席位较少时,采用Q值法与d’Hondt法分配席位相对比较公平,当待分配的席位较多时,采用比例加惯例法既简单又公平。
5 模型优缺点分析及改进方向
优点:d’Hondt法相对于比例加惯例法的公平程度要高一些,比Q值法操作要简便些。
缺点:容易验证d’Hondt法不满足公理4,并且当待分配席位数较多时,d’Hondt法的计算量较大,实用性没有比例加惯例法好。
参考文献
[1]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