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教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材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时期。

西晋末年,战乱频繁,中原人口剧减少数民族加快了内迁速度。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彼此征战中,原有民族格局被打乱,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

较晚内迁的鲜卑族,以国家政权力量推行汉化,大大促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也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图片、问题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民族统一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谈到:“——”,而1500年前,在辽阔的中原大地上,少数民族的内迁,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早已诠释了这一论断。

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谁是征服者,谁是被征服者,文明在其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二、讲授新课(一)淝水之战回顾旧知:西晋灭亡后,北方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前秦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4世纪后期,皇帝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强大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过渡:前秦势力的壮大和北方地区的统一,使苻坚增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他不听王猛临死时嘱咐他不要伐晋之言,于382年召集大臣廷议伐晋之事,不顾群臣反对开始大举伐晋,并与晋军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请同学们看课本P86,简述出淝水之战的概况(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

背景:前秦(苻坚)意图统一中国。

时间:383年;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特点:以少胜多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淝水之战后,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问题探究:淝水之战以前秦的失败而告终,请大家思考:苻坚拥兵80多万,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从前秦方面看:苻坚骄傲自大,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交融的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于建立前秦的氐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能够打胜仗,秦军不得人心,军队战斗力不强。

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也是能够取胜的重要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淝水之战,来探究淝水之战以失败告终的原因,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北方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

(3)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设计意图】通过一段材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关键知识的能力。

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1)494年,迁都洛阳北魏政权建立后,定都在平城,后来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

设问:“为什么要迁都?”史料研读:《悲平城》诗说:“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流行的歌谣也这样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①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的王朝的都城。

(从地理环境看)②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从巩固政权的角度看)③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封建文化)。

(从民族交融的角度看)【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学习迁都洛阳的原因,丰富教学方法。

(2)推行汉化政策:①穿汉服通过汉服和胡服两张图片的对比,提问:比较汉服和胡服的区别教师:鲜卑衣服较为修身,为古代武士打扮,便于骑马和射箭,汉服则多宽松,以舒适度为主②说汉话材料一:《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材料二(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教师: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

下令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语。

规定30岁以上的鲜卑官吏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要立即改,仍说鲜卑的,一律降爵罢官。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设计意图】以材料了解推行汉化的概况。

③改汉姓材料三表格: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族汉姓鲜卑族汉姓拓跋元贺兰贺丘穆陵穆独孤刘步六孤陆贺楼楼目的:为了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设计意图】以表格形式来学习改汉姓,有助于培养学生读表的能力。

④通汉姻孝文帝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学习与探究:想一想这种姻亲关系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

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⑤改汉制孝文帝依照魏晋设置三师、三公、尚书、中书、四征、四镇和九卿等中央的文武官吏;地方上设刺史、郡设太守,且设县令,杜绝了官姓家族的发展。

⑥改革余音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学习与探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何在?增强北魏实力,促进民族交融。

学习与探究:前秦与北魏的不同的统治措施,其背后的必然性是什么?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探究学习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升华。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对“民族交融”的理解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2.学生阅读P88,简述魏晋以来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从生产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交流、民族心理,民族关系等)生产生活: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已经开始过着定居生活,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这些变化都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政治制度: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民族关系: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文化交流: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3.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起到了怎样的历史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以活动探究的形式了解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通过历史图片、表格、视频、文字史料等多种方法落实历史核心素养中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的方面。

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对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进行事实判断,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原因、意义与影响等进行初步探讨,实现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

本课教学的优点:结合视频和问题探究,让学生更加亲近北魏那段历史事实,加上问题的探究,生动形象的进行授课,使学生更容易去学习和理解知识。

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频繁,使整个教学更加轻松,学生学习也比较轻松。

不足:知识比较多,学生学习的压力比较大。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淝水之战的经过;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交融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交融进程,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民族大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教学重点】北魏考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可以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可以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民族分布图”)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淝水之战自主阅读课本P93~94内容,完成第1~2题。

1.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

383年;前秦和东晋;晋军大败前秦。

影响:A.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B.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苻坚骄傲轻敌;秦军不得人心,军队战斗力不强;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我觉得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知识模块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自主阅读课本P94~95内容,完成第3~4题。

3.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可以浓缩成短句)这些改革措施有何影响?措施: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用汉制;习汉礼。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4.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评价: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

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知识模块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自主阅读课本P95~96内容,完成第5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