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实词专题学案词类活用

文言实词专题学案词类活用

2014届高考文言文复习导学案文言实词词类活用(教师版)【学习目标】:1、复习重点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2、重点掌握根据语境和语法推断活用现象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重点掌握根据语境和语法推断活用现象的方法。

【学习课时】:2课时【学习过程】一、(20137分)4分)答案:①(4分)如果(他们)不靠(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一旦纷纷聚集做盗贼,那危害就大了。

3分)答案:②(3分)傅先生是天下(闻名)的贤士,我尚且不能和他做朋友,你是什么人,怎敢直呼其名。

【考点阐释】一、什么是词类活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

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

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

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

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

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

词类活用是学好文言文的四大要素之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什么是实词的一词多义,什么是词类活用,如何判断,是学习文言文语言规律的关键。

二、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

本环节师生共同研究高考考查的方向、形式,归纳出判断实词多义的可行性方法。

【典例分析一】原题再现:(2010重庆卷)初,赴举,贫不能上,亲族裒钱三万遗之。

道出滑台,过父友吕翁家。

翁丧,贫窭无以葬,其母兄将鬻女以襄事。

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别加资遣。

又故人卒,贫甚,质女婢于人。

道为赎之,嫁士族。

考察选项:D、贫甚,质女婢于人质:人质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高考考点中的此类活用现象。

解答此类题目可以采用语境分析法和语法分析法。

根据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

然后代入语境,根据上下文推知含义。

根据语法分析,“质女婢于人”句中缺少谓语动词,质应当充当的是动词词性,而选项中解释为名词。

可以判断此选项为错。

然后根据语境分析,代入上下文,可以推断,质在句中应该是“典当、抵押或译为:把……抵押给”的意思。

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

【典例分析二】原题再现:(2010湖北卷)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棺椁之作,自黄帝始。

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

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

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

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

考察翻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4分)解析:本句考察重点词语“厚衣”“封”“树”的词类活用现象。

根据语法分析“厚衣之以薪”正确语序应是“以薪厚衣之”。

“以薪”这个介宾短语做了整句话的状语成分,“厚衣”在此句中应当做谓语。

翻译成“用柴草厚厚地把他包裹起来”。

“不封不树”中的否定副词“不”应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在此,封和树的语法结构是一致的,都应该充当谓语成分,翻译成“既无封土堆,又不树立墓碑”。

根据语境分析法,确定此句话的正确翻译应当是:古代埋葬死人,用柴草厚厚地把他包裹起来,将其葬于山野之中,既无封土堆,又不树立墓碑,后世的圣人用棺椁来替代这种情况。

【规律总结】本环节由小组研讨,得出结论,师生共同总结方法。

如何判断此类活用现象?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形容词活用的公式”,如下所示:主+状+谓+宾形容词不管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还是不该处的位置,它都能活用。

形容词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必定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处在谓语的位置,有三种情况: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综上所述,总结三种实词的活用,可以编出记忆口诀如下:词类活用记忆口诀歌名词活在状谓语,前一后三正好记;动词活在谓宾位,前二后一巳陶醉;名词动词它都像,前三后一形容词。

名词垄断作状语,唯有动词才为动;谓语位置有三动,使动为动加意动;【实战演习】找出下列句中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①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军:驻军②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服:穿上③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目:用眼睛看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族:族灭⑤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盟:结盟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树:种植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水:游泳⑧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籍:登记。

⑨(2011北京卷)布衣弗友,人君弗臣臣:名词活用作动词翻译:一般的平民都不愿意与他交朋友。

君子更不愿意以他为臣子了⑩(10年全国卷Ⅰ)法天道,顺人心法:效仿翻译:效法天道,顺应人心。

⑪(2010福建卷)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

贾:做生意⑫(2012全国卷)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

地势斗峻,褰裳。

援萝,履.苍莽中。

履:踏从以上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动词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

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名词所处位置应该是“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

2、名词的使动用法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让他称王②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夭,病:使……弯曲,生病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生死而肉骨:使……生,使……肉④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舍:让他住在……从以上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使宾语怎样”即使动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

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

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

3、名词的意动用法①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侣,友:以……为侣,为友②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粪土:把……当作粪土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奇:认为……很奇异④吾从而师之(《师说》)师:以……为师⑤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史记•孟尝君列传》)客:把……当作客人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鉴:以……为鉴⑦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耻:以……为耻从以上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但与以上不同的是,是“主观上认为怎样或主观上当作怎样”即意动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

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

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

4、名词作状语①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兄:像对待兄长一样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舟:乘小舟③天下云集响应(《过秦论》)云:像云一样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面:当面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荀子•劝学》)上,下:向上,向下⑥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翼: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⑦(2011安徽卷)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道:在道路上翻译: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⑧(2012全国卷)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

(3分) 下:是名词作状语“向下”翻译: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

⑨(2010山东卷)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

乞其术,师.事之。

(4分)师:名词作状语。

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

翻译:申甫进入(隐居)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那本领。

⑩((2012重庆卷)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3分)面:当面。

名词作状语。

翻译:王公生气地当面斥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管的什么事,忍心将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里吗?”从以上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副词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再不能变为其他词性。

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状语”的“位置”(名词所处位置应该是“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概言之,名词处在状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

名词处状语的位置,名词必须作状语,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有三种情况:名词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的使动用法①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使……活②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来:使……来③李牧连却之(《六国论》)却:使……退却④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斗:使……斗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使……兴,使……亡⑦(2011安徽卷)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退:“让……退下”(使动用法)。

翻译: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⑧(2011安徽卷)考察选项:D.先生赎而归之归:归还。

D【解析】“归”的对象是人,不是物品,本应该是“返回”的意思,但这里作使动用法,“让……回家”的意思。

从以上下划线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动词,并且它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虽然如此,它也会活用,这一点和名词不一样。

这种活用,变为“使宾语怎样”,成了动词的使动用法。

概言之,动词处在它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也会活用。

(2)动词的为动用法①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国:为国家而死②伏清白以死直兮(《离骚》)死直:为正直而死③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泣:为……哭泣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哀:为……悲哀从以上下划线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动词,并且它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虽然如此,它也会活用,这一点和名词不一样。

这种活用,变为“为宾语怎样”,成了动词的为动用法。

概言之,动词处在它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也会活用。

(3)动词活用为名词①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继:继承者②追亡逐北(《新书•过秦论》)亡,北:逃跑的人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生,死:活着的人,死去的人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赐:恩惠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至:到达的人⑥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传:流传的文字从以上下划线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动词,并且它是处在不该处的位置“宾语”的位置上,所以它必定要活用。

相关主题